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孔孟荀:“天”的歧义和多义武晓红“天”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常出现的一个范畴。《说文解字》讲:“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王国维《观堂集林》说:“古文天字本象人形,……本谓人颠顶,故象人形。……所以独坟其首者,正特具其所象之处也。”然而这都仅仅是从...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典籍中 ,“天、帝、王、后”是一组表示君主名号的词。《尔雅·释诂》 :“天、帝、王、后 ,君也”。君是君主 ,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一般以为 ,《释诂》篇都解释字 (词 )的本义。那么 ,君是“天、帝、王、后”的本义吗 ?它们是如何用来表示君主的呢 ?天 :在甲骨文中主要有 ,这样几种形态 ,字形象一个站立的人形而特别突出人的头 ,因此我们认为天的本义是人的头 ,按许慎“六书”分析 ,该字应属于指事字。《说文解字》 :“天 ,颠也 ,至高无上 ,从一大”。许慎释天 ,他只看到秦汉时期的小篆字形 ,天作 ,而没有看到早期的甲…  相似文献   

3.
翻译古代称“译”,开始专指北方的翻译人员.《礼记·王制》说:“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孔颖达疏:“通传北方语官谓之曰译者.译,陈也,谓陈说外内之言.”古代的翻译人员除北方称“译”外,还有称“寄”、“象”、“狄”者.上面孔颖达所说的译“谓陈说外内之言”,也涉及到翻译的本义.他所说的“外内之言”,大约即指周代边境外的夷、蛮、戎、狄等部落的语言和境内华族的语言.唐代的大经学家、语言学家贾公彦又进一步地诠释为:“译即易,调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这便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翻译乃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这一见解出现在一千多年之前,很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4.
“精神”一辞,人们通常理解为人的意识或一般心理状态。但是,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精神”一辞却有其特定的涵义和衍变过程。鉴于《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未设“精神”一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虽说“在中国古代,有的哲学家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意境是一个运用广泛的概念,它是我国古代文化长期孕育而形成的独特的美学范畴。意境范畴的生成、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也显示着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过程。因此,为分析意境范畴丰富而复杂的内涵,我们应首先正本清源,对意境的起源作一个探索。“意”、“境”两字在秦汉时代并不是一个词,“意”训为“志”,如《国语·越语》曰:“巨行意”,意思就是“我实行志向而已”。“境”是土地疆界的意思。如《礼记·曲  相似文献   

6.
严羽“气象说”评述朱东润先生在谈到南宋诗论家严羽的“诗之法”时曾说:“此中气象之说,最为不易捉摸”①也未作任何解释和说明.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我认为要准确地把握严羽的“气象说”,必须首先界定“气象”这个概念.“气”、“象”或“气象”一词都并非由严羽首创.早在先秦时代,哲学家们已看出了“气”与“象”的联系,日《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且有《管子·内业》日:“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可见,老子虽在论述“精”、“象”同“道”之关系,然却已萌发了“气”与“象”有某种联系的思想.荀子就说得更清楚了,“凡奸声感人而道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主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荀子·乐记》)那么,何谓“气”?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气”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并且有其自身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气”,《说文解字》:“云气也.象形”.就文字学范畴讲,最早是指云气,雾气;但从中国思想史这个角度讲,最早是哲学范畴内的概念,即哲学家们所谓的万物之源.《老子》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老子的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非常讲究地位的尊卑、位次、排序,尤以宗庙祭祀时最为重视。“昭穆”就是分别地位尊卑、高下的特定词语。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是用“昭穆”来分别地位、次序。如《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五季之穆也”。在祭祀时,父居右为“昭”,子居左为“穆”。《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穆,庙序也,一世昭,二世穆。”《礼·祭仪》:“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父昭子穆……(是昭穆所生谓子孙)”。  相似文献   

8.
“观象制器”由《周易·系辞传》提出,历代易学家对此有不同注解。本文则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它的意义。一“象”在《周易》中有不同的内涵:概括起来不外三种: 一是指物象,即事物运动变化所呈现出的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的现象(包括物质实体),如“仰观象于天”;“天垂象,见吉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在天成象”等。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物象在《系辞传》中多指天象。而地上之物则以形言之。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象谓悬象,日月星辰也;形谓山川草木也。“朱熹在注解《系辞》时也说:“象者,日月星辰之属。形者,山川动植之属”。不过,《系辞》虽注重天象。但也不排斥地  相似文献   

9.
《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出自春秋末期的老聃.自古至今,注解和论述《老子》之作数以百计,但都见仁见智.分歧和争论主要就在“无”字上.本文对老子哲学的“无”,谈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一、“无”是老子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哲学是对世界总的认识.它通过思维的范畴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随社会实践的发展由浅入深.思维的范畴,也由贫乏而逐渐丰富.《老子》是我国哲学史上的第一本哲学专著.它和世界上其他古代哲学一样,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它的思维范畴还是很贫乏的.老子是通过哪些基本范畴来把握世界的呢?许多研究者认为,“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的哲学思想,运用了“天”、“人”、“元气”、“阴阳”等哲学范畴,并提出事物的发展是“自动自休”,等命题,构成一个丰富深刻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范畴体系。他虽然较多地使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传统范畴,但赋予它以新鲜的内容,继承和发展了荀卿、王充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处于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方言中有称呼父亲为(dà)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把它写成“大”,其194页的解释如下: “大 dà <方>父亲:俺~叫我来看看你。……” 我们认为(dà)写成“大”值得商榷。 《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宋本玉篇》:“大,达赖切。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直到《康熙字典》也不见“大”有“父”义。由此可见,“大”不是(dà)的本字。(dà)的本字应是“爹”。《说文解字》上无“爹”字。“爹”最早见于《南史·梁·王憺传》。传中有一歌谣:“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我。” 从字体结构上看,“爹”属形声字,从“父”,“多”声;从韵脚上看,“爹”当与  相似文献   

12.
(一)“文化”定义“文化”二字在中国出现较西方为早。甲骨文中是否有?目前似乎尚未能辨识出来。在中国古代早期文献中.文化二字是分开使用的,而且和现代语言中的文化二字意义有显著的差异。《易经·贲卦·彖传》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五经正义》对此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言圣人观察又化,则诗书礼乐之谓,当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确实很难找到一本象《三字经》这样毁誉参半的书藉:它曾是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读书人的启蒙教材,在中国的大地上流行了几百年。在那是非颠例、黑白混淆的“文革”期间,它横遭粗暴批判,被认为是宣扬封建思想,流毒甚广的精神鸦片。不久前,它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  相似文献   

14.
“连语”,本作“謰语”。明代方以智《通雅》卷六《释诂》曰:“謰语者,欢声相转而语謰也謱。”《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谓:“謰语,指两个字合成为一个词,不能拆开来讲。……謰语现在通常称为联绵词或联绵字。”又谓:“联绵字,两个学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但我们观诸清代研究连语的集大成者王念孙、引之父子的著作,则不难发见连语并不等同于今之所谓联绵词。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十六·连语》条谓:“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其举证如《严助传》:“今闽越王狼戾不仁。”颜师古注:“狼性贪戾。凡言狼戾者,谓贪而戾。”念孙案:“师古以狼为豺狼之狼,非  相似文献   

15.
学习的索取—建构性行为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论学习观研究学习是动物和人生活中大量实现着的行为;从古至今,思想家们对学习都有程度不同的研究。我国古代典籍从学习的经验出发,对之有直观的描述。《广雅·释诂三》:“学,效也。”《玉篇·子部》:“学,受教也。”《字汇·子部》:“学,受教传业也。”对于学的同义词“效”,古代典籍也有经验的解释。《说文·部》:“效,象也。”段玉裁注:“象当作像,(人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范畴,它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古代一些文艺理论批评家和美学家曾对它进行过探讨,提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意见。 作为美学概念的意象,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中,它的基本含义是:一、意象是意中之象,是“人心营构之象”(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下》)。“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那种表象。它能够引起许多思  相似文献   

17.
《西门豹治邺》中“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一句,各书注释颇不一致。句中的“共粉饰之”的“之”是代词,有的注本认为指代“婚嫁的场面”(《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辽宁人民出版社)这是没有多少根据的。从上下文来看,“之”显然是指代被“娉取”为“河伯妇”的“小家女好者”。值得讨论的是,“如嫁女床席”到底作何解释?有的注本译为“……大家都来打扮她,象出嫁女儿那样准备了床帐枕席……”(辽宁教育学院《古代诗文选读》);“……给小女梳洗打扮,象真要出嫁闺女一样。准备好床席,让小家女坐在上边……”(吉林人民出版社《古诗文讲读》)显然,为求语意顺畅,这些译文均不惜改变原句的语法、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其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所谓意象的古义是“表象之意”。所表“之意”,便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哲理性观念、意象,或者说是一种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家,代表他思想的有现存《老子》一书,通常又称《道德经》。《道德经》以“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由于老子的“道”对后世哲学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要位置。然而老子“道”的哲学性质是什么,历来就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坛。有的认为它属于唯物主义,有的则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更有的认为它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即唯物唯心两者兼有的矛盾范畴。本文也来探求老子“道”的哲学性质,但笔者认为,研究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尊重历史,即不仅要从  相似文献   

20.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高中语文三册《训俭示康》)课本将“鄙吝”理解为两个词,分别注为:“鄙;没有见过世面”。“吝。舍不得花钱。”还有《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文言文选读》(第一册)的注释也与课本相同。这样注释并不恰当。“鄙吝”不是两个词,而是一个词。早在司马光之前的占书中就把“鄙齐”当一个词来使用。《后汉书·黄宪传》:“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存乎心。”又见《世说新语·德行》。《晋书·周礼传》:“其鄙吝如此,故士卒莫为之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贵义轻财。”司马光以后的人也是把“鄙吝”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