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禹 《报刊之友》2008,(7):67-68
编辑活动是构建健康向上的社会先进文化的有力保障,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需要当代编辑活动来完成的。编辑工作的成功与否与选题策划有着直接的联系,它往往需要编辑工作者在对社会及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能够取得“双赢”的选题方案。《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选题策划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编辑活动是构建健康向上的社会先进文化的有力保障,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需要当代编辑活动来完成的。编辑工作的成功与否与选题策划有着直接的联系,它往往需要编辑工作者在对社会及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能够取得“双赢”的选题方案。《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选题策划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中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个人和群体。他们在编辑活动中,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编辑符号以及其他物质与精神手段,选择、组构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编辑角色的社会规定性,决定着编辑主体的社会实践不仅是从个体性的价值观、信仰、职业观、教育程度等人文背景出发,而且还要遵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心理、智能需求,达成主体意志与社会意志的契合,  相似文献   

4.
以“编辑与文化”为主题的第六届“未来编辑杯”征文竞赛活动已经落下帷幕。活动得到相关院校师生的热烈响应,无论参赛规模、文章质量都有很大突破。获奖作品更是从多个层面展示了未来编辑对弘扬与创新文化的理解、探索、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层面看科技编辑的社会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文化活动。编辑这个角色已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随历史前进而前进,随社会发展而发展,是积极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有力参与者。作为社会角色,科技编辑有着编辑的共性,也有其个性和特点。如果说编辑这个角色是社会化生产发展后,分工细化的产物,那么,科技编辑就是在出版业大大发展后,分工进一步细化的产物。如果说编辑活动是“对他人作品和资料进行搜集、选择、整理和加工,使之适合于传播目的与复制要求,以向公众传播”的社会文化活动,那么,科技编辑活动则是“对科技成果、信息进行甄别、鉴定、加工处理,使之适合传播目的与复制要求,以向公众传播的社会文化活动”。科技编辑即从事科技编辑活动的人员。  相似文献   

6.
信息反馈中的文化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生 《编辑学报》2003,15(2):85-87
信息反馈对文化建构和传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制约作用:信息反馈对社会文化传播和社会文化的消费一生产具有导向和制约效应,对编辑活动和作者的创作活动具有前向作用效应。因此,编辑主体必须不断提高和增强自身对反馈信息的感知能力、筛选过滤能力和优化整合能力,从而全方位加大编辑控制的理性和自由。  相似文献   

7.
编辑工作是缔构社会文化的活动,是编辑主体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对作者的文化创造物进行选择、优化的活动,它随着社会文化的产业而产生,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编辑在实现社会文化的缔构活动中,它的社会功能贯穿于它的整个活动的始终。  相似文献   

8.
于媚 《编辑之友》2016,(2):79-83
一切出版活动都围绕着“意义”和“价值”展开,它们是出版这一文化活动的两端,共同支撑起出版文化.出版文化作为依附于社会文化的子文化,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由处于出版核心的编辑主体创造的.这说明编辑主体价值观与出版文化息息相关,宏观上影响出版文化的方向,中观上影响出版文化的生态,微观上影响出版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编辑活动的主体是编辑,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在于:在社会文化生产中,编辑活动的主体作用的特征是什么?它是不是也同其它的文化学科那样作为一种独立自主的文化力量而存在?近来,在编辑学研究的“圈子”里,称编辑为“家”的情形多起来了,这反映了急于提高编辑社会地位的愿望,但是成家的理论准备还不是很充分。要成为家,首要是应该具有一种强烈的学科意识,专注于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致力于发现、认识编辑活动本身的独立价值和重大意义,这种在思想观念上的开拓,表  相似文献   

10.
江凌 《新闻传播》2007,(5):23-23
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瞭望者”和“把关人”的编辑,在文化传播及职业实践中,自然也以“发现”作为出版文化传播的手段。编辑每天都在变动的文化信息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怎样从纷繁的文化信息中发现有出版价值(包括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选题,作品或有创造力的作者人才,把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奉献给受众?这需要编辑具有较强的发现眼力,较深的文化洞察力。《试论编辑发现的养成途径》一文论述了八个方面:历史眼光与全局意识,注意力与观察意识,好奇心与问题意识,联想习惯与角度意识,思维训练与整合意识,理论素养与辩证,系统意识,知识积累与学习意识,敬业奉献与责任意识。本刊将分期陆续发表,敬请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背景下编辑文化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化选择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全过程,是编辑活动的基本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每一个民主开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编辑工作者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也使得编辑工作者面临着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建编辑文化,需要编辑工作者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批判精神,树立文化自觉的价值观并具备一定的文化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期刊编辑活动是以选择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目标,以组织、选择、调控、传播、教化为己任,以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实践活动,因而包含着一个编辑价值和编辑价值观问题。本文拟就如何理解和培养期刊编辑价值观(以下简称“编辑价值观”)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编辑价值观的实质与制约1.编辑价值观的实质及体现谈编辑价值观首先不能不了解什么是编辑价值。编辑价值是编辑主体与客体(文稿)相互作用的结果。确切地说,是编辑工作者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效益。它是由精神产品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期刊编辑价值观就是一种以主体价值标准为尺度的评价性认识,换言之,就是编辑对文稿进行科学评价的观念体系。编辑的这种价值观念是特定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观凝定,是对编辑工作形成的价值关系的理性概括,也是编辑对个体经验和群体智慧的自觉总结。这就是编辑价值观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高军 《出版史料》2008,(3):98-100
叶圣陶(1894~1988)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而他却以做编辑为荣。叶圣陶说:“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他从学生时代编辑油印《学艺日刊》,到成为开明书店的“灵魂”、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到晚年校读最后一部书稿,整整从事了六十五年的编辑工作,为我国文化、教育和出版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近百年中国出版史上是少见的。所以,叶圣陶的编辑思想和编辑活动,对于目前的编辑工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期刊编辑三大专项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期刊的编辑还应该在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导向”能力和“导师”能力上下工夫。1.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期刊要扩大它的社会影响,编辑就一定要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能力。这种社会参与能力包括用笔和用“剑”两个方面。用笔,就是期刊编辑在编辑和写作稿件时,要做到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说过:“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文史通义:内篇———史德》)期刊编辑只有尊重事实、崇信科学、德才兼备,才能通过期刊体现出自己的社会参与能力。用“剑”,就是要求期刊编辑有疾恶如仇的品…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写作》2009,(5):39-40
自“三鹿奶粉事件”后,三聚氰胺、苯钾酸、OMP、IGF-1等专业名词,一直在困扰着中国乳业和社会大众。3月10日,北京青年报“饮食主义”版(C5版)刊登了《牛奶中的苯钾酸≠三聚氰胺——关于“中国乳品检出苯钾酸事件”的科学事实》一文。传播学者闵大洪(以下简称闵)注意到了这一报道,于是约谈该版编辑魏世平(以下简称魏),进行了以下对话:  相似文献   

16.
编辑学理论纲要(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是编辑活动的社会环境,对编辑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编辑活动是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编辑活动的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政策,决定编辑活动的方针、宗旨、规范和运作方式。编辑活动也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通过对文化传播的选择和调控,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或者传播先进思想,推动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7.
编辑活动的主要过程不能为文化变现服务,一味追求从私人精神产品向社会精神产品的转化.编辑作为社套精神文化大厦的“设计者”、“把关人”,要承担起缔造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媒介文化的重任.从而顺应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主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至将人类精神洒落在宁宙中.成为超越时空、永恒存留的“魂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编辑是编辑与出版学的核心词汇,并成为若干工程技术类学科的重要植入性词汇。详细考察“编”“辑(缉)”“编辑(缉)”的词性与词义,对编辑进行一次历史语言学的概念史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历史源流来看,编辑具有“书籍(出版物)与文化”“整理与加工”“修补与完善”“协和与流传”,以及“职业”五义。此五种意蕴,不只是在历史上成立,在现代依然运行于编辑与出版实践中。展望未来,科技的进步,极大丰富了编辑的内容与实践手段,使编辑的自动化、共享化、实时化与跨媒体化成为可能,将推动编辑内涵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9.
编辑是外载信息优序化的文化缔构活动──对任氏编辑定义的修正王栾生【洛阳】所谓任氏编辑定义,即任定华、于泳琳二同志在《关于编辑与编辑学对象及概念问题》一文(《编辑之友》1995年第1期第24~28页)中提出的“编辑是信息、知识有序化、载体化与社会化的业...  相似文献   

20.
美、英等国的学者把“学术编辑”(scholarly editing)作为一门学科看待,往往把seholarly editing(学术编辑)和editorial scholarship、science of editing、editorial studieS(编辑学)作为同义语使用。在20世纪80到90年代,“编辑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国际上已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语和荷兰语分别用Editionswissenschaft和editiewetenschap表示“编辑学”,相当于英语的science of editing;考虑到英语国家的使用习惯,把它们翻译成英语时多译为scholarly editing,需要确保翻译的准确性时才译为science of editing。所谓“学术编辑”指按照科学或学术的要求从事编辑活动,编辑的对象可以是科技作品,也可以是人文科学的各种作品,不限于专门的学术著作。这些作品按科学要求编定的版本称为“学术版”(seholarly editions)。牛津大学卢·伯纳德、圣母大学卡·奥基夫和维吉尼亚大学约翰·昂斯沃思共同执笔的《电子文本编辑:原则》一文中指出“学术编辑(scholarly editing)作为一门学科包含互相关联的诸程序,它们对被编辑材料的性质、编辑理论的发展和文本出版媒介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必须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作出敏锐的反应”。[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