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告与诗     
广告与诗,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很难牵扯到一起,其实,将广告与诗巧妙结合,不仅富有情趣,有助于产品推销,而且还有艺术欣赏价值。1、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客中作》一诗: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山东苍山县出的“兰陵美酒”。本来醇美,有了李白这首诗为之作“广告”,自然更加畅销。2、四川大邑县出白瓷,很有名。杜甫居蜀中时,作了一首诗:  相似文献   

2.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百咏兰陵美酒的诗《客中行》,就是一首生动有趣的广告诗。诗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诗中对兰陵美酒倍加赞赏,把其色、  相似文献   

3.
这个时代喧嚣着饿死诗人的声音,诗人作为夜莺歌唱的浪漫时代远去了。而一个叫余乐平的年轻人突发奇想,居然以卖诗为业,不仅把诗歌作为商品直接换成了金钱,也为这三百六十行又多添了一行。“中华卖诗第一 人”,生意火爆  大连胜利广场地下旅游一条街,偌大的地下商场人来人往挺热闹。  一打听“卖诗的余乐平”,很多摊主都笑着给我指路,他们都叫他“诗人”。  余乐平的柜台不大,柜面上整齐地摆放着写诗的专用纸张、派克钢笔和墨水。柜台前竖起一个三角形广告灯箱,上面写着“中华卖诗第一人”“真名赋诗”等字样。上方挂着一个…  相似文献   

4.
商业广告,源远流长。古今中外的大文豪,为商业作广告者不乏其人。下面辑录几首“广告诗”,供大家欣赏。唐代李白一生品酒无数,饮过“兰陵美酒”之后却不由得欣然命笔,泼墨挥毫:  相似文献   

5.
发轫于一九八三年初的第三代诗以其先锋性和试验性受到了海内外诗歌界的注目。尽管历时六年,早在一九八九年七月,国内最有权威性的诗歌刊物《诗刊》刊出了征求“第三代诗”“力作精选”和“诗论精典”的广告。然而,第三代诗至今仍未逃脱众多的指责和困惑的眼神。 那么,“第三代诗”能否在诗史上留下一席之地呢?  相似文献   

6.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作的一首诗,叫做《初到黄州》。一讲到苏轼,三个名词会同时进入脑际:首先是“苏堤”,苏轼为官抗水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杭州城里的一大景观。其次是“东坡”,苏轼的别号,因其在诗、书、词、画上的非凡造诣和潇洒自如的文人气度而一再为人们所引为广告之语,比如“东坡肉”、“东坡酒家”、“东坡酒”等。第三个名词是“乌台诗案”,这里面还有个小故事。苏轼曾用诗句来…  相似文献   

7.
我们生活在一个广告蔓延的世界,从电视屏幕到报刊杂志,从商场的地板到空中的气球,从五光十色的灯箱牌匾到花花绿绿的传单卡片,甚至连空气中都有广告的味道。广告传播渠道之多让人惊讶,同样,广告传播方式之多也让人惊讶。在广告日益发达的今天,广告的文学意味也日益显现。各种文学体裁均被借鉴到广告领域,出现了小说体广告、散文体广告、戏剧体广告、诗歌体广告等等广告类型。诗歌体广告,又称广告诗,是指用诗歌的形式创作的广告。广告诗古已有之,它是广告与诗歌既偶然又必然的联姻。所谓广告,就是“广而告之”,是向公众的一种告知行为。广告…  相似文献   

8.
1.诗骨 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 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 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王昌龄。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又称为“七绝圣手”.  相似文献   

9.
唐代以来,诗的地位重于,诗影响其他体;宋代以后,的地位重于诗,影响诗。“以为诗”产生于唐代诗与的地位发生根本转变的背景之下,又是古运动的副产品。“以为诗”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时间限定。陶渊明的时代,似乎还谈不上“以为诗”的问题。陶诗脱胎于玄言诗,但陶渊明摆脱了玄言诗过份“化”的不足,力图恢复诗歌的诗意,他是“以诗为诗”而不是“以为诗”。尽管其诗中具有一些散的特点,也不宜称之为“以为诗”。因为从玄言诗到陶诗,与韩愈等人从散到诗的道路是根本相反的,前是在排除“”的特点,后却是在引进。“以为诗”始于陶渊明的说法,还有商量的余地。而对于陶诗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也不宜归结为所谓“以为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一所载“《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的文字对孔子《诗)教具有重要意义,“乐”应为“《诗》乐”,“文”指“《诗)的文采”。“《诗》志”、“《诗》情”和“《诗)言”构成孔子《诗)教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籍《诗》培养个人的社会文化知识、情理涵养和辞令谈吐,由“志”——“情”——“言”的过程是君子以《诗》入学由浅至深、由内修至发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诗要有情趣,亦要有理趣,因为“情”与“理”是辩证地统一在一首诗中的。诗中的“情”,应是蕴涵着深邃哲理的“情”;诗中的“理”,应是饱和着形象和情感血内的“理”,否则便为“理语”,而非“理趣”。诗要有“情趣”,才能给人以情感的熏陶;诗要有“理趣”,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一、众说纷坛:一个有意味的文学现象在中国现代诗人中,最有争议的一个就是以“诗怪”著称的李金发了。从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出版的1925年至今近七十年,对李金发及其“怪诗”臧丕纷纷,褒贬不一,构成了一个值得引人思考的文学现象。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读者都可以作出不同的审美评价,不同时代的读者的文学接受观念必然表现出历史视野的差异。然而对李金发诗歌评价的两种鲜明对立的观点从20年代持续至今不能不令人诧异。最先发表李金发诗歌的(语丝)杂志,刊登广告时说:(微雨》的“体裁风格、情调,都与现实流行的不同,是诗界…  相似文献   

13.
“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诗教具有3大功能:诗可以“兴观群怨”;“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发扬诗教之功能,建构诗意之人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歌有“诗言志”与“诗缘倩”两说.素来为诗论家所关注,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个人兴趣上的差异,两说的推崇者往往各据一端而大格征伐。其实,以诗为本体而论,言志与绿倩两说并不相作.乃一体两翼。好诗皆情志兼备。所不同的在于,就每一诗而言,情与志两者各有侧重。但历来诗论家答重“情”而轻“志”.以为“志”诗重理,重理则“无诗昧”,故不敢标榜。但有识之士,深入诗之堂奥,就会发现,诗中之“理”应藏于诗内,为整首诗的诗境所出,不必用有理性的语言直接道出,不是直白地说“理”。所谓“理无形而藏密,言有文而行远。”(…  相似文献   

15.
在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中,隐藏着让人拍案叫绝的广告案例,它们隐约地记录着中国广告史的变迁、变调或变局。通过搜索中国广告最初的典型案例,如“杨志卖刀”“三碗不过岗”“酒旗”等,探讨文学与广告之间“和而不同”的亲密跨界关系,为现代广告的文学植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品味广告语     
当今时代,是“注意力经济”时代,更有人将之形象地比喻为“眼球经济”时代,所以,就有了另一句话———“信息和广告,生活真需要。”难以想象,纷繁复杂的商品,千变万化的市场,不借助广告能够存活,“一个广告救活了一个工厂”,“一个广告使滞销商品变成热销商品”,“一个广告帮助消费者买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这些都毫不夸张。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一些企业不得不在广告上下功夫,广告策划水准高低,成了商家比拼的主战场。音画、三维创意暂且不表,仅是广告语言,如果各位留意与推敲,就不难体会其精彩纷呈。即使不买商品,…  相似文献   

17.
<正>民族的诗总是生长在民族生存方式(mode of Being)的根基上,总是这种生存方式的“回忆”(recollection)的结晶。中国人讲“诗言志”,按杨树达、闻一多、朱自清等的考证,“志”在其原始意义上就是“回忆”,“志”与“诗”原本是同一字。“诗言志”的原始意义即是“诗言回忆”,或者说诗表达回忆。这无形中同西方诗学具有共同点:自柏拉图以来维柯、尼采、海德格尔、容格等都主张诗表达“回忆”,亦即“诗言回忆”。中西诗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里,“言意”是其重要范畴,从“言意之辨”出发,“意”是诗所追求表现的本体,而“言”则是为表意服务的,“言不尽意”因此而成为诗本体命题。它既抓住了诗美的特质,又开发了“意在言外”的美学疆域,使诗的艺术内涵和诗学的理论内涵得到丰富和提升。  相似文献   

19.
禅·诗意·生命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向有“学诗如学仙”,“学诗浑如学参禅”之说,禅与诗的联系十分紧密。但既往的论者只一般地论及禅与诗联系紧密而未深一层地论及为何紧密?本文试图穷根究底,从生命主体的心理生活中去寻找根源,更本质地去探讨禅与诗的联系与区别,并从“禅与诗都是生命内在的运作”、“禅与诗都需要心理生活的自由”、“禅与诗都需要灵感顿悟”、“禅与诗同根不同实”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诗”可以怨--“诗三百”的政治寄托与怨刺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可以怨”是春秋时代孔子提出的学理论,时人为其意味规定了一个“怨而不怒,衰而不伤”的情感的界限。然而,情感的发泄是不可以界定的,“怨”不仅仅有着“温柔敦厚”的讽谏,更有着下层人士时事尖锐率真的讥讽和潮讪。基于此,我们将“怨”以那个时代的作品“诗三百”为献基础,首先把“诗三百”中的政治寄托与怨刺传统进行了模式分析,其“怨”可以分为大谏之诗,告哀之诗,刺讽之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