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你也许不相信,现在日本儿童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部门当红的是“儿童专用厨具”;电视台正在叫座的节目是NHK的“儿童烹饪”。●教子学干家务事  相似文献   

2.
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要基于儿童特点。从“思维能力”、“双重生命”、“心理预置”、“幼态持续”、“儿童的原始特质”及“儿童世界的丰富性”等几方面采理解儿童。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理解儿童的教育,要相信“人可以教育”;要尊重自然,引导自由;要关注成长“关键期”;要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鉴于此,要尊重儿童本能;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要构建“润泽课堂”;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引领以及文化熏陶对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在读陶行知先生的书籍,读到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理论时,有振聋发聩之感。这“六大解放”为: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多干一点高兴干的事;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上去扩大视野。和“解放”相对的是“压抑”,回忆孩童时代,深感认同:这“六大解放”背后的“压抑”的确是许多儿童痛苦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教育误区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不当做法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恰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误区、成因及后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留守儿童”的认识过于片面;对“留守儿童”关爱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关爱的方式方法不当;关爱的领域存在盲区。并提出了走出误区的建议和对策:转变认识;调整关爱的方向和重点;改进关爱的方式与方法;以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童真语文,即儿童的语文、真实的语文、适切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是本位语文,养护儿童的“真性情”;真实的语文是本色语文,贴近儿童的“真生活”;适切的语文是本场语文,发展儿童的“真素养”。童真语文三“本”一体,以实现“用每一个40分钟玉成师生一生‘童真’”为终极旨归。  相似文献   

6.
玩是儿童的天性。文章从“玩”—“儿童”—“玩童”的逻辑阐释“玩童”的哲学意蕴,认为“玩”是儿童的自然感性需要的表现,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是儿童自我实现的主要方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玩童”却面临困境,表现为萎缩的时间和空间、失落的自主与自决、变相的工作和学习。省思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学习思想、现实教育竞争和传统儿童观的影响。“玩童”的实现,需要尊重儿童是其所是——“儿童就是儿童”,尊重儿童的天性——“爱玩”“好玩”;给予儿童玩的支持,保证儿童玩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儿童玩的自主和自决权利,减少对儿童玩的直接功利诉求。  相似文献   

7.
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是儿童依据自身已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生活履历“自组织”数学学习素材,主动经历、体验、复演人类数学创造的“生命·实践”活动历程。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从数学的“理性精神”出发,其主旨是润泽儿童的数学生命。建构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首先要基于儿童学习原点,消除儿童“习得性无助感”;其次要基于儿童学习过程,指导儿童“自我习得”。儿童“自我习得性”教学让教育真正进入了“以生为本”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设计“和润课堂”的问题情境,主要策略有三。一是聚焦问题源头,分析教材的可能问题,预设真实问题。二是形成问题“链条”,即“深度”把握过往,引导儿童“悟”;“高度”反思当下,解决儿童“惑”;“宽度”引领未来,助力儿童“长”。三是升华问题意境,立足“立志”和“内省”两个学习阶段。  相似文献   

9.
崔学鸿 《人民教育》2023,(10):38-39
<正>著名儿童教育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在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错误是不足为奇的。”人无完人,何况儿童?儿童犯错,不可避免且不可或缺。正因如此,“儿童无错”才有价值、有意义。所谓“儿童无错”,是教育者对儿童犯错所持有的态度。我们要认识到:犯错是儿童的特点和权利,儿童犯错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0.
“心理词库”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从词义理解的角度来衡量儿童词汇量的心理层面上的词汇储备系统,这里的“词”是指能够对儿童语言作出解释的基本单位;“心理词库”有别于成人词典;从“义类”的角度探讨0-3岁儿童“心理词库”的构成与发展对于解释儿童词义理解的范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瑜 《福建教育》2023,(3):12-14
<正>2012年,伴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让教育回归儿童立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从“教师视角”向“儿童视角”的转变,成为这十年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何谓“儿童视角”?它是“指成人在了解儿童的特点和兴趣的基础上对其认知、经验和行为的理解,是成人在尽可能接近儿童的经验之后,所创造出来的‘对儿童的理解’”。2012年,亦是我园生活化课程实施的开启之年,“儿童视角”的提出,让教师从关切自己的“教”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幼儿的“学”。于是组织生活化课程时,我们越来越多地倾听儿童、  相似文献   

12.
儿童数学教育是以儿童作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出发点,发挥数学的育人价值,以儿童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满足儿童发展需求,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教育。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需要关注七大数学关键能力的养成;“问题”和“对话”作为目标、动力和途径,引领儿童学习的发生和深入;儿童在“涂画”中表达和理解数学,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散文的文体特质和写作者童年经验的遥远,均加大了儿童散文写作的难度。然而,台湾儿童散文却蔚为大观,耐人寻味。台湾儿童散文具有以下特点:以描写战火中的“童年”和童年“乡愁”为起点;提倡“为儿童”的“文学散文”与浅语艺术,确立了合法身份;“儿童散文热潮”中刮起的“田野之风”;“审美”与“审智”的辉映与升华。对台湾儿童散文的研究既拓展了中国儿童散文研究的视阈,又为中国大陆儿童散文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4.
杜威儿童观是杜威的重要思想和内容,当今随着儿童地位的提高,家长更加注重对家庭教育的投入但苦于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深入了解杜威儿童观发现其思想可在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具体实践中给予启发,具体如下;一尊重儿童的“儿童期”;二遵循儿童是不断发展的特性;三培养“完整儿童”;四培养儿童社会性。  相似文献   

15.
儿童哲学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断定儿童哲学教育之可能性的判据起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而儿童具有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爱智慧”的天性;其二,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发生之后,就已经开始了无休止的哲学探索;其三,如果说“儿童可以学哲学”是一个假设,那么它就是一个越来越被证实而非证伪的假设.  相似文献   

16.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通过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长兴县和德清县422名“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②“留守儿童”男女性别之间健康状况总体差异不显著。但女生焦虑程度总体低于男生;③“留守儿童”各年级之间总体焦虑程度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小学阶段焦虑程度高于初中阶段。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但小学阶段学生与“留守儿童”中女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流浪儿童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现象。本文的目的就在于以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反思当前我国流浪儿童救助工作,探索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模式在救助流浪儿童中的运用,形成以“积极的人性观”作为救助流浪儿童实现其“助人自助”的出发点;以“流浪儿童为中心”的助人关系为主轴;以“促进流浪儿童自我发展”为救助活动的最高价值,提高对流浪儿童的救助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你也许不相信,现在日本儿童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最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部门当红的是“儿童专用橱具”;电视台正叫座的节目是“儿童烹饪”。小朋友进厨房,在许多父母眼中是危险、麻烦的事。那么日本为什么兴起教子干家务的风气呢?这股风气的兴起来自社会各界的推波助澜,包括幼教界、媒体、社会学家、烹饪学校及儿童产品厂商,他们都在大力鼓吹做家务对小朋友和家庭的好处。  相似文献   

19.
儿童身体观是社会大众对儿童身体的总体认知。儿童身体观直接影响儿童身体地位,作用于儿童身体锻炼方法与过程。通过解构儿童身体观,分析儿童身体与儿童、教育、社会三者的关系,批判目前儿童身心二元论的身体观,并且以现象学为切入点,重新建构儿童独立身体观。儿童身体是儿童存在于世界上的基本形式,应树立以下三方面独立儿童观:一是儿童身体是“流动的身体”,身体锻炼需全面化;二是儿童身体是“发展的身体”,儿童身体研究需科学化;三是儿童身体是“在场的身体”,儿童游戏活动情境设计需自然化。  相似文献   

20.
“追问”是一门重要的数学教学艺术.适切的追问有助于激发儿童的思维,挠到儿童思维的“最痒处”.在“关联”处追问,能够挠到数学“知识结构”的痒处;在知识“内涵”处追问,能够挠到儿童“认知错误”的瘁处;在“意外”处追问,能够挠到教学“非预设生成”的痒处.数学追问,让儿童的数学思维始终处于深度开发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