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谢维忠 《教育》2014,(3):60-61
体育家庭作业是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形式之一,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本身就是身体不断参与锻炼和感受体育的过程。每天坚持完成一定量的体育家庭作业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有促进作用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在余暇时间独立进行健身活动,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学会科学锻炼,逐渐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李杰 《华章》2012,(32)
本文对某中学学生进行了自我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与具体行动尚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自我锻炼的习惯.鉴于上述结果,就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本文提出了具体方法、措施.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等几个方面,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供依据.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增强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学是小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间,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有着相应的机制。作者提出了一定的养成策略,认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是由于自身在长时间周期运动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运动锻炼的一种认识,并且慢慢转化成自己的信念,坚持进行锻炼的一种行为。养成的策略包括学生应该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制度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一定体育知识宣传和体育锻炼氛围的熏陶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积极地进行自我锻炼约束。  相似文献   

4.
胡凤春 《学子》2014,(9):30
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如何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持久性,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因此有必要提高家长对学生身体健康的认识,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家长参与学生身体锻炼的积极性,研究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创造家校联合促进学生锻炼身体的环境,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从而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田国成 《学子》2013,(5):179
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习惯和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上任重而道远。高专院校如何通过体育选项课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呢?本文探讨了通过转变学生观念、明确教学目的、端正选项动;合理设置选项课程,加强教学管理等途径.来促进学生身体锻炼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及其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大部分人没有养成规律体育锻炼的习惯,不同学段、性别的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经常锻炼人群和不经常锻炼人群在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等6个方面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成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使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成为体魄健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基本任务之一。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充分发挥自己体能的前提下,结合本身条件热练地运用已掌握的运动技能,自觉的进行身体锻炼。这就要求学生除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外,还应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锻炼。为此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目的要求,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要注意启发学生理解教材,教会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随着终身体育观的提出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 ,体育运动已日益成为人们生存的必要的基本条件。学校体育应该通过技术技能的掌握运用和思维习惯的培养形成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和能力的掌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兴趣、爱好和习惯 ,在体育实践中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 ,理性及自主能力较强 ,在此期间结合兴趣、爱好、身体和专业特点 ,学习自我锻炼身体的知识 ,发展自我身体锻炼的能力 ,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能收到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河南省高职院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研究,发现学生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偏少,每次锻炼时间较短;锻炼项目主要集中在跑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而影响学生课外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没时间,场地器材不足,没有锻炼习惯等;提出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积极提高学生的体育态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进行体育锻炼的一到两项体育运动项目,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试析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大学体育的重要任务,文章论述了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学分析,探讨了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学生的兴趣人手,同时,在学校管理制度方面,应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另外,还要增强必要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器材,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适宜的环境,从多方面落实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校06级、07级名100名学生自我锻炼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与具体行动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学生都是意识到但是做不到,缺乏自我锻炼的习惯。鉴于上述结果,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出了我个人的一些方法、措施。希望能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体育锻炼模式的形成与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和生活紧密联系.老年人体育锻炼模式影响着老年人锻炼的效果及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每个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都有其自己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规律.通过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资料、观察访问等方法,对江西省宜春市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模式进行调查与分析.从而为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姜丽一、问题的提出所谓“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系指一个人在体育运动中在提高体育认识并获得一定的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基础上,立志坚持一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活动倾向,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基础上,养成锻炼习惯,并在...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山西师范大学1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把锻炼的频率、每次锻炼所需要的时间、锻炼强度、锻炼的持续时间等几方面作为判断大学生是否拥有锻炼习惯的重要指标。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的因素。为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改革,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等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身体有保健作用,本对保健步行的作用,锻炼方法,锻炼时注意的问题以及中老年常见病的步行疗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体质状况不容乐观。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有二:其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其二,多数大学生不能够坚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高校是学生接受在校体育教育的最后时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与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相关的各种因素,意在为高校体育工作者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凡是获得成功的人,无不拥有良好的习惯,好习惯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和面对困难果断处理问题的行动力,体育锻炼习惯是一个人获得强健体魄的基础。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往往需要连续不断地培养和引导,才能渐渐形成自动化行为。好的锻炼习惯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迅速战胜困难,主宰命运走向成功。体育锻炼习惯是逐渐养成的,我们必须正视体育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南通市三城区(崇川、港闸、开发区)不同年龄群体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不同年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与动机及锻炼的频率、锻炼时间、项目选择、锻炼方法等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群体参加锻炼的目的差异性不明显,特别是"增强体质,疾病康复"两大目的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内容、锻炼人数的比例及锻炼的稳定性方面60岁以上人群比例高于其他人群;体育锻炼地点呈现广泛性;锻炼方法的来源主要是个人爱好与习惯、身体疾患需要锻炼、工作与交际的需要等。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身体有保健作用.本文对保健步行的作用,锻炼方法, 锻炼时注意的问题以及中老年常见病的步行疗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个体的行为总是与一定的态度想联系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也总是会受到学生关于体育锻炼的态度的影响的:在学校中,学生能否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态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态度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评价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它是学生在长期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习得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