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反思教研制度化.为给学校反思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切实保障,制定了相关制度,在教学常规上要求每位教师做到"每课一反思"、"每月一总结",在开展教研活动时,规定了必须严格执行"九环节"(集体定课→分头设计→集体说课→集体设计→选人授课→集体反思→改进设计→选人授课→集体反思),评课提出"三个点"(提出一个优点、提出一个缺点、提出一个金点子),并定期开展"公开课教学录像观摩"活动.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们数学中心教研组在实验、总结、推广“获取式教学法”的同时,按照“说课→议课→讲课→评课”四个步骤来组织教研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实践证明它是开展集体教研活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形式。“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向教研组的各位教师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根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这样,把个人经验与集体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起到双向交流的作用。现将本人在安岳县首届“获取式”课堂教学大演赛中获县一等奖的“说课”内容整理如下,敬请同行指教。  相似文献   

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从而促使校本教研活动的迅速开展。近年来,我们历史教研组积极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校本教研活动的形式多样,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以课例为载体,通过同伴的互助合作,经过“三个阶段两次反思”的基本流程,即前行为→反思→新设计→反思(调整)→新行为,并多次反复这样的流程,达到校本教研活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我们对校本教研活动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导致有的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成为无效行为,从而无法达到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下面,我就自己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实践,谈谈对开展有效历史校本教研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笔者和本市一些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参与了福建省教育学院举办的、以推进我省普通高中高级职称教师继续教育为目的的“名师网上授课(教研)活动”并承担部分工作。根据工作安排,“网上授课(教研)活动”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可以是名师授课情景,可以是学科组教研集备活动,也可以是名师点评课堂教学、同课异构教学研讨、单元教学总结反思讲评、新单元备课安排交流以及集体评课议课等”。参与继续教育学习研修的教师则借助福建基础教育网络平台,通过观看在线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研修。  相似文献   

5.
韩霞 《早期教育》2010,(3):32-34
为了切实提高我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组织青年教师进行“磨课”教研活动.从而使他们能在反思和建议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以下是我园开展的青年教师集体舞教学“磨课”教研活动。  相似文献   

6.
袁爱玲  肖丹 《教育导刊》2007,(11):63-63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领导都十分重视集体备课.很多学校都将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放眼校园.集体备课俨然已成为校本教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许多学校课前的集体备课搞得轰轰烈烈,课后的“集体反思”却是轻描淡写,或是毫无动静。其实,“集体备课”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课前的集体备课和课后的集体反思。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课,  相似文献   

7.
早在1987年,“说课”就已经出现,当时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推出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说课”这项有着全新概念、全新内容的教研活动形式,已经在全国许多省市推广开来.成为各地普遍开展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教研活动。“说课”活动的普及.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掘教师的个性.发挥集体的优势。它对于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省从2004年起将“说课”定为评定高级职称的审核条件之一。在“新课标”即将在我国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说课”这一教研形式更有其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盼 《英语教师》2023,(5):128-131
<正>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指导教师:吴晓威(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副主任、英语教研员)一、课例背景本课例为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开展“云教研共同体”协同教研、“一对一”+“多对一”模式指导“云课堂”(英语)学科活动中的一堂展示课,授课时长为40分钟,采用线上授课方式。  相似文献   

9.
评课五要素     
甘肃省景泰县漫水滩学区以“教、研、训”为一体的“七课一反思”(备课、说课、点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以及反思)校本教研活动中的“评课”是与听课紧密相连的,它是建立在听课人对授课教师授课内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马雨彤 《英语教师》2023,(5):124-127
<正>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指导教师:吴晓威(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副主任、英语教研员)一、课例背景本课例为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开展“云教研共同体”协同教研、“一对一”+“多对一”模式指导“云课堂”(英语)学科活动中的一堂展示课,授课时长为40分钟。  相似文献   

11.
曹承挺 《小学生》2010,(12):54-55
聚焦有效课堂教学研究,我校积极探索教研活动新路子,改变过去公开课单一化模式(只讲阅读课的第二课时),开展集体“磨课”,即:“多人上一课”的教研活动,并组织学校教研员进行观课、议课。  相似文献   

12.
勾长宝 《英语教师》2023,(5):113-115+127
<正>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指导教师:吴晓威(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副主任、英语教研员)一、课例背景本课例为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开展“云教研共同体”协同教研、“一对一”+“多对一”模式指导“云课堂”(英语)学科活动中的一堂听说展示课,授课时长为45分钟。  相似文献   

13.
兰英  郑容 《今日教育》2005,(11):8-9
学校常规教研活动是以“案例教研”“集体备课”为主。我们把“案例”定位为“课堂集例”和“文本案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以“课堂案例”居多。其基本形式为!研究课+执教者个人反思+参与式评价和建议+骨干教师或领导归纳总结.提炼.形成策略。在集体备课中主要采取年级组集体研究+校内备课组合作交流(指村小).再分工撰写;资源共享、个别修正。  相似文献   

14.
褚桂芳 《山东教育》2010,(11):52-53
当前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是解决教学教研孤军奋战现象的有效方式.加强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学习、交流与研讨.可以解决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前不久,我参加了学校教研组开展的一次“同课异构”教学教研活动。这次活动借鉴了课堂比赛的做法,实行借班上课.以英语第六册Module 6 Unit1为授课内容。以下是由年轻的张老师出示的两节效果迥然不同的课堂授课。  相似文献   

15.
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把校本教研的重点放在了“文本”研究上。以“文本”为载体,以“课堂”为研究平台,把“教”与“研”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集体在校本研究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集“研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写反思”为一体的“五课一反思”文本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16.
课例研究是我园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123”课例研讨活动。即一个教学中心内容,两次反思.三次实践。形式有多人同课循环、一人同课多轮和同课异构。下面提供的是我园中班“多人同课循环”教研活动“玩气球”。这个活动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由看国外的一段录像而引发的,录像给了我们老师很好的灵感。大家就决定将录像挖掘、提炼,变成一节好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浅谈幼儿园的说课冉雪梅“说课”是授课教师在授课之前面对教师和其他听众,系统地讲述具体课题的教材、学情、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一种教学准备活动。在幼儿园开展说课活动,有利于深化教研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幼儿园“说课”的主要内容(一)...  相似文献   

18.
“同课异授”校本教研的基本特点是贴近实际、同伴互助。突出这一特点,我们建立了“同课异授”校本教研的基本流程:备课组集体研究准备同一课例并依次授课,一轮课后集体评议修改教案。执教者借鉴改进形成优化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整个研究过程通过梳理将“问题”上升到“课题”,通过分工“小题大做”,提高研讨解决共性问题,既能整体提升教学质量.又能提升教师群体专业水平。这里以我校“优化小学低段语文课堂识字教学策略”研究为例,一探“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基本轨迹.发掘其中蕴含的教师专业发展点位。  相似文献   

19.
张小莲 《广西教育》2012,(17):93-93
当前,园本教研被称作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然而园本教研究竟怎么研,研什么,为什么研,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带着这个困惑,我们以“一课多研”的形式开展了园本教研活动。首先由教师选择教材、设计教法,第一次试教后进行反思、集体讨论、调整教学策略,然后再进行第二次试教。  相似文献   

20.
李鹏 《英语教师》2023,(5):105-108
<正>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指导教师:吴晓威(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副主任、英语教研员)一、课例背景本课例为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开展“云教研共同体”协同教研、“一对一”+“多对一”模式指导“云课堂”(英语)学科活动中的一堂展示课。该活动是以“解决线上教师教学困惑,提高学科线上教学质量”为主题,由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部通过视频会议、钉钉智能移动平台开展的点对点线上指导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