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推行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既为秦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典型地体现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于《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这一课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据此,本课教学应讲清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人催生了商鞅变法?怎样的措施顺应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2.
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而实现的,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治改革,而进行的变法。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却遭到奴隶主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相似文献   

3.
学习历史,搞清时间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所谓时间概念当然不仅指具体的年月目,大体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掌握。第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概念。我们谈到历史上的一个事件或一项发明,首先耍弄清楚这是发生在哪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事。如大家熟悉的商鞅变法,只有当我们了解到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初期,才能领会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变法,是废除奴隶制度,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变法。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三六一年,秦献公死了,二十一岁的太子——孝公继承了君位。处在西北的秦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比东方的六国要落后一些。直到献公的时候,秦国地主阶级才取得统治权力。不过,历史发展的规律,往往表现为“后来居上”。从孝公起,秦国开始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和商鞅坚持革新,实行变法是分不开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孝公,是一个有朝气的青年统治者。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代替周室,统一六国的雄心壮志。要这样大干一番,不用说,首先要充实国力,打击奴隶主旧贵族的反动复辟势力,从而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封建国家。因此,孝公一上台,就下令求贤,为社会改革运动作好组织准备。商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募入秦的。商鞅出生于卫国,年龄和孝公差不多。自小爱读法家的书,把法家的先驱者魏国的政治改革家李悝作为学习榜样。他怀抱法家理想,曾投奔过魏国统治集团。可是当时的统治者魏惠王不愿重用这个反对复古倒退,主张变法革新的青年人。正在这个时候,商鞅听到秦国召贤的消息,就满怀希望地赶往秦国。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史实 (1)春秋时期:①管仲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等政策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②鲁国实行“初税亩”,促使土地由国有制转向私有化。 (2)战国时期:①魏国李悝变法;②楚国吴起变法;③秦国商鞅变法。这些变法都是发展封建经济,  相似文献   

6.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易俗”,改革了秦国的旧制度,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称雄诸侯的强国,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成为春秋战国之际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司马迁肯定商鞅的历史功绩,《史记》中为他立了专传:“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史记》引文不再注明书名)在商鞅这个人物身上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司马迁的价值观同  相似文献   

7.
五 商鞅在秦的变法斗争 吴起变法所取得的成效,为二十年后商鞅变法开创了道路。战国中期的政治活动家把吴起、商鞅相提并论,高度评价他们“明法令,禁奸本”,“罢无能,废无用”,“霸主强国”,“攘地千里”的功绩;叹惜他们“致功而不见德”,“名可法而身死”。这种吴、商并列的评价表明:当时人就把商鞅变法看作是吴起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它所开创的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在统一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不拘一格引进先进人才,彻底改革官制,对增强国力和统一全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所实行的客卿制、郡县制、上计考核制,尤其是商鞅变法后推行的军功爵制对完成秦的统一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第一、要掌握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人都是划分为阶级的,人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活动,都是代表其所属阶级利益的。各种事件也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以商鞅变法为例,要了解其性质、作用、影响等,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变法所代表的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来确定这次变法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变法运动。从其内容看,经济上“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实行按军功授爵”和“推行县制”,都是在打击奴隶主贵族利益,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封建经…  相似文献   

10.
<正>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  相似文献   

11.
代议制政体给了民主政治以实践的理论依据,它真正确立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政府只是作为社会的公共服务机关而存在,这在人类政治史上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但是,不同的阶级,对其诠释亦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是相对立。就我国而言,在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中,资本主义的实践经验对我们仍有批判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华 《鸡西大学学报》2008,8(6):137-138
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有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特质的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比较中,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试从中土佛教和基督教的比较角度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宋代平民文化的崛起,引起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的重大变革,其中较突出的是妇女观念的改变以及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宋代文化表现出一种人的解放的文化精神,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体现在女性意识的觉醒方面,主要有两点:一是男人已肯定妇女也是"人",与男人有同等的人的价值;二是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即女人自身意识到自己也是"人",应与男人享有同等的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熙宁变法所面临的北宋传统政治文化,是为宋初开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服务的。为了推进变法的展开,王安石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了抨击与抵制,但同时又明显表现了对某些传统政治文化观念的认同与接受。变法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宋神宗,以及其他变法派人士,都具有传统政治文化的浓厚色彩。从总体上看,变法是在北宋传统政治文化的严重影响与制约下进行的,这就使得变法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出现种种偏差与缺陷。新法在其长期实行中未能形成相应的新的政治文化,使得新法难以得到社会意识和社会政治心理上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及“文化认同”像幽灵一样君临天下,成为一个主宰性的主题。尽管人类已经取得进步,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能出现种种阻碍人类自身进步与发展的因素。如何以“文化立国”,让文化价值观成为促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是致力于文化变革的专业人士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类有史以来的社会实际上也就是所谓政治社会。生活在政治社会的人具有政治性质,即天生要过政治生活,如何解决人类政治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如何改善人类的政治生活,提高政治生活的质量,就成了思想家们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于是就产生了所谓政治思想,在从古至今的政治思想中,不难看出一条主线,即人的政治观研究,这种研究旨在解决诸如人为什么要过政治生活,人以何种方式参与政治生活,人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何种地位,如何在人群中实现统治与被统治的分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卢梭政治思想中的自由悖论问题是200年来西方政治思想家争论的焦点。卢梭的政治思想与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然法学派具有很大的区别。卢梭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并非没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欲望和本性享受着不受任何约束的个人自由,而不是在一定范围内不受侵犯也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但这种自由只有在人类签订社会契约,摆脱自然状态,进入公民社会时才可能出现。卢梭认为,个人的自由就是对代表公意的法律的遵守,而这种自由在自然状态中是不存在的。卢梭这种对自由论证的逻辑并不存在矛盾,其关键点就在于人的自由只有在政治共同体中才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们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论争,都关涉到人的存在与发展的问题,即人学视域的问题。人学揭示出人的存在的一般特征为:人是现实的生命活动的存在,是社会文化的存在,是自主超越性的存在、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存在,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性的存在,是具体的、个体的存在。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出强烈的人学追求,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因而在人学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实现基于知识选择的课程与生活的整合,立足本土与传统的课程与文化的整合,关注实践的课程与活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外语教育受到很多批评,其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外语考试政策的目标与功能都存在一些偏失,有鉴于此,提出相应改革建议,以促进我国外语考试的全面改革,使外语考试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性质、类别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生存和生活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对环境有着非常不同的理解,这包括物理的、生物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的环境。但是,对于人的心理来说,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环境是心理的环境。心理环境是人所觉知到的,是人所理解到的,是人所创造出的。没有人的觉知,没有人的理解,没有人的创造,也就没有具有实际意义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心理的意义并不是外在的影响,而是共生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