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二者有较大的差异和独立性。本文在对本硕融通创新性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异同着手进行论述,探索本硕融通创新性培养模式,并对其实践成效进行阐述,以期充分实现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协同培养,相互促进,实现本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与教育硕士研究生一体化培养的“3+1+2”模式,该模式是在“4+2”模式的基础上对教师教育本硕一体化培养的进一步完善。学生完成大学本科阶段前3年学习任务,成绩优异(符合学校保送生相关规定)者通过笔试、面试合格后,进入“3+1+2”实验班。通过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和“严”“精”“巧”“实”的培养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兼顾,提升了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了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课程思政新时代教育理念背景下,针对当前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本硕一体化创新培养模式应用至物理学(师范)专业与学科教学(物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打造"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双师型育人团队,实现教学管理的一体化整合,以及实现本科生教师教育与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机整合,切实提高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物理教师的培养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4.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竞赛"的创立和实施,极大地提升了本科学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了本科生的保研率和考研通过率,且去国内外著名企业就业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了。而"土木工程材料作品设计大赛"要求参赛学生必须由本科生联合研究生进行,比赛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持续两个月时间,增进了本—硕—博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加强了本科生对硕士生、博士生阶段研究内容的深入了解,打通了本—硕—博学生培养的隔离带,为学校本—硕—博一贯制的培养模式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材料学科本硕连读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论证了在材料学院开展本硕连读的可行性,通过在本科生阶段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以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研究生教学阶段则采取与产业界紧密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得研究生的培养和市场需求导向有机结合。并就本硕连读的弊端和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本硕结合』育人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是高等院校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研究生数量的激增,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等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从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工作者,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提出基于小院系的"本硕结合"育人模式,即在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打破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博士研究生招考环节是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得以保障的第一道关卡。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分析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公开招考三种不同招考方式所面临的信息非对称性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结合我国国情,对于本科直博,建议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前培养机制,方便目标导师对报考学生的考察;对于硕博连读,建议改进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管理机制,促进目标导师和报考学生的相互了解;对于公开招考,建议完善推荐信内容和提交方式,客观揭示报考学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推进博士研究生选拔体系改革,改善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论研究生课程的连贯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课程是研究生教育之本,课程对研究生培养的作用是通过一个完整和科学的课程体系来综合地实现的。指出研究生课程的连贯性设计旨在打通本科生课程、硕士生课程、博士生课程之间的封闭与隔阂,建设贯通式的硕—博课程或本—硕—博课程体系。设计连贯性的研究生课程,一是要按一级学科制订课程计划,实施本—硕—博课程一体化;二是要改革培养方式,实施深层次、贯通式博士生培养;三是要拓展课程功能,促进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全面贯通。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要完整贯彻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保证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学位基本要求相一致。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不同培养阶段课程设计的整合、衔接;处理好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的相互关系,推动本科生课程体系与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衔接,打破本硕博课程壁垒,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硕-博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按照"3+1+4"八年一贯制的培养方式,将其设计成一个有机连贯的整体,打破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隔离,把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融为一体,实行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贯通式培养。  相似文献   

11.
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读研过程中欠缺的本科知识,科学、有效地弥补不足,促进研究生专业知识与本科专业知识的衔接。基于专业教育的特点,本文分析了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由于本、硕知识脱节造成的读研过程中基础的认知结构和专业思维能力欠缺的情况,以及在此基础形成的读研与补本的冲突,指出应从核心课程的功能,本、硕课程的衔接,专业思维能力的养成等方面,设置跨专业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贯通本、硕核心课程,精准锁定跨专业研究生应补修的课程,实现跨专业研究生的精细化补缺,并进而提出了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分析影响"硕师计划"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师生")质量因素的基础上,探索并实施"硕师生"质量保障对策,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切实保障"硕师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导师制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博雅教育理念施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科生导师制在以“一制四化”为重点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综合环境构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针对当前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尽如人意,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结合思政教育贯穿、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赛相长、科教融合及本-硕协同育人来助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回归与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实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型大学具有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独特优势和便利条件,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坚持精英教育理念不动摇、完善招生制度、改革教学计划、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努力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有效互动、推行"2 1 2" "X"本-硕-博连读的新型培养模式等.  相似文献   

15.
构建过程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管理学理论和研究生教育现状,提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质量监控系统的内涵。在研究生培养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质量监控体系,其中包括三个子系统:管理系统、评估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详细阐述了各子系统的运行模式,并同时全面论证了监控体系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对提高我国农村师资水平和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计划自2004年实施以来,经历了试行、推广和完善三个发展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培养质量仍缺乏保证.应构建“两校协同、双师共导、过程控制”的“硕师生”质量保障体系,为有效提高“硕师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关于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正新  吕兆丰 《教育研究》2006,27(11):86-90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坚强后盾。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对高水平优秀医学人才需求的增加,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在研究生数量增加的同时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是摆在每个医学高等院校面前的严峻课题。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心,也是医学院校增强办学实力和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把好研究生入学关,保证生源质量目前,医学研究生从来源上看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是七年制(或八年制)的本、硕(或本、硕、博)连读生,生源是应届医…  相似文献   

18.
为了配合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有效实施,设计了一个面向本硕博3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大数据下监测数控制造过程的多层次实验平台。工艺规划及工艺规划中的实验设计和工艺参数优化面向本科生,处理从监测制造过程得到的大数据面向硕士生和博士生。此实验平台将传统实验和研究型实验结合,融入制造学科动态前沿,很好地将教学和科研融会贯通,也为本硕博的贯通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9.
"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是专门为农村培养骨干教师的一项政策。自2004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培养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文章在分析影响"硕师计划"研究生质量因素的基础上,从过程控制的视角,探索并实施"硕师计划"研究生质量保障对策,以提高"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四二”衔接本科生直接攻读硕士学位,是作为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的一种尝试。这一重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试验,是在学校的直接领导和研究生处、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我们选择了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作为试验基地,1988年和1989年招收了两个班,共25人,分别称为工硕1班和工硕2班。经过两年多的试验,现工硕1班的10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