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巴赫金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天才地发现了其复调理论的范本。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式创新出发,巴赫金论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出于对社会现状的理解与感受,试图以艺术形式(审美)建立全新的主体,以摆脱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状态。具有独立意识的差异主体之间的对话是全新生活世界的本质所在,这也正是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的本真所在。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基础上,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他认为复调小说区别于传统独白小说的根本特点是:作品中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主人公的思想意识与作者的思想意识具有同等价值,他们是彼此不相融合的独立体.本文结合复调小说理论剖析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作为叙事学的对话——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体系的核心,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分析,巴赫金深化了他的对话理论。复调小说中他性与差异性的存在使传统小说要素和叙事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跨艺术种类和跨学科研究向来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内容之一,不同学科理论的互相渗透、相似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及不同艺术内容形态的比较研究促成了对文学、音乐的深刻理解。巴赫金借用"复调"这一种音乐艺术的形态来阐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用"复调"来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式小说中的多声部、对位以及对话的特点。由此,也为我们找到了理解文学艺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结合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这一理论著作中的有关“复调特色”和“未完成的人身上的人”的理论来探讨俄国著名的资产阶级作家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的代表作《罪与罚》在构建其思想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李春林先生的《复调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其作》用自己的语言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作了更清晰的表达 ,对其作品的复调风格也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 ,从而向读者展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个性及其精神世界 ,是一部难得的优秀著作  相似文献   

7.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与小说观来源于对"狂欢剖析体"的继承与发展,他的复调线索服从于"狂欢剖析体"剖析主题的需要。与巴赫金对话式复调小说理论不同,昆德拉的复调小说是结构的平行对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戏剧性的复调小说也不一样,昆德拉的复调小说重在概念性,剖析性。  相似文献   

8.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与小说观来源于对"狂欢剖析体"的继承与发展,他的复调线索服从于"狂欢剖析体"剖析主题的需要.与巴赫金对话式复调小说理论不同,昆德拉的复调小说是结构的平行对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戏剧性的复调小说也不一样,昆德拉的复调小说重在概念性,剖析性.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表示,陀思妥耶夫斯基于作品里面摒弃了作者的权威话语,经由微型、大型对话组成的复调对思想冲突予以体现,且其作品于体裁层面存在狂欢化特性,具有各大思想的撞击和交流。就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里面的复调而言,其属于艺术形式的变革、创新,主要和当代俄国的现代转型密切关联。本文以此为背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复调与现代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复调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时提出的著名理论。散文与小说文体有着本质的不同,二者的复调尽管有所差别,但对话性是所有复调艺术的共同特征。文章从对话性入手分析散文的复调结构:《我与地坛》——内心独白构成的微型对话;《一个军阀的早年爱情》、《天黑黑》——两个或多个叙述人交替出现构成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有着细腻而生动的人物对话,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用复调理论来展现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世界,透析对话背后的深层内涵。复调理论是否能够用于对戏剧的分析?戏剧中的对话是否符合复调的理论分析?借助于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探究这一问题,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对话式教学是近些年来在语文教育界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概念,同时也是中学语文教改大潮中相当"热"的创新教法。其理论的来源是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所创立的"复调"理论。然而大多数老师都将对话式教学理解为课堂讨论,理解为"引导  相似文献   

13.
“复调”这个词来自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巴赫金是苏联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论家。他在对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研究中发现陀氏的小说中“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互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一种声音都具有充分的价值,它们组成了真正的复调”,巴赫金因此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为“复调小说”。他认为,在“复调小说”里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统一的作者意识,小说不是按照这种统一意识展开情节、人物命运、形象性格的,而是展现具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本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物质决定论对立的角度评价了陀氏的“现实主义”,重点分析了陀氏的现实主义所涵盖的心理内容,包括二重人格、心理分析、下意识和梦等;同时指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忽视了陀氏的价值立场,即其宗教信仰。从维护人的尊严和自由的角度看,陀氏对物质决定论的抗议为人类选择生存方式,寻求个体的生存意义,留出了一个非常珍贵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谈论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关系时,他真正关心并想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人与神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巴赫金关心这样重大的哲学命题的最终意图,是要消除上帝死后现代人的焦虑感,要对抗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要实现这个意图,惟有通过自我意识的普遍觉醒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才是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作者与主人公关系隐喻的本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共时性是由西方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概念。后来被西方文论家引入文学理论中,在对文学文本的分析中产生了重要作用。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一书中提出了共时性理论。共时性理论虽然是由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得出的,但又有普遍性,具有现代性的因素。它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西方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理论,对现代小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共时性是由西方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概念.后来被西方文论家引入文学理论中,在对文学文本的分析中产生了重要作用.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一书中提出了共时性理论.共时性理论虽然是由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得出的,但又有普遍性,具有现代性的因素.它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西方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理论,对现代小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平视”创作思维是建构复调世界的关键,也是解读复调小说的钥匙。“对话”、“未完成性”等理论伴随着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产生而被研究者们所熟知,但是“对话”、“未完成性”只说明了复调小说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色,而这些艺术特征何以成为可能,则要追溯到复调小说的创作思维。正是由于作者创作思维由“俯视”主人公转换为“平视”主人公,陀氏的小说创作才会突破传统的独白体小说,具有了诸多复调特征。本文试图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为例,从复调小说的艺术特征入手,阐明“平视”创作思维在复调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大增 《文教资料》2012,(11):16-17
库切的小说《彼得堡的大师》因其与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小说人物互文而被评论界视为"复调的复调"。本文认为,在这样一种复杂的互文背后,小说很明显展现了库切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作家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父与子"的思考,使其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更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宗教大法官》与“四福音书”中的互文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隐喻功能书写的人性问题。信仰与理性、自由与专制、现实利益与永恒理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述人性的三个维度。信仰与理性的对立点是人性的物质欲望,自由与专制的矛盾是人性的自由权利,现实利益与永恒理想的对立处则是人的精神追求。《宗教大法官》在“复调”的表层下,隐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需要依靠信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