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面对备课,有人觉得很烦,烦的是检查起来“山雨欲来风满楼”;有人觉得很累,累的是“就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有人觉得很怨,怨的是“我的心思谁能懂,想改变你真的好难”……造成如此局面,我想应该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暂且抛开不谈。假如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做出怎样决定呢?要制造,还是要创造?谈到制造,很自然就会想到工厂里的工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生产出统一规格的产品而辛勤工作着。而咱们有些教师就是在干着这样的活。把教参当作模具,一字不漏地生产着备课。不过这样的备课倒是栏目填写齐全,内容详尽,如果字迹再写得漂亮些,说不定还会得到领导的表扬。这种备课就如同干体力活,无需动脑,与工人不同的只是将手的“器械”换了“笔头”而已。难怪乎有些教师把备课本当作废纸卖,一点儿也不心疼。而创造可就不同了,它是要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的。备课的过程是不断钻研教材、反复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一个人的备课代表着一个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可以折射出他的教学理念,呈现出他对教学理想的追求,闪烁着他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要共性,还是要个性?长期以来,有些学校对备课的要求相对片面,相对固...  相似文献   

2.
面对备课,有人觉得很烦,烦的是检查起来“山雨欲来风满楼”;有人觉得很累,累的是“就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有人觉得很怨,怨的是“我的心思谁能懂,想改变你真的好难”……面对备课:我们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3.
面对备课,有人觉得很烦,烦的是检查起来“山雨欲来风满楼”;有人觉得很累,累的是“就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有人觉得很怨,怨的是“我的心思谁能懂,想改变你真的好难”……造成如此局面,我想应该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暂且抛开不谈。假如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做出怎样决定呢?  相似文献   

4.
张卫华 《师道》2005,(12):38-39
面对备课,有人觉得很烦.烦的是检查起来“山雨欲来风满楼”:有人觉得很累,累的是就这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有人觉得很怨,怨的是“我的心思谁能懂,想改变你真的好难。”……造成如此局面,我想应该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假如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大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教师很辛苦”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的指导思想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双基目标;内容处理要有课程意识和宽泛的课程资源意识;教案编写要有记录整体教历的意识而不是单纯地编写教案。它与传统备课相比较,有以下十种较变。  相似文献   

6.
播种善良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韩国小孩和一名中国小孩,各抓住一只青蛙,完全出于取乐的原因,他们用小刀砍下了青蛙的两条腿,然后看着青蛙痛苦地在地上爬行着,拍手叫好。先是韩国小孩的妈妈把自己的孩子叫了过来。“为什么要砍下青蛙的腿呢?”妈妈问道。“我觉得这样挺好玩的!”孩子笑着回答。“如果有人把妈妈的腿砍下来,你也会觉得很好玩吗?”孩子一下子就哭了,哭得很伤心:“不要嘛,我不要人家砍妈妈的腿!”“好了,那以后还会这么干吗?”“以后再也不了!”妈妈掏出手绢给孩子擦干眼泪:“你现在知道小青蛙们的感觉了吧,它也是一条生命啊!”孩子望着妈妈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7.
本文值得一读。作者对课堂上应关注的问题讲得比较深刻、全面。对于课堂上应关注的问题,教师都很关心。但认识往往很不一致。比如,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以后,当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课程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有人就强调课程应该是生成的,贬低预设的作用;有人则以“教师备课”的重要性和著名教师重视备课的实践经验来反对“生成”论。两者各持一端。我们相信,看过此文议后争论双方定会有所收获。[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写教案是比较辛苦的.于是有人提出要革教案的“命”;有人认为“写教案”就是备课,于是反对;还有人取折中观点,说应该扬弃而不是“革命”。那么,教案该不该“革命”.能不能“革命”?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回答:“学生就是学生”,或回答“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那么。你就完全停止了有益的思考。“学生是主体”,这是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可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主体”的内涵又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恐怕有些教师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如果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获得一些全新的认识。学生是教育的资源。我们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这固然不错,但只局限于这样一种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  相似文献   

10.
你为什么要参加教育科研?面对这一提问,可能有人会立刻嬉笑着说:“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呗!这还用问?还用摆出那么郑重其事的样子?”我说:“这样回答,当然不错,人们都这样讲,讲了多少年。作为领导,从中央到地方到学校的各级领导,他们把兴校兴教作为教育科研的宏伟目标,把教育科研作为达到兴校兴教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那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具体到我们普通教师,这样回答,是否有点儿大而空了呢?  相似文献   

11.
语课要把学生的目光、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除了我们语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充分地备课等外,我觉得教师上课的语言美是个关键。同一句话,同一个词,不同的教师说出,学生的反应会绝然不同。譬如,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有些教师会直言不讳地去责骂甚至体罚学生,而郭沫  相似文献   

12.
看《教师之友》发起的关于“那一代”的讨论,说实话,我的心情很复杂,喜、羞、怨、忧。真不好形容。多次欲言又止。我比魏书生老师只小三岁,我不知道自己算是哪一代。“那一代”似乎有特定的含义,我不敢贸然高攀;“这一代”也有特定的含义。我也不敢贸然自封。我觉得把魏、于、钱相提并论多少有些勉强。  相似文献   

13.
高威华 《贵州教育》2009,(24):40-41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时,有些教师常常会觉得束手无策,甚至想简单地、“跳跃式”地绕过这块“绊脚石”,但也有些教师能及时而机智地捕捉这些形形色色的“错误”,并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把它变“废”为“宝”,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4.
高考数学解题,有人顺水推舟,水到渠成;有人冥思苦想,难以入门.同一道数学题或同一个数学问题,有人的解答很简单,有人却搞得很复杂.其实,这一切都缘于数学解题中的“窍门”问题.懂得解数学题的“窍门”,学习数学就会觉得很享受,其乐无穷;不懂得解数学题的“窍门”,学习数学就会感到很苦恼.那么数学解题“窍门”从何而来?笔者从以下几个侧面出发谈几点认识,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教学管理与实践者,我很有兴趣参与关于备课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对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备课模式,有人说它“事倍功半”,有人说它“效益低下”,甚至有人说它“劳民伤财”。也许后一种说法有些偏激,但长期以来备课中的“高耗低效”确是不争的事实。传统备课模式效益低下的原因何在,如何改革这种现状?想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此试作探讨。一、传统的“清规戒律”,直接导致了备课的“事倍功半”,使教师将宝贵的时间无谓地消耗在“重复劳动”上。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改革中的矛盾、困惑也不断产生。面对课程改革中的矛盾,有人认为,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科《课程标准》并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也有人认为,《纲要》和《标准》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围绕着诸如此类矛盾进行讨论,当然很有必要。但是,我觉得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应该深入课程改革实际,认真研究实践情况。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相似文献   

17.
“我们社团想出一个XXOX漫画的cos团,有××人,可是有人认为这题材太土?,您觉得呢?”……今天突然收到了这样的问题,刚看到的时候有些生气,回了短信“你们到底是为什幺才玩cos的?”本来是句气话,结果对方很认真的回答有些人是喜欢漫画人物而去cos,有些人是觉得cos是一种能够展现自己的活动,有些人是觉得和社团里的大家在一起很开心……看到这个在下还能说什么呢,即使cos的本意应该是“喜欢才去做”,然而“喜欢”的定义和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吧。也不能说谁的态度不认真不“敬业”什么,cos本就是该轻松去玩的活动,大家自己觉得开心就好了吧。  相似文献   

18.
章佩华 《小学生》2010,(5):30-31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备课往往成为了“例行公事”,是应付检查的“苦差事”。笔者对我校34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师们没有一个喜欢以往的教学设计形式,只是被一些形式束缚,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我与许多同行一起思索着。有效的备课绝不等于简单的写教案,更不是机械重复地“拷贝”教案。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熟读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眭的了。做好隐性备课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备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隐性”备课,即备在教师的心里,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花在推测学生的“可能”上。对课文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要有多种策略的体现,要体现“可能性”,而这些就体现在教师的“隐性备课”里,这样“显性的教案”就犹如一篇精美的文章,清澈、晶莹,重点之处细细描绘,其余的一笔带过,即有“大江东去”的豪迈,又有“杨柳清风”的细腻俊秀。只有这样,“隐陛备课”才能关注学生,关注学习,关注师生的课堂生活质量,使师生拥有一个闪烁灵性,享受快乐的课堂生活。本文以浙教版第十册小学语文《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将“隐性备课”做细。  相似文献   

19.
石东方 《物理教学探讨》2001,19(9):12-12,29
备课通常分为三个环节:“备教材、备实验、备学生”.备教材、备实验我们把它称之为“静态备课”,而把备学生称为“动态备课”,很明显,教师只有在备课时采取动、静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仅就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动态备课”.  相似文献   

20.
学生是什么     
学生是什么 ?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回答“学生就是学生”,或者回答“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那么,你就完全停止了有益的思考。“学生是主体”,而“主体”的内涵又是什么 ?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会获得一些全新的认识。  学生是教育的资源。我们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这固然不错,但只局限于这样一种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朋友是个思想库,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可以获益,“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虽是夸张的说法,却是很有道理的。学生也是教师的朋友,学生也有教师所没有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