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涛 《考试周刊》2012,(45):42-42
布置作业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并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林淑真 《考试周刊》2010,(38):47-47
作业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需要。  相似文献   

3.
许夕娟 《贵州教育》2009,(16):44-45
素质教育旨在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健全。为此,教师必须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其个性。期间,作业任务的“质”与“量”是关键之一。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4.
冯丽贤 《考试周刊》2012,(57):51-52
早在三千多年前孔子就有"温故而知新"的精辟论说。他告诉我们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才能有创新和开拓。如何巩固消化?教师布置学生做作业即为最好的形式。而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5.
刘尉 《小学生》2010,(5):35-35
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让学生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并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英语书面作业的布置是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教师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既可以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可以给学生进行自我知识的检查和实践的机会。教师在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上采取的态度与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不同的影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威廉姆斯说过:“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是被赞美、被钦佩和尊重。”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7.
学生做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做作业,一方面可以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检查教师教学的效果。因此无论是从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从学  相似文献   

8.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检查教学效果,是教师诊断学习问题,指导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并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又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的作业形式会抹杀学生的天性和个性,长期以往,将使他们有所厌倦,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必须改进作业的布置,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作业体系,增强学生作业中的主体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布置作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练习,掌握并加深对学过的课堂知识的理解;二是对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双减政策不断深入推行,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师不仅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还要优化学生作业设计,这样才能全方位将双减政策落实到教学中。小学英语是小学教育中一门基础课,学好英语能够为之后学生学习及生活打下良好基础,英语作业是教师课堂知识教学的一种延伸,优质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对学过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现阶段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作业类型比较单一,学生可选择性少等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基于学生兴趣点和实际学习能力进行作业优化,让作业设计优化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本文从三方面对双减政策下如何优化小学英语作业设计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1.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做作业是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运用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我们教师在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等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学生的作业心理,仔细钻研各种习题,把握习题的层次和难易度,充分挖掘习题的潜力,进而科学合理地布置学生作业,从而达到为学生减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试论传统学生作业的弊端及其改革措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学生作业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理,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陈旧的作业内容与形式已阻碍了现代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与创新。笔者就学生的作业谈谈自己对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些体会。一、传统学生作业的主要弊端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布置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因此,对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业的设计也在不断改革。通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小学语文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并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  相似文献   

14.
实施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是教育主管部门时时提醒教师们注意的问题。作一名教师 ,如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我想在作业问题的处理上应多加思索。下面谈谈我在对待作业布置和批改上的一些看法和作法。学生的作业 ,一般为课堂和课外作业两种类型 ,这两种作业都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作业来巩固消化所学知识 ,培养自己的能力。学生完成作业都是独立工作。在作业过程中 ,必定会有知识上的困难和能力上的困难以及环境条件上的困难等 ,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应经过周密地思考 ,切不可敷衍应付 ,要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5.
王明恒 《甘肃教育》2014,(24):52-52
正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督促学生改正作业,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查漏补缺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才能发现自己的教学得失,才能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正确、有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  相似文献   

16.
作业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学生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依据课程改革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于它新的价值,让课后作业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学习、培养能力的园地。  相似文献   

17.
李华 《中学文科》2007,(10):78-78
作为教师,布置作业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教师就是在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中忙忙碌碌度过每一天的。有的教师戏称跟学生要作业就像要账似的,因为每位教师都知道作业的用途:作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理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发展能力而必须完成的项目。在某种程度来说,完成作业的过程是鉴定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否有效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情感发展和学习能力增长的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提倡学生自拟作业,体现作业的人文性学生作业方式的改变是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措施。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和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  相似文献   

19.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有效学习策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语文作业仍存在一些问题:作业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对作业要求只有一个标准,缺乏层次性;批改过程中,教师只重视作业的正确性,缺乏书写方面的指导;教师的批语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优化语文作业,实现高质轻负,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尤其是语文作业的有效性问题,更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续。完成作业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复习和巩固的过程。教师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诊断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达到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作业批改是师生间交流信息,互动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