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诸葛亮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忠臣良相的典范,其政治思想有很强的伦理色彩,具体表现为正统观与治理观。诸葛亮坚持蜀汉王权正统观替代中原正统观,辅佐汉室宗亲刘备称帝,通过北伐曹魏兴复汉室巩固王朝正统性。为实现这个政治目标,诸葛亮有明确的战略大局,外交方面联吴抗曹,保障内政清明。国家治理上坚持依法治蜀法制严明,法律量刑宽严适度,达到了传统中国社会治理水平的高峰。诸葛亮的正统观与治理观共同构成了其理想与现实、伦理道德与严明法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开诚心,布公道。"三国的时候,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对蜀主刘备非常忠心,刘备也非常器重他,临终前曾对他  相似文献   

3.
本文节选自西晋陈寿撰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文中记叙了刘备访问隐居于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的诸葛亮的经过。诸葛亮的对策,表现了他“审时度势”的卓越才干和高明识见。诸葛亮的一套方针、办法,为刘备所采纳,促使后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刘备自起兵到建安年间,已转战数年,仍是节节败退,无立锥之地,201年,投奔荆州刘表.奋斗几年仍无建树.在徐庶的推荐下,他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天下形势,为他策划了一套内政、外交、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战略策略,这套策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读了《陆逊火烧连营》,讲的是刘备为了替义弟报仇,起兵东吴。节节胜利后,为了取水方便,扎营在树林深处,结果被东吴都督陆逊用火攻,大伤元气。读完这个故事后,在惋惜之余,我想到,刘备身边不是还有个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吗?如果那时诸葛亮能有部手机和刘备进行联络,纠正刘备的错误,那结果又会怎样呢?话说刘备起兵东吴后,蜀军一路势如破竹,东吴接连败退。蜀军的大营共40多个营寨前后绵延700多里。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再加上在旷野扎营,取水很不方便,刘备便下令蜀军移到树林深处扎营。移营时,刘备特意拨通了诸葛亮的手机。“喂,主公,伐吴情况…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用人思想述评石军红,周传义诸葛亮是名垂千古的大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创下了不朽功业,他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思想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他在施政治国过程中形成的用人思想,对后人更有着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议者颇多,或褒...  相似文献   

7.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诸葛亮传》。文章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向隐居隆中的诸葛亮请教复兴大计时两人的一番对话,表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真知灼见。文章虽属节选,但结构相当完整,可以自成篇章。指导学生研读本文时,不妨探讨一下作者在构思上的独特技巧。  相似文献   

8.
课内检测一、填空1.《隆中对》节选自《_________·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________朝史学家________。文章以刘备_______(成语)的故事为史实基础,写诸葛亮纵论天下形势,指点用兵决策,突出诸葛亮"__________"的卓越才能。2.杜甫在《蜀相》一诗中曾以"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赞颂诸葛  相似文献   

9.
谶纬产生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内容博杂,可以较好地为政治服务。三国时刘备集团与其他政治军事集团一样,也积极利用谶纬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蜀汉的谶纬活动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表现在刘备的称帝和巩固统治上,后期则是蜀汉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士人利用谶纬进行的反蜀斗争。  相似文献   

10.
夷陵之战诸葛亮何以未能与谋薛军力三顾茅庐,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一直创业未果、颠沛流离的刘备看到了事业发展的前途。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刘备自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下凡引自《三国志》者,不再注书名)。这是...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阅读》2007,(11):30-32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身居隆中以待时机经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建立蜀国。后又继续辅佐刘禅治蜀,南征北伐,七擒盂获,五出祁山,最终病死五丈原。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为后世楷模。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孔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魏国、吴国势力都大于蜀国,而蜀却能与魏、吴二国抗衡,功劳不在刘备,却在孔明。今日,研究传统文化,怎能不研究孔明呢? 刘备屯兵新野,徐庶(字元直)见刘备,建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天下大计,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从三顾茅庐到“出师未捷身先死”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3.
课内提升(一)填空。1.《隆中对》节选自《____·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___朝史学家__。文章以刘备____(成语)的故事为史实基础,写诸葛亮纵论天下形势,指点用兵决策,突出诸葛亮“______”的卓越才能。2.杜甫在《蜀相》一诗中曾以“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赞颂诸  相似文献   

14.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公元207年,势单力弱的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就为他提出了预见三分鼎立而后统一全国的《隆中对》。以后十余年间,诸葛亮以其才智,协助刘备联吴抗曹,跨有荆益,建立蜀汉,并认真治理。从222年刘备夷陵战败,白帝讬孤,刘禅继位起,直到234年,诸葛亮“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对于诸葛亮的治蜀业绩,《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说:  相似文献   

15.
论蜀汉政权出现的特征与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末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本是其中较为弱小的一支.但在20多年的战争兼并中,诸葛亮、法正等一批时代精英纷纷投奔刘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军事集团.刘备与诸葛亮默契结合成为该政治军事集团的领袖共同体.刘备集团从而扭转了以往东奔西逃的流亡走势,最终于221年建立了以成都为中心的蜀汉政权.刘备重用诸葛亮,其方式和程度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军阀对大臣的重用.诸葛亮弥补了刘备自身的政治军事才能的不足,两人互为表里,一起扮演着蜀汉政权中君主的角色,形成了中国古代君主集权中权力运行的一种特别的构成方式.尽管蜀汉政权建立不久刘备病故,但蜀汉政权仍正常运作.此外,汉末战乱中,或者是最早追随刘备镇压黄巾军起家的军阀,或者是不愿意依附其他军阀的汉末官僚士大夫,或者是前益州刺史刘焉、刘璋的部下,在投靠刘备一起建立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政治角色的转变,成为蜀汉政权中不同身份的统治者.蜀汉政权以其独特的统治方式顽强地在魏吴大国夹缝中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7月29日第3版转载了《三湘都市报》的一篇报道,说“我国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考证指出:刘备并未‘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最早出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此外,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也作了类似的记载。与此相反,三国时魏国史学家鱼豢所撰的《魏略》,还有另一史书《九州春秋》,却都记载是诸葛亮先去见刘备,他见机行事,用激将法去刺激刘备,争得刘备另眼相看。“史式教授认为,诸葛亮在庐之中’有他的苦衷,刘备嘴上说‘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而实际上,刘备对他并没有言听计从。诸葛亮在向扶不…  相似文献   

17.
《隆中对》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文章叙述了诸葛亮隐居于隆中 ,刘备三顾草庐向其询问复兴大计时 ,二人在草庐中的一番对话 ,故又名《草庐对》。诸葛亮素有大志 ,经常吟唱《梁父吟》 ,自比于管仲、乐毅。很好地表现了他宏大的政治抱负。第一段 ,在诸葛亮出场之前 ,先对他作一概括介绍 ,突出他的宏大政治抱负 ,为后文写他的雄才大略打下基础。刘备是汉皇室中山靖王的后代 ,也是靠镇压黄巾起义军起家的 ,但实力单薄 ,无固定的地盘 ,一直辗转奔波 ,依附别人 ,此时驻扎在新野。这一句交代很有必要 ,一方面说明刘备立足未稳 ,急…  相似文献   

18.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针对朝廷时弊对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一系列建议。文章总结了蜀汉得以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君王的“亲贤臣,远小人”,表达了作者誓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字字句句透出了诸葛亮一片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拳拳报国之心。当时,三国鼎立的形势已经形成。中原曹魏的实力最强,而蜀汉最弱。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建立巩固的统治地区。有了这样一个立足点后,诸葛亮一边亲自带兵征战中原,“兴复汉室”;另一方面又针对内政弊端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主张“开张圣听”、赏罚分明、谨慎…  相似文献   

19.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为重整旗鼓实现霸王之业,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茅庐。感于刘备的挚诚,诸葛亮依据当时天下形势,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一整套惊世骇俗的战略和策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不仅为“飘零屡挫、托足无地之日”的刘备点明了迷津,同时也向世人宣告了诸葛亮的政治军事纲领。因此,“隆中对策”的成败得失便成为世人评价诸葛亮的主要内容。历史上就曾有多人对《隆中对》的得失成败作过议论,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20.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在《三国演义》里,作者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被称为“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的传奇人物——诸葛亮。小说对诸葛亮一生的描写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即前二十七年的静心学艺和后二十七年的建功立业。后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辅助刘备从无立锥之地到建立蜀汉政权;第二阶段是从刘备托孤到六出祁山,辅助后主兴复汉室.尽管诸葛亮在辅助后主期间六次北伐均遭失败,兴复汉室的理想化为泡影,蜀汉政权也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