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纪传体通史的鼻祖,《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史和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汉代以来,历代都有不少学者对《史记》进行研究,可以说我们今天的《史记》研究就是在前代研究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大多关注于对《史记》本身的研究,而对《史记》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及不同时期的特点却缺乏足够的重视。本论文试图对《史记》研究的历史作一勾勒,对每一时期的重要成果进行介绍,在比较各阶段《史记》研究不同特点的基础上,把握《史记》学史发展的脉络。由于时间有限,所以本论文只论及自汉至唐的《史记》研究状况,宋至清的《史记》研究史留待日后完成。  相似文献   

2.
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以及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世称《史记》三家注。由于早期的《史记》注相继亡佚,《史记》三家注成了唐及唐代以前仅存的三部《史记》注作。《史记》三家注在集结前人《史记》注释成果的基础上,考释辨正,阐幽发微,从而将古代《史记》注释推向顶峰。在版本形式上,宋时出现了将《史记集解》、《史记索隐》及《史记正义》三家的注解一并散入《史记》正文下的刻本,这种以合注形态刊行于世的《史记》版本,即《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俗称《史记》三家注本。《史记》三家注本也是后世流传最广的《史记》本子。可以说,《史记》三家注在《史记》版本学和注释学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价值是多方面的,其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3.
《史记》诞生两千多年来,历代均有抄写刊刻,由白文无注本发展为《史记集解》单注本、《史记集解索隐》二注合刻本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注合刻本,形成了庞大的版本体系。探讨《史记》各本间的相互关系,理清各本的承传轨迹,是《史记》版本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史记》的基础工作。自黄善夫于南宋光宗绍熙末年首刻《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注合刻本后,三注合刻本便成了《史记》的主要版本形式,元、明、清代相继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是对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进行的专题研究。属于对《史记》进行版本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元刻《史记》彭寅翁本刊行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是目前存世《史记》版本中仅次于南宋黄善夫本(1196年刊行)的已知的第二个三家注本。它也是从南宋黄善夫本到明代廖凯刻本(1517年刊行)三百多年间国内惟一的《史记》三  相似文献   

5.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自成书流传后历代均有学者进行研究。有清一代则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本文综合评价了清人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对《史记》史学价值的肯定”、“对《史记》文学价值之再发掘”、“《史记》编纂学研究的成就”、“《史记》考证方面的成就”及“《史记》版本研究的成就”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双璧".从古到今众多学者对他们做过大量深入的研究,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7.
《史记》这部集史学、文学、哲学等于一炉的不朽巨著成书至今已经2000多年.迄今为止,《史记》的版本、评注及不同角度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前代研究者们积淀下来的丰硕成果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当代研究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当代的学术优势,引导《史记》研究走上更开阔的发展之路,体现当今的时代特色,成为当代研究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史记文献研究集刊》的出版,在某种程度上正体现了当代《史记》研究者的这种思考,且不失为一种全新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北京大学藏日本刊《史记》古活字本的专题考察,力求对其所属的日本刊《史记》古活字本版本系统的刊刻过程、版本特点、底本来源以及版本价值与地位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中日史记学50年》是日本老一代学者池田英雄的著作,池田英雄一生中以《史记》为自己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史记》资料收集、整理方面极有成就。池田英雄的父亲池田四郎次郎是日本明治到昭和年间著名的《史记》研究学者,一生致力于《史记》的研究,其以自己毕生的精力,编纂了《史记补注》。在父亲的影响下,池田英雄很早对汉学和《史记》就有浓厚的  相似文献   

10.
《史记》自问世以后,历代均有抄写翻刻,但因时代久远,在抄写翻刻过程中,多有衍误脱讹,以至使人产生了“今传《史记》是司马迁原书吗”的疑问。明、清及近代学者对《史记》诸本多有研究,但对西汉末至六朝时期的写本状况甚少涉及,而这一时期对《史记》版本形成至为重要,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史记》的原貌。本文以抄于六朝时期的两卷残本为根据,以相关典籍为佐证,揭示了六朝古本的特点,论证了其与今传本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订正了今本《史记》的讹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籍总目·史部》是最新出版的力图“反映中国古籍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最全面、最重要的成果”目录专著,在著录宋刻本《史记》时,存在着失收版本、卷次题跋及著录错误等问题,本文进行了补正并探究了成因.  相似文献   

12.
《明实录》是有明一代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关于《明实录》版本的研究,以主持台本《明实录》校印的黄彰健先生最为卓著。本人曾参加过《明实录类纂》的整理编纂工作,对《明实录》的版本源流也有一些了解。为了使纷杂繁多的《明实录》版本及其源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本人参考黄先生的成果及其他史料,撰成此文,希望能对有志于进一步研究《明实录》的学者起到铺垫作用。一、明政府所收藏的几个钞本现存《明实录》的版本,皆源于明政府所收藏的四个钞本,即正本、副本、大本和小本。  相似文献   

13.
周海婴日前建议,重新编辑和出版《鲁迅全集》。周海婴是鲁迅先生之子。他说,18年来,鲁迅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新成果,有的研究者还发现在1981年版本中存在不少批误。我们理应在以往各种版本的基础上,通过汇校整理出版一种更为准确无实的《鲁迅全集》,这对于正确理解鲁迅和更好地普及鲁迅作品都具有重要意义。周海婴建议新编《鲁迅全集》  相似文献   

14.
《大越史略》(简称《史略》)是现存最早的越南人所作通史性著述,历来为治越南史学者所关注。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史略》均是经《四库全书》编者改订的题为《越史略》的诸版本,而未注意更为原始的题为《大越史略》的版本。笔者将近期查阅到的《大越史略》抄本与四库本《史略》比对,发现该本当是已知的现存唯一未经《四库》编者修订的《史略》版本。本文结合此新发现抄本,对《史略》的版本与流传、成书时间与作者、《大越史记》和《大越史记全书》的关系等若干问题进行再探讨,以期得到一些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晋葛洪撰著的《抱朴子》是中国道教史上一部颇具影响力的著作,它阐述的神仙道教理论,集早期道教思想之大成,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历代学者从哲学思想、文学思想、美学思想以及艺术表达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但目前学界对《抱朴子》版本尚未见深入的专题性研究。版本研究是《抱朴子》研究的基础,也是《抱朴子》研究的薄弱环节。论文对前代《抱朴子》版本研究情况作全面的回顾。在此基础上探讨《抱朴子》的成书及原始版本,通过对历代史志及官私目录的调查以及对存世版本的目验,理清《抱朴子》版本刻、存、传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6.
“史记”版本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史公自序》云:“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今本《史记》却有五十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字。这多出的二万九千余字从何而来?且其余的五十二万余字,是否皆史迁原著?这是研究《史记》版本所不能不考索的问题。古本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目前通行的、中华书局于1959年出版的《史记》标点本,称为今本,而反把清季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赵生群教授在《史记》研究领域执着耕耘20年,已发表论文30多篇。近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这部论文集,收录了他从文献学角度研究《史记》的重要论文18篇。全书文章可分为三组:第一组9篇,探讨《史记》研究中重大的同时又有较大争议的若干问题;第二组4篇,研究《史记》取材及相关问题;第三组5篇,关于《史记》编纂体例等的文本研究及影响研究。归纳起来,该书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强烈的问题意识。大凡当今《史记》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和有争议的疑难问题,如《史记》的断限问题、亡缺与续补、司马谈作史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参考文献的选择(一)在版本上,应以权威的、使用方便的版本为首选。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某些著作,如果全集和选集都有收录,那就应以选集为首选。这是从使用方便的角度考虑的。如果使用古代文献,中华书局等著名出版社出版的这类书籍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二)在时间上,应以最早的版本为首选。例如:鸿门宴的故事《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都有记载,但应以《史记》为首选。因为时间最早的资料,大都是第一手资料。能用第一手资料时,就不用转手资料。(三)在无法使用第一手资料时,才慎重使用第二手资料。第二手资料有两种情况。一…  相似文献   

19.
探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版本流变。  相似文献   

20.
日本学者久保天随以擅长汉诗著称,他的中国戏曲研究则较少受人关注。他受明治时期中国戏曲研究先锋森槐南的影响,接触并开始研究中国戏曲。在几度修订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他对于中国戏曲的研究日渐深入,并凭借在内阁文库和宫内省图书寮遍览群书的机会,积攒了大量材料,最终在《西厢记》、特别是《西厢记》的版本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成为日本研究中国戏曲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