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文需要分段吗?肯定需要。写作时,分好段,列好提纲,按照一定的思路成文,是为了让读者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写作意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也应该划分段落,因为阅读和写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无法将它们割裂开来。  相似文献   

2.
文章写作中,写作意图只是作者对于文章的粗略构想。它可以有一些“先行”的思想,也可以有一些“先行”的材料;但却不能有“先行”的“主题思想”。因为严格意义上的“主题思想”是主客观交融之后的产物。在新闻写作中。“报道思想”是新闻工作者认识到的传播价值观念。它也是一种“写作意图”。作者可以据此有目的、有意识地寻找能够蕴涵某种价值观念的新闻事实,从而提高报道的目的性和效率。但报道思想只是主题思想形成的基础。它只有与新闻事实有机融合。才可以产生新闻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因此,“报道思想”和“写作意图”可以“先行”,“主题思想”却不可“先行”。  相似文献   

3.
文章的修改需要逐步积累经验,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写作上,凡是有修改能力的学生,一般不需要教师操心.这类学生的阅读量比较高,有一定的经验,有能力看出文章的长短,往往也能在写作之后发现自己文章需要修改之处,有时,只要在他的作文原稿某处打个问号,他也能很快地想到所存在的问题,能迅速地领会教师的批改意图.  相似文献   

4.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重在训练对写作意图的揣摩。就一篇文章而言,写作意图是它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所在,抓住了写作意图,实质上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进而可以把握文章整体,因此,写作意图是解决阅读的钥匙和最佳切入点。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和做法。 1、抓住文章首尾,找出中心句和关键句 一篇文章总是围绕一个总目标展开,具有一个总意图,体现这个总意图的中心句往往出现在文章首尾,所谓“开门见山”和“卒章显志”即是文章的一般规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全文结句“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又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道出了作者痛悼烈士、勖勉国民的写作意图。围绕“痛”什么、辛亥革命成功后为何还要“勖”国民等问题,就可切入文章中腹,把握全文内容。“我在青年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一段《<呐喊>自序》的开头话则是理解全文的钥匙。读了下文作者对个人经历的大段叙述,我们会悟到,这许多“梦”不正是鲁迅先生不断探求着的救国救民的理想么!这种爱国思想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正是《呐喊》创作的思想基础的(由来)么!  相似文献   

5.
要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首先要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透过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要内容多种多样,揭示中心思想,应随文章主要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一、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对这类文章,揭示中心思想,应分析人物对待和处理矛盾的  相似文献   

6.
立意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立意的高下,主要由文章选择的材料、表达的观点来决定。因此,要想让文章更有深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展示人物的独特品质写人记事的美文佳作,之所以能打动读者的心灵,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缘于文中塑造的个性鲜明、品质独特的人物形象。写作时选取人物,应选有突出特点的人。因为作者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7.
引子在写作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因为许多文章可以不作描写但不能没有叙述。所以,叙述也可称作是一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叙述要实现各种表达意图,就必然要试图打破与超越自身语言形态的局限。那么叙述“超越自我”的代偿机制是什么,它与描  相似文献   

8.
在过程教学方法中认为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认知以及语言交际的过程,它主张英文写作教学的内容应当是文章的写作过程,而不是作者的个人意图以及整个文章的脉络。他强调将交际法渗入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来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9.
文体感是对文章题材及其语言要求有灵敏的感受和清晰的分辨能力。良好的文体感对学生写作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规范对材料的选择、剪裁和运用;二.是可以使学生更恰当地使用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是使文章的表达更确切。"文体感"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学得和习得中逐渐养成。  相似文献   

10.
思路,是写作主体欲达到某种写作的意图,是对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的内在依据,是创作意图和客观形式的辩证统一。阅读理解是对写作意图、文章的内部组合手段以及形式和内容的相互关系的理解,而阅读理解的过程不只是解读文本思路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梅桂香 《考试周刊》2012,(79):38-39
一些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被编者进行了删改,作者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些文字有着时代的痕迹,饱含着作者个人的审美倾向。这些文字可以让我们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2.
<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记叙文一二类试卷的特别要求"文章的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且写作需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写作中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呢?我体会"文章的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就是记叙文的主旨要鲜明突出,文章的材料不枝不蔓,不拉杂,文章的剪裁有取有舍,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繁简得当。只不过是变换了一种说法而已。现在的高中生写作往往忽略文章主旨的重要性,在考场作文中常常是随性  相似文献   

13.
一篇文章的主题是作者通过全文内容表达出来的思想。有些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这种思想往往藏而不露。要准确地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就必须对文章作全面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是研究和理解文章主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任何人写文章都是有意图的,俄国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给阿·谢·苏沃陵的信中说:“假如有个作家对我夸耀说,他写小说并没有事先想好的意图,而是只是凭一时的兴会,那我就要说他是疯子。”契诃夫凭自己的经验,直率地说明了一条写作规律:文章是在作者“事先想好的意图”的指导下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高考作文要不要审题,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笔者看过一篇《话说“审题”》(《语文教学通讯》2006第10期)的文章,谈的是庄子、韩愈、鲁迅、钱钟书等不审题却写出好文章,而现在的考生审了题却写不出好文章;审题是为了评卷方便,显示教师高明。其结论是高考作文要“我手写我心”,率性而作.无需审题。我认为,高考作文需要审题,因为高考作文不等于教师写研究文章。写研究文章是写自己熟悉的内容,无需审题:而高考作文是写别人给定的题目,需要了解命题者的出题意图与写作要求,这就有个审题问题。  相似文献   

15.
[招数指津]文章中总揽性的词语或句子称为文眼。文眼是窥看文章主旨的窗口,是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是掌握文章各部分联系的关键,是关顾前后文章的凝聚点,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显现,因此,我们在阅读每篇文章时,应先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因为能找出文眼,就是读懂、读透文章的标志。那么,如何才能寻找到文眼,从而理清文章思路呢?  相似文献   

16.
在阅读鉴赏中,每读一篇作品,总得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因为它在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总之,文眼是关顾前后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能读懂、读透文章的标志。抓住文眼,就能提挈全文,统领全篇。  相似文献   

17.
《赤壁之战》记载的是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内容涉及孙、刘、曹三个军事集团,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作者在剪裁上紧扣孙权决策过程这一主线,突出孙刘联盟这一重点,用繁笔,繁而不冗,细而不杂;用简笔,简而不淡,约而分明,可谓各得其宜。繁写决策,简写战况文章一二自然段,用800多字写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从鲁肃为联盟奠定基础,到诸葛亮推动联盟进一步酝酿,直至联盟初成、决策形成、孙权决定出兵,一路写来,枝秀花繁。为什么这样繁写决策?不仅因为战前决策决定战争胜负,同时体现写作意图:“鉴于往事,资于通道”。通过细写战前决策,揭示曹操为什么从优势变为劣势并招致大  相似文献   

18.
写作构思是一种物我交融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对写作主体而言,构思首先是一种发现,即挖掘、发现客观事物本身的逻辑——事物的客观规定性,这是构思的基础。同时,构思又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正是写作主体的写作意图、写作理想规定了构思的思维走向和表现形态,而写作意图和写作理想反映的又是主体对文体写作规范的自我认识。由于文体的写作规范是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从不同文体的写作规范出发,对构思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就可能促使写作主体写出具有文体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写作学科发展到今天,已是繁花锦族,千姿百态,传统写作不断创新,写作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应用写作与基础写作相比,应用写作可归纳出以下特点:一、主旨单一且明白显露主旨是指作者的写作动机或称意图。一篇文章.不管是叙述事情,或是陈述观点.或是介绍事物,或是抒发感情,就连写作广告,都有自己明确的意图。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最通俗说明。在文学作品中.主旨是指作家对他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评价和“客观思想”,即由艺术形象本身所呈现出来的不随着作家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记叙性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时事素材,不但可以使文章更加饱满,而且可以使文章更具鲜活度。时事素材的运用需要贴合写作主题,匹配写作意图;内容客观真实,发源可查可循;社会热议度高,代表性、典型性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时事素材作为话题发起的引子、记叙内容的主体、记叙内容的补充、现实意义的象征,更好地突显文章的现实性与时代感,使文章更有内涵,更有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