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2013年12月26日下午,著名作家莫言、苏童、格非走进我校,与文学爱好者、读者见面。晚7时,莫言、格非,应邀作客我校"香樟夜话",与师生近距离对话文学,校长陈盛教授代表学校向莫言、格非两位作家赠送纪念品。出席现场活动的除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教授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副总干事苗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吾龙等学者团队,北北、陈希我等省市作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格非、苏童等人对马原的叙述策略有所发展,他们在语言实验、叙事策略以及抒情风格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凸显出中国先锋小说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作家声音     
正苏童称当年的先锋文学是一次语言和文字的裸奔纪念先锋文学三十年国际论坛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论坛上,作家苏童把先锋文学比作一次语言、文字的"裸奔"。作家格非则认为,需要给先锋文学穿上更多现实生活的衣服。苏童说:"我始终觉得我们当年的那个亮相,我们的那个姿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裸奔’,文字的裸奔、句子的裸奔。"这  相似文献   

4.
米歇尔·布托说过:“小说是绝妙的现象学的领地,是研究显示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或者可能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绝妙场所,所以小说是叙述的试验室。”①在先锋小说中,格非、余华以精致的文本结构著称,孙甘露和吕新的语言实验为人称道,苏童则着力在故事叙述上。苏童小说独特的叙述方式构成其小说写作的先锋品格,也建立起自己的小说叙事美学。艾·巴·辛格从写作者的角度说:“短篇小说的布局容易的多,所以它可能比长篇更完美、更出色。”因此,我选取苏童短篇小说《狂奔》为对象,从叙事学角度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5.
作家声音     
<正>格非称好的文学一定是有毒性的以先锋文学起家,格非的小说此前常被读者认为不太好读懂,质疑他在写作中故意设置了某种阅读障碍。日前,格非首次公开答疑:"我认为陌生化是文学的前提,把小说写得跟生活一样还叫小说吗,还不如去看新闻报道。这样的作品没有任何价值。小说一定要出动你的经验,不能让人觉得太甜美。"格非特别担心自己会变成一个被消费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作家声音     
正格非与李洱对谈"传统"与"创新""格非、李洱对谈:现代写作与中国传统"日前在十月文学院举办。"传统"与"创新"是历久弥新的问题,是作家创作始终绕不过去的话题。对于中国当下文学而言,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愈发突出,格非、李洱两位重量级作家对此进行解读。两位作家都认为,作家的写作,30岁以前更多是靠敏感、靠一腔热血来写作,但到了35岁以后的写作,必须要和传统有关系。李洱说:"我35岁之前甚至完全无法接受《红楼梦》,这部作品难以触动我。但是35岁之后,就突然爱  相似文献   

7.
作家声音     
<正>格非认为文学写作关乎良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日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凭借《江南三部曲》获得该项殊荣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格非说,文学作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矫正力量,不仅仅关乎娱乐趣味,也关乎良知,关乎是非,关乎世道人心。面对媒体,格非在回顾司马迁作《史记》初衷之后表示,司马迁的遗产对于今天的写作者而言,更多是叙事技巧、修辞方法与语言风格的借鉴,却鲜有人想到其叙事抱负和写作使命。"在今天这  相似文献   

8.
葛杰 《文教资料》2012,(33):80-81
所谓零度写作,即是在作品中,作家只是客观的描写,而不显露自己的立场。本文以苏童的两篇中篇小说,《南方的堕落》和《刺青时代》为例,分析苏童零度写作中的叙述视角背后的意图。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80年代以马原、余华、苏童、格非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派"所进行的小说创作,是对传统小说创作的彻底颠覆。这种"彻底性表现在他们并不是在原有小说创作基础上的"旧瓶装新酒",而是创作观念、结构模式和叙述语言等多维度的反叛。在他们所取得的多方面的创作成就中,"先锋"色彩是最为浓烈的在文坛上反响最大的要数他们"苦心经营"的语言世界。  相似文献   

10.
闫晗 《中学生百科》2023,(29):18-19
<正>余华、莫言、苏童和王朔,四个作家一起去意大利参加文学论坛。主办方给作家的主题是“你为什么写作”。余华写的是,自己不愿意做牙医,想不上班,写小说还归自己。莫言写的是想给自己买一双皮鞋,写小说发表就有稿费了。只有苏童实实在在地说他当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在大学里面如何热爱上了文学,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但等到前面三人演讲完毕之后,苏童死活不愿意念他的稿子。他说:我太愚蠢了,我怎么会说我热爱文学才走上文学道路!我应该也跟你们一样,瞎编一个。  相似文献   

11.
格非在《褐色鸟群》中首先设定了一个前提:"我"的记忆出现阻梗,从而揭示了记忆的不可靠;叙事的套层和圆圈式的重复揭示叙事的不可靠;在文本后面,是格非和读者的现实世界,最后在格非的层层质疑和诱导下,不仅文本内的一切值得去质疑和否定,读者最终会突破文本,走出来开始关照周围的经验世界。于是格非的彻底的否定,即反讽就实现了。  相似文献   

12.
与苏童的早期作品相比,《黄雀记》在延续香椿树街成长主题的同时,叙事艺术上也出现了多处重要的变化。苏童淡化了之前小说一味"残酷"的主旨,将小说写作的重心转向与冷酷紧紧纠结在一起的温情与宽容。在小说时间的选择上,苏童把小说的时间背景从上世纪80年代延续到20世纪末,这是苏童试图准确表现当下现实生活的尝试。由于苏童对当下性的刻意追求,造成小说叙事时间的人为拉长,小说人物性格的刻画显得平面和单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苏童小说个性标签的文学景观"香椿树街"已经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6,(1):58-62
叙述者的意识构成决定了小说的文本结构形态。存在论哲学的时间观念在格非早期小说世界中,让叙述者的意识呈现出一种环状体形态,从而使格非不断在"此刻"的推进中进行写作,并造成其"片段化"循环的文本状态。这种先锋写作的现实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总是在"回忆"中获得存在感,在"预言"中获取信心,而现实充满了"遗忘"和"怀疑"泥沼的道理。至于如何超越这一泥沼,这正是作者的文学寄托所在。  相似文献   

14.
我经常骄傲地对别人说,格非是我的同学,因为格非已经是著名的先锋派代表作家,与同样年轻而著名的作家苏童、余华并驾齐驱。格非是我在华东师大的同班同学。刚入学,外地同学找同乡,我是上海人,上海人在上海,无须认上海同乡。我不甘寂莫,祖籍江苏丹徒,与丹徒的亲戚早无来往,而且从未到丹徒去过,也凑热闹,认丹徒同乡。没想五十多个外地同学,从丹徒来的只有格非一个。于是互相拍肩膀,虽然他说起家乡话,加上速度很快,我听不懂,只能干瞪眼,但两人的关系,还是比其他同学深了一层,以后见面格外亲热。格非那时姓刘名勇,无论怎么…  相似文献   

15.
作家声音     
正苏童称男性作家没有理由写不好女性苏童日前做客南京晓书馆,他告诉读者,疫情开始以后,已经回到母校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当教授的他一直待在南京的家里。"白天在院子里瞎忙,权当运动健身,晚上专心写小说,写一部写了多年的小说。"在与读者的聊天中,苏童说起当时的趣事。26岁那年,苏童发表《妻妾成群》,他说,被当时的  相似文献   

16.
前世来生     
1 晚自修,我正做着作业,同桌突然大叫一声:“别动!” 我猛地停了下来,转过头去,很奇怪地望着她。  相似文献   

17.
河流的秘密     
苏童是当代具有强烈唯美写作倾向的先锋小说家,他以令人惊异的想象天分,为我们充分展示了枫杨树故乡小说(如《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和"新历史小说"(如《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独特的美学气韵。苏童的散文起点也很高,一上手就显示出不凡的写作功力,呈现了小说家面对世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方面的另一种真实。苏童的散文细腻柔韧,文字典雅优美,叙述温婉凄迷,充满诗意,读来让人心动。苏童是一个情感型的作家,他的散文写得很怀旧,很温润,带有江南小镇独特的印记和情调。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童年的人和事。苏童以惯用的童年视角,娓娓道来,细致但不琐碎。代表作品如《童年的一些事》《雨和瓦》等。二是世态。这类文章在平实的语言后面,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代表作品有《说茶》《饶舌的益处》等。三是谈艺文章。苏童以一个作家的眼光,谈自己对写作本身的认识和理解。代表作品有《想到什么说什么》《虚构的热情》等。从艺术上看,苏童散文想象奇特,飘逸洒脱。他的散文一般没有所谓的点睛之笔,但构思灵巧,总能把我们带向一个又一个开放的想象空间,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意外惊喜。意象绚丽是苏童散文的又一个特点。他常借用影像艺术的整体感、画面感和情节律动,构筑扑朔迷离的意象,从而为散文叙述增添新的质感,给人以愉悦的享受。苏童散文为我们所熟悉的有《自行车之歌》《雨和瓦》《三棵树》《飞沙》等。本期我们选载了他的散文《河流的秘密》。这是一篇充满感性色彩和伤感情调的抒情散文,从对河流的崇敬和忧虑写起,在字里行间,河流优美的诗意与隐晦的象征浑然一体,表达了作家内心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心灵真实。  相似文献   

18.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坛上迅速崛起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写作群体——新生代作家群。他们的代表性人物有六十年代出生的余华、苏童、格非、北村、海男、毕飞宇、艾伟、东西、李洱、陈染、刁斗、红柯、李冯、朱文、韩东、邱华栋、潘向黎、鲁羊、徐坤、王彪、刘继明、曾维浩、夏季风、吴晨骏、叶弥、夏商、张生、张者、李大卫、刘建东、海力洪、罗望子等等,同时也包括极少数五十年代末出生的作家如林白、鬼子、张曼等。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一束     
<正>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日前在北京揭晓,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苏童《黄雀记》五部长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范围为2011年至2014年间出版的长篇小说,共有252部作品参评,比上届增  相似文献   

20.
塞林格和苏童作为书写“成长小说”的大家,他们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少年形象。塞林格开风气之先并对苏童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后来者.苏童在少年成长背景、人物个性打造上和塞林格有很多相似之处。塞林格“成长小说”的少年视角叙事和语言风格也影响了苏童的写作.苏童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的独特认知在这些方面又有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因此,苏童对塞林格既有借鉴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