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宣叙》是托尼·莫里森发表的唯一一部短篇小说,作为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实验性作品,该小说中对种族身份的模糊化处理使其独树一帜。试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探究《宣叙》中罗贝塔和麦吉的身份问题,以及其如何打破传统的"白人中心论",瓦解白人与黑人之间的二元对立,为解决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种族矛盾指明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怪物》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从种族文化形象的角度解读这篇小说具有其独特的意义。通过对小说人物黑人亨利、白人医生特里斯格特,以及维纶威尔小镇上的白人社群分别代表的黑人种族他者形象,白人社群中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形象,以及白人社群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困惑的自我集体形象进行剖析,揭示了19世纪末美国文化动荡时期白人社群面临的身份困惑,表达了克莱恩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相似文献   

3.
欧亚裔混血儿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在跨族裔的交流中必然产生的结果,他们与众不同的身体表征使他们成为一道族裔风景线,代表着"异国风情"。欧亚裔混血儿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表现出三种趋势,他们抑或认同美国白人,抑或认同亚洲群体,抑或建构独特的亚裔美国身份,这既是他们"种族忧郁症"的体现,也是混血儿身份被污名化的后果。但是,混血儿身体本身也是全球化进程的产物,在全球范围内异族通婚日益频繁之际,混血儿必将大量涌现,他们的跨域身份本质上再现了美国少数族裔群体对于主体性的追寻。  相似文献   

4.
在《情人》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中,东西方不同种族间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矛盾,西方白人的弱势群体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女性叙事主体颠覆男权语境中传统的、被动的女性文化身份,凸显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独特身份特征。本文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情人》文本中表现出的种族文化身份认同矛盾和女性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6,(6):92-96
美国作家乔治·桑德斯的短篇小说《关于桑蓓莉卡女郎的日记》中,来自第三世界贫苦家庭的桑蓓莉卡女郎迫于家庭生计来到第一世界,她们深受男权中心和白人中心文化下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在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探讨桑蓓莉卡女郎在帝国主义主流文化中双重"他者"的生存困境,揭示出了第三世界妇女对双重"他者"身份的逃离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肖聪 《海外英语》2020,(6):236-237
文章将电影《绿皮书》中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和司机意大利族裔白人托尼·利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两者的身份地位、生活习惯、言语行为等方面来突显人们固有观念中的"黑"与"白"在现实中的反转,同时两者在巡演途中形成的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种族歧视的严重性.男主人公的不断抗争也使得这种"黑"与"白"的冲突感逐渐蜕变最后融为一体,消除种族隔阂也正好体现了电影的主题所在.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主题突出反映了黑人女性积极建构种族文化身份以及女性身份的愿望,揭示了黑人女性所受的双重苦难———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黑人女小说家的创作思想集中表现在她们的作品之中,反映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建构种族身份、寻找自我的经历。这些小说家们的努力不仅促进了黑人女性意识的发展,也推动了美国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印第安女苦役"形象作为近代西方文化与印第安文化相互碰撞的产物,成为欧洲启蒙思想家论述美洲退化问题的主要论据。而美国政治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则认为印第安人与欧洲人在体质和心智方面并不存在差异,性别压迫的现象广泛存在于野蛮社会之中,强调唯有在文明社会,所有社会成员的权益才能获得真正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杰斐逊构建起印第安社会野蛮的言论,积极推行印第安人"开化"政策。在19世纪以来美国白人与印第安人矛盾不断激化,以及印第安社会对同化政策持续抵制的特殊历史语境之下,美国白人开始广泛渲染印第安人在体质和心智方面的先天缺陷,将其比作不可救药的低劣种族。至此,杰斐逊基于人类种族间体质和心智平等而构建出的印第安社会野蛮的言论,演化为印第安人体质和心智具有先天缺陷的印第安人种族低劣论,成为白人屠杀和掠夺印第安人的法理基础,对近代美国社会中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群体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处于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混合的"第三空间"下,阿尔迈耶固守本质性的白人身份,拒绝融入马来社会,但实际上其为白人社会所抛弃,沦为文化无根者,最终文化定位失败,人生以自杀收尾。相反,土著人阿尔迈耶太太诉诸"模拟"和"文化重新编码"策略,且其反抗活动几乎同时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达到灵活抵抗白人文化的目的。其对白人文化和土著文化的杂糅和灵活利用,最终使她文化定位成功并得以生存。二者不同的文化定位策略,导致了不同的个人命运和文化归宿。基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二者文化身份定位问题,为后殖民语境中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主流群体和边缘化群体如何正确地反思其在"第三空间"中的文化身份定位提供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当代著名印第安裔小说家莫利·卡拉汉在<魁北克的异邦人>中对女主人公洛佩兹的种族意识和主体身份的嬗变过程密切追踪,勾勒出其自我认知意识的线性演进图.洛佩兹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童年时期"他者"的介入,引发洛佩兹自我意识的萌芽;三次婚姻的炼狱般经历,见证了洛佩兹自我意识的成熟;而最终性别话语权的回归,则标志着主人公身份建构的完成.洛佩兹漫长而艰辛的心路历程影射了加拿大白人社会中全体印第安人种族意识与主体身份的双重觉醒.  相似文献   

11.
论文聚焦《英国病人》中两个主要人物奥尔马希和基普的身份问题,结合霍米巴巴的"模拟"理论,探讨小说中人物的"双重身份"。他们模仿白人,并试图抹杀自己的民族身份。然而,这一场"白色幻梦"注定是失败的。旨在给新殖民地时期那些面临身份僵局的殖民地国家一些启示:要坚守自己的民族身份,保持民族的自我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重新解读莎士比亚的《奥赛罗》,认为该剧通过对摩尔人奥赛罗在白人世界里追求身份认同注定失败的叙述,以及从中透露出来的种族和异教歧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西方种族主义者的殖民叙事偏见。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的小说《唐老亚》讲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史实的探究和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构。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运用弗朗茨·法农和斯图亚特·霍尔等人的后殖民理论对《唐老亚》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展现唐老亚从"他者"到"自我"的觉醒和其重构自己文化身份的历程。当代华裔美国人必须颠覆白人霸权话语和强加给华人的刻板形象,并依托文化之间平等的交流与融合来建构和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非裔妇女的身份认同的困惑,一直都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表现了生活在以盎格鲁———萨克逊白人种族以及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女性对身份认同的迷惘。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困惑导致了个人人性的压抑、心里扭曲和畸变,而且间接影响到了部分女性在性别身份构建上的偏失。奈拉.拉森的《穿越种族线》揭示了非裔美国妇女身份的形成、发展、以及重新构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影片《被解放的姜戈》戏虐而巧妙地书写了美国奴隶制时期的黑人身份,其中依次出场的男性有五类:待售奴隶、自由人、奴隶贩子、曼丁哥、管家,而他们的身份位移区间分别为:待售奴隶→自由人,途径:白人购买;自由人→奴隶贩子,途径:在白人面前压迫本族裔;曼丁哥→胜者,途径:在主人面前打死对手;管家→准白人,途径:对主人忠心不二,对族裔摧残至极。女性则共有三个等级的身份:性奴→农奴→家奴,影响这些等级变迁的关键因素是其容貌和谈吐,而衡量这两种因素是否达标的终极决定者则是买卖她们的白人。由此可见,在白人宰制的语境中,黑人在"存在大链条"上的身份位移不过是一种本族裔内有关阶级变迁的伪位移。  相似文献   

16.
《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作。该小说主要描写了四对美籍华裔母女之间错综复杂、悲欢离合的故事,深刻反映出第三世界妇女在以白人男性为中心的美国社会中为生存而挣扎斗争的现实。基于此,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喜福会》,探讨四对美国华裔母女对多重压迫的觉醒和她们如何在性别、种族、阶级的压迫下进行修正和建构自我身份,以及在美国社会中建立自己独特的价值与文化身份,从边缘化的"他者"形象逐步转变为"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著名犹太小说作家,《人性的污点》是其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罗斯在这部小说中遵循并超越了他称之为"身份情节"的体裁。这部小说通过各种方式将种族身份解释为种类、符号或生物学特征,最终揭示了主人公科尔曼种族身份的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他的隐秘性。对于罗斯来说,秘密不仅是身份的来源,也是欲望和叙述的驱动力。《人性的污点》不仅仅通过种族身份的掩藏与揭露探究了种族问题,也揭示了人性的很多污点,譬如婚外恋、乱伦等。但小说所有的辅助线索都是为了服务、突出种族问题这个大前提,背景的叙述也是为了给科尔曼和弗妮娅的恋情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再次解析,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情感纠葛等方面探讨主人公盖茨比的美国梦破灭的原因以及小说中所体现的盖茨比美国梦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莫里森的作品表现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里黑人的喜怒哀乐 ,展示了黑人 ,特别是黑人女性在黑人信仰与白人价值观、传统黑人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 ,寻找自我、身份和文化根源的经历 ,向美国社会传达了黑人妇女争取平等、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世纪描述美国黑人创伤小说之一的《看不见的人》,通过主人公看不见的人对其社会身份、自我身份和未来追求的焦虑,勾画了黑人探索个人命运和种族命运的众生像,展现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记载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焦虑来源于对自己在世界中所处地位的担忧,因此在以白人价值观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社会身份以及种族意识焦虑的探讨不仅对于黑人群体,对其它少数族裔群体的权利诉求也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