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长》2004,(Z2)
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在经历了1995年、1996年的低潮期后,近年来再次呈现上升趋势。其犯罪特点有四个突出表现:从犯罪主体分析,青少年犯罪向低龄化发展;从犯罪手段来说,青少年罪犯的作案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特点;从犯罪类型来看,财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涉毒案件数量剧增;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另外,青少年自身有合群性,崇尚江湖义气,在犯罪中往往组成团伙以聚力壮胆。分析这几年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可以看出,这些团伙的组织水平和犯罪水平都已发展到一个…  相似文献   

2.
一、职校生犯罪的特点1.侵犯财产性犯罪严重。敲诈勒索、盗窃、抢夺在职校生的犯罪活动中始终位居前列。2.暴力性犯罪占很大比例。暴力性犯罪是以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损害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为对象的各种犯罪。据统计,斗殴、群殴、携刀棍伤人、抢劫在职校生的犯罪活动中占很大比例,且呈上升趋势。3.内外勾结,团伙犯罪案件较多。在校生与社会劣迹闲散青少年相互勾结,在校内外公开寻衅滋事,频频作案。有资料表明,在职校生的犯罪活动中,一人或结伴作案的只占20%,其他均为团伙作案。4.报复性犯罪突出且有增无减。一些学生为人霸道,好…  相似文献   

3.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特点(一 )未成年人犯罪呈大幅增长趋势2 0世纪 5 0年代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很低。1980年以后 ,未成年人犯罪开始出现大幅增长。1980年 ,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是 14 9% ,发展到1995年 ,青少年犯罪率高达 2 4 4 %。(二 )未成年人犯罪手段暴力化、组织方式团伙化、作案方式现代化就体能来讲 ,一般未成年人属于弱势群体 ,但未成年人主要依靠团伙犯罪。团伙的组织形式也由松散趋于紧密、人员由流动趋于固定 ,个别团伙甚至订有“行动纲领”。同时 ,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虽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科技素养很差 ,但作案方式却…  相似文献   

4.
我国广大的农村,由于存在父母进城打工子女缺乏亲人关怀、学校的监管又不到位及社会环境不良等原因,农村青少年的犯罪率有上升的趋势,留守青少年犯罪人数大幅增加、伤亲案件增多、团伙盗窃的案子增多、团伙盗窃的案子增多、作案方式越来越成人化.对农村青少年犯罪进行探讨很有意义,在分析农村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其中包括:开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课、加强法制教育、为农村青少年提供课外活动场所、家长应该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通过提高农民创收能力完成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以减少未成年人父母为经济收入而双双外出的现象等等.  相似文献   

5.
姜桂金 《考试周刊》2010,(26):215-216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严重问题,被称为三大公害之一。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也呈上升趋势,表现出作案成员低龄化,作案手段行为方式智能化、成人化,犯罪性质恶劣和重新犯罪比例增高等特点。据有关资料,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已占全部刑事犯罪人数的70%,这样的案例数字确实让人触目惊心。我们应当认识到: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法制教育,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从发案的人数、件数来看,逐年增加。以宣威市为例,2003年,未成年人刑事案件56件,其中团伙作案44件,犯罪总人数为160人;2004年未成年人刑事案件95件,其中团伙作案43起,案件总数增加了39件,犯罪总人数218人,增加了58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所占比例偏高、文化程度偏低。据统计,曲靖市18岁以下(不含18岁)犯罪嫌疑人占刑事作案成员总数的比例为:2001年占17.95%,2002年占18.95%,2003年上升至20.16%,2004年又上升至23.63%。全市未满14岁的犯罪嫌疑人,2002年占抓获刑事作案成员总数的2.36%,2003年上升至2.58%,2004年上升…  相似文献   

7.
目前,未成年人抢劫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反思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学校及社会都负有重要的责任。未成年人抢劫犯罪具有作案动机单纯,团伙作案,抢劫对象也是未成年人,抢劫数额小但次数多以及作案手段多为语言胁迫等特点。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并建立起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联动防范机制,同时加强对网吧的监管。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学生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这一社会现象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价值观念的多元,高消费的诱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的不正之风,独生子女教育的滞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失误等是青少年学生犯罪的外部原因。生理、心理成熟年龄的落差,身心脆弱,经不起外界刺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等是青少年学生犯罪的主观原因。科技的发达、社会信息量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强,使青少年学生犯罪呈现智能化、低龄化和团伙作案的特征。因此加强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团伙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形式了解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特点,探索青少年闭伙犯罪的心理原因和预防措施,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团伙犯罪,对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电信诈骗犯罪兼具了集团犯罪和诈骗犯罪的双重特征,呈现出集团化、异地、非接触性作案等特点,集团内部分工明确、相互之间直接接触少。因而要将犯罪团伙一网打尽,就需要寻找到集团各工种之间相互联系的证据。只有这样才能将整个犯罪集团成员尤其是对犯罪集团主要成员犯罪定罪。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它严重危害着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而其中,青少年团伙犯罪又是一种主要形式,它比单个的青少年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本文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视角,在对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原因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心理预防、社会预防和综合治理等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当前,法人犯罪的共性表现为法人犯罪由个人单独作案,发展到内外勾结甚至团伙作案,犯罪数额巨大,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法人犯罪更具隐蔽性,其社会危害性更大。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的构筑——从实证研究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犯罪主体文化程度低下,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团伙犯罪居多等特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矛盾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不良社会现象及环境是重要客观原因;构建预防青少年犯罪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实施"家庭细胞"工程、"校园育苗"工程、"社会防护林工程"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一)团伙犯罪突出。近年来,未成年人拉帮结伙进行团伙犯罪的情况明显加剧,帮会色彩日趋浓厚。据某省高级人民法院统计,去年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共同犯罪的案件占犯罪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现在的少年犯罪大多数是以侵害财产、人身伤害为主要犯罪动机和目的,以结伙抢劫、盗窃、绑架、敲诈为作案手段。有的团伙有自己的帮规、有会徽、有纪律有分工,已具有黑社会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青少年犯罪率不仅逐年上升,而且在犯罪的性质、成员组成、组织形式等方面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盗窃案件多。盗窃案件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居首位。盗窃的物件从小到自行车零件,大至高档轿车的标牌、电脑、入室盗窃大额现金等无所不有。据长沙市的调查表明,2004年以来,盗窃犯罪中青少年占到了60%以上。盗窃的范围广、对象多、作案手段“高明”、技术“先进”、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其二,犯罪人员中闲散人员多。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是社会闲散人员,这是与社会闲散人员本身所具有的无固定职业、缺乏严格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犯罪被认为是继毒品、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且日益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特征。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令人担忧,在犯罪数量、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等方面表现出低龄化、暴力性增强、团伙犯罪增加、犯罪动机突发性强等新的特征。经过研究,我们得出了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职务犯罪呈现犯罪领域广,团伙作案多;经济领域、新领域发案多,单位集团犯罪突出;涉案金额大;“一把手”涉案多;犯罪主体、犯罪年龄呈两极化;犯罪主体文化高,犯罪方式新;犯罪嫌疑人潜逃普遍等特点。加强理论研究,加强思想教育,加强体制创新,强化监督,坚持打防并举,加强立法完善,理顺工作机制,加强国际合作是新时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从青少年犯罪看育人环境的影响赵兴高值得深思的几个数字据某市公安部门统计,1993年该市公安机关抓获的各类刑事案件作案成员中,14─17周岁的占15.7%,18─25周岁的占58.9%,26─35周岁的占19.7%,这3个年龄段的犯罪成员占全部作案成员...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高智能犯罪、毒品犯罪、暴力犯罪、涉黑团伙犯罪、女性未成年人犯罪等。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是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的教育,强化家庭教育,明确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用良好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打击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四多一低”(罪名多、件数多、人员多、团伙作案多、低龄化)特点,未成年人犯罪再次引起社会关注。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少年犯罪率为2%左右,尤其是性、暴力和流氓犯罪的数量和比例都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良家教极易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那么,不良家教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一、娇惯宠溺式我国溺爱型教育方式占不良家教的51.7%,可见最常用的失败教育是溺爱型教育,娇惯家庭出来的孩子大多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缺乏爱心和同情心,不会主动关心、照顾和宽容别人,自私、任性、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