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梭从人性自然演变出发,基于霍布斯、洛克等人的人性观,提出自己的人性论思想并发现人性异化是一个逐步发展并渐渐找到摆脱异化出路的过程,即由自然人到社会人,再由社会人到自由人,并最终通过契约的建立,使个人成为集体的过程。每个人的意志成为公共意志,思想获得解放,人性在集体中得到真正的释放。人性由扭曲异化后而得到重生是卢梭人性论的终极指向,揭示出人之为人的根本,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是以"政治人"作为人性基础,而随着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时代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由"政治人"转向"社会人"。人的社会性能够把人性的其他内容统一起来,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构提供人性根基。  相似文献   

3.
刘庆邦的小说《神木》具有较大的阐释空间。它在反映当代社会问题的同时,还提供了一个透视"人"的平台,展示了"人"的三副面孔:兽性、人性和神性。这三者没有同时包含在某一个人的身上而生发相应的行为,而是通过三个主人公各展其中一面,即唐朝阳——兽性的残暴;宋金明——人性的复苏;元凤鸣——神性的光辉。三者合一,凸现出创作主体对"人"的审判以及对人文理性精神的呼唤。  相似文献   

4.
周梅森的反腐小说从《人间正道》到《绝对权力》,从"人性"视角挖掘腐败成因,摒弃了简单的抽象的人性论调,表现了真实而壮阔的社会现实,以及对人的价值的终级关怀和浓厚的人文意识;在"人民性"制高点上的立意及其艺术而别致的传达,使其创作(或作品)环绕在"人民性"的命脉之上,从而丰富、创新了现实主义新内涵。  相似文献   

5.
作家余华的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成功转型。余华的转型是值得肯定的,从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价值。本文将以余华小说的转型原因和体现为主题,对余华的创作转型进行总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黄晓峰 《语文天地》2013,(12):15-16
散文是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在众多的散文家中,汪曾祺、王蒙、刘心武、余秋雨、张中行……诸家的创作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品位。他们或以文人性的情趣见长,或以现代人的睿智通达取胜;有的面向社会历史,有的走向自我心灵"。汪曾祺的散文创作主要集中于上世纪80  相似文献   

7.
任增元  姜帆 《江苏高教》2014,(2):50-52,73
对人性假设的判断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人性假设的改变,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研究的理念、起点与方法。当前的人性假设主要有"经济人"、"学术人"、"知识人"、"道德人"、"公共人"等主张。虽然观点不同,但是都对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启示意义。人性是丰富多元的,所以人性假设也不能是唯一的。基于人性基础而设计完善的激励体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基于现代文明中人类种的退化的人性危机而著就的,基于人本主义的视角浅析发现,人本主义存在本体论下自然界的"红高粱"及"祖辈们"的种性,人性本能论下"红色"人性的诠释,"野合"人性的展现,"反抗"人性的内化,需要层次论下生存、尊重、爱情的人性需求,都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文化和谐相处的人性真谛。  相似文献   

9.
河南作家阎连科致力于追求人的"心灵真实",倾向于在极端化书写中表现生活的可能性,进而揭开人性的真相。他摒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利用寓言体建构起荒诞的文学世界。阎连科的寓言化书写始终围绕着生命、权力与城市三个中心,以暴露人性深层的欲望,反思与批判由欲望衍生出的人性的病态与人格的扭曲,最终形成其个人创作的艺术特色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历史小说创作领域,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和作家主体性的日益张扬,更具人性深度的创作面被开掘,阶级、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逐渐为人性的抒写所取代,"人的回归"主题得到了愈益鲜明的体现.文章结合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学作品,具体分析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总体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11.
心理视镜中的人性挣扎--李健吾剧作意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揭示人性为旨归,向人的内在心灵世界不断掘进,始终是李健吾戏剧创作的核心追求.这一倾向在其成熟期剧作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善恶搏斗中的挣扎"、"压抑中的痛苦灵魂"、"多重矛盾中的困惑与选择"和"情结"等四种心理类型来具体展示当时生存境遇下被压抑的人性真我,揭示人性由扭曲到回归的曲折历程.关注个体主观心理世界,由人物内心矛盾谛视人性,是李健吾剧作的独特之处,也是他对中国话剧和新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D·H·劳伦斯的小说主要从男女关系的独特视角揭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这是由他的文艺观决定的.在他看来,创作和审美都离不开情感,离不开激情,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必须是一个有着心灵激情的人.劳伦斯认为艺术的真谛在于表达生活的激情,艺术的任务是展现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而艺术的根本作用在于载道.只有如此,小说才是"揭示我们活生生关系变化之虹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朝鲜族作家阿纳托利·金小说中的魔怪形象主要可划分为妖怪和魔鬼两种类型。作家从希腊神话、《圣经》、俄罗斯多神教及民间神话、童话故事等汲取素材,与现实背景相结合,赋予这些神奇的形象浓郁的哲理意味。其早期创作中的妖怪意象与民族历史和社会现实紧密融合,表现邪恶、人性的堕落及人的异化等问题。中期创作中的魔鬼反叛上帝,使人性堕落而背离神性,虽是"恶"的化身,却并不完全拒绝善。阿纳托利·金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从描摹恶的存在转向思索恶的根源的过程,意在以宗教救赎祛恶扬善。  相似文献   

14.
表现人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他在小说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边民扭曲变形人性的忧患以及对都市现代"文明人"人性沦丧的批判。作者有意让这几种人性形成对比,以"乡下人"的眼光来歌颂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丑恶。  相似文献   

15.
池莉作为新写实小说类型中的核心作家,其创作显示出浓郁的"武汉味道",对社会底层小市民生活的关注、从城市与人的关系中探讨人性的复杂,再现了"还原生活本相"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基本理论之源。教育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具有以预成性人性观为逻辑基础,以生成性人性观为演绎前提,以人性自由为终极目的的基本特征。教育管理思想的演进与人们对人性认识的深化相伴而生,在西方教育管理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经由哲学反思可以发现,它们都存在强调片面人性,忽视整体人性;重视预成人性,轻视人性生成;偏重人性"管理",忽略人性"教育"等认识弊端。实现教育管理思想的当代变迁,应首先完成教育管理人性观念从还原论到整体论,从预成论到生成论,从本体论到实践论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和张爱玲,两位孜孜不倦探索人性的作家,同样是以人性作为创作切入点和衡量尺度,但是在人性表现上,两人的侧重点却向两极化方向延伸。沈从文侧重于表现人性、人情的真善美的一面,对人性的回归、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发掘和张扬。张爱玲侧重于表现人性的假恶丑、人的异化、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扭曲和泯灭。  相似文献   

18.
《太原大学学报》2017,(3):61-70
严歌苓小说中的大量女性人物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性别特征,不仅契合了"双性同体"理论对于跨性别者的论说、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严歌苓通过立足性别而又超越性别的人物塑造方式和人性更先、更大于女性或男性性别划分的创作理念,表达出对"人性"主题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解读《边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的描写在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沈从文的<边城>不仅仅被看作是一曲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爱情颂歌,它更是湘西本土"巫鬼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曲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  相似文献   

20.
庞慧英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6-18
戴·赫·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有成就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探讨了关于人性的解放与人的生存问题,关于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而宗教思想则是贯穿于劳伦斯一生的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他对宗教的理解也随着他的创作而不断地改变、发展和完善。在他的作品中,劳伦斯强烈反对清教徒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扼杀,并勇敢地提出了强调无意识和性意识的“血的意识”理论。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曾经希望能找到一种原始的宗教来拯救人类以及当时的英国社会。在晚期的创作中劳伦斯又进一步提出了“星际平衡”理论以追求人性的彻底解放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关系,至此他把宗教救世上升到了一种关于人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