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全宋词》1514页黄中辅《满庭芳》"太平楼"词:"快磨三尺剑,欲斩佞臣头。""佞臣"直斥与金和议的秦桧,忠愤激烈。然仅存此断句,未见全阕。《全宋词》乃据黄潘《金华黄先生文集》附宋濂《金华黄先生行状》所引入录。按,黄潘为黄中辅六世孙。《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三有两篇文章与《满庭芳》词有关。一篇是《记居士公乐府》(黄中辅自号细高居士),谓太平楼为秦桧秉政初所建,绍兴五年(1135)五月杨沂中发卒辇怪石真太平楼,为殿中侍御史张  相似文献   

2.
宣和元年,宋江起义于河朔,只有三十六人,南下京东、淮南,已达一二百人.三年春,折向东北,被沭阳县尉率近百名土兵击败,损失二十人后转向海州.四月,被知州张叔夜击败受招安.同年,征方腊宋军中有宋江,应是同名,南宋严谨的学者王稱(《东都事略》)、周密(《癸辛杂识》)都认为与起义的宋江无关.1939年出土碑文有征方腊后捕获草寇宋江,也与起义的宋江无关.  相似文献   

3.
洪兴祖,字庆善,号练塘,镇江府丹阳县(今江苏丹阳)人。生于宋神宗元祜五年(1030),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上舍及第。历仕湖州士曹、秘书省正字、太常博士、知广德军、提点江东刑狱、知真州、饶州,绍兴二十四年(1154),因为故龙图阁学士程瑀《论语解》撰序,"语涉怨望,编管昭州"。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卒,享年六十有六。洪兴祖一生好古博学,著述宏富,尤以名物训诂见长,"近世考订训释之学,唯吴才老(棫)、洪庆善为善"。其所著《楚辞补注》,已成为楚辞研究的不朽之作,多为学者称引。其《论语说》"始于不愠,终于知命","其说多可采",亦为学者所重,(南宋)朱熹作《论语集注》即"多采用之",惜  相似文献   

4.
近日,笔者阅读乾隆五十八年《直隶遵化州志》,是书艺文志存明戚继光《葺汤泉记》、《重修三屯营城记》、《景忠山死事祠奠文》等文三篇及诗《景忠山景忠庙》、《宿石门驿闻马嘶》二首。其中《景忠山景忠庙》一首不见载于戚继光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戚氏诗向称"亦伉健,近燕赵之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十五·集部·别集类存目五》),兹抄录如下,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5.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2,(15):57-58
使用"不谋而合"要扣准"不""谋"二字 "不谋而合"意思是事先没有商量,而彼此的意见、想法等却完全一致.本作"不谋而同",语见《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后多作"不谋而合".例如晋·干宝《搜神记》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三诗意境,不谋而合."陈天华《绝命书》:"幸而各校同心,八千余人不谋而合,此诚出于鄙人预料之外,且惊且惧."萧乾《挚友密友和畏友巴金》:"当时在处理许多问题上,我们几个都是不谋而合的.例如我们的刊物都敞开大门,但又绝不让南京的王平陵之流伸进腿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二部第十五章:"冯永祥的想法和宋其文的想法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6.
吴缜撰《新唐书纠谬》(以下简称《纠谬》)稽评欧阳修、宋祁所修《新唐书》诸多失误,历来褒贬不一。吴缜,字廷珍,四川成都人,《宋史》无传,生平事迹不可详考,仅知他"以世科官左朝仪大夫,知邛、蜀、洋、万四州。"生平力学,博通古今,尤以考史见长,"多求前史谬误而参订之,然未尝示人",可惜这些成果大多未能流传下来。传世之作,仅有《纠谬》、《五代史记纂  相似文献   

7.
正郭郁,字文卿,号复斋,汴梁封邱(今河南封丘)人。历任江淮行枢密院令史、宣徽院都事、江浙行省都事、浮梁知州、中书检校官、中顺大夫知高邮府、中宪大夫同知两浙都转运盐使司事、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事、庆元路总管、福建等处都转运盐使等职,卒于泰定四年(1327)。《新元史》有传。关于郭郁的生年,史书中未有明确记载。笔者目前所见国内学界唯一一例相关研究,即  相似文献   

8.
李方膺是我国清代著名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他博学广知、文理兼修,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不惜花费十年光阴,重新修订了《莒州志》,为后代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文章以李方膺作《莒州志》及其画梅艺术为重点展开。  相似文献   

9.
1973年11月至1974年初,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号墓出土一枚玉印:"刻阴文篆体‘利苍’二字,盝顶方形,长宽各2厘米。""利苍",为轪侯,传世文献有载。《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二年四月庚子,侯利仓元年。"司马贞《索隐》:"《汉书》作‘轪侯朱仓’,故长沙相。"《水经注·江水》:"又东径轪县故城南……汉惠帝元年,封长沙相利仓为侯国。"《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轪侯黎朱苍。"  相似文献   

10.
张升 《历史档案》2020,(1):113-119
国家图书馆藏明弘治年间碧云馆活字印本《鹖冠子》三卷,是编修《四库全书》本及聚珍本《鹖冠子》所用之底本,该书前附有馆臣所拟的一则提要稿。这则提要稿比较特殊,以往从未被学者视为《四库》提要稿,因此,本文拟对该提要稿之写作过程及作用作初步考述。一《四库》底本《鹖冠子》《鹖冠子》三卷,三册,宋陆佃(1042—1102)撰解,故又称《鹖冠子解》,明碧云馆活字印本,每半页10行,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注大字低一格。板心上刊"宁"字,下刊"活字板""弘治年"或"碧云馆"。共计133叶。书中有较多朱笔在原书上的校改痕迹,也有一些朱笔签条,偶有墨笔签条。这些校改与签条均应出自四库馆臣之手。  相似文献   

11.
一、韩元吉韩元吉字无咎。宋淳熙间任建州守,二年(1175)于建安郡斋刻印汉戴德《大戴礼记》十三卷。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著录。嘉靖《建宁府志·名宦志》载:"韩元吉字无咎,颖川人。绍兴间知建阳县,用广而赋啬,乃贸迁盐鹾以佐其费。迁守建州,表率端庄,笃意学校。以军兴调发功转朝奉大夫。赴召去,民甚怀之。后官至吏部尚书。"董天工《武夷山志》称其"当在  相似文献   

12.
叶隽在《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一书中,依据"侨学"与《易经》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侨易"理论。其大致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二元三维,大道侨易""观侨取象,察变寻异"与"物质位移导致精神质变"。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二元三维,大道侨易"。该主导思想主要从《易经》中"阴""阳"二元和"变易""简易""不易"三维中衍化而来,借鉴了《易经》阐释世界和宇宙的一些思维模式,是对人类因"侨"而"易"与"不易"之一般规律的总体认识;"观侨  相似文献   

13.
河岳英灵集二卷 (唐)殷瑶辑宋刻本清莫友芝校。框高十六·九厘米,宽十二·八厘米。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殷瑶,生卒年不详,润州曲阿(今属江苏丹阳)人。其所选《河岳英灵集》自序落款称"丹阳进士殷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著录《河岳英灵集》二卷,亦称"唐进士殷瑶撰"。其实他确曾业进士,但未及第。其馀仕履行实不详。《新唐书·艺文志四》提到"殷瑶汇次其诗,为《丹阳集》者。"同卷总集类又著录"殷瑶《丹阳集》一卷,又《河岳英灵集》二卷"。晚唐诗人吴融有《过丹阳》诗一首,其中"藻鉴难逢耻后生"一句下,自注"殷文学于此集《英灵》",因知殷瑶做过文学之官。唐东宫官崇文馆有文学三人,为正六品下,职在"分知经籍,侍奉文章"。此为东宫亲近,殷瑶不可能担任此职。另外,王府官,西都、北都、东都、都督府也都各有文学之官。各州则仅上等州设文学一人,  相似文献   

14.
新发现的周作人藏书题识三则,分别为:明万历刻本《尺牍双鱼》题识、明万历刻本《瑶笺》题识、日本庆安三年刻本《五老集》题识,以上手书题识未见录于《知堂书话》《知堂序跋》等周作人文集,亦未见录于现代学者辑补,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5.
《小五义》和《续小五义》相继于光绪十六年(1890)、十七年(1891)由北京文光楼首次刊行。由于不署撰人,故其作者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不同说法。胡士莹先生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认为:正续《小五义》"是坊贾无聊的续作"。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主张:"二书皆石玉昆旧本。"本文拟就正续《小五义》的作者谈点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正续《小五义》的原作者是石玉昆正续《小五义》的原作者是石玉昆,其主要依据是文光楼主人的《小五义序》: 《小五义》一书,何为而刻也?只以采访《龙图阁公  相似文献   

16.
中华书局校点本《晋书·夏侯湛传》:"富于德,贵于官,其所发明,虽叩牛操筑之客,佣赁拘关之吏,负俗怀讥之士,犹将登为大夫,显为卿尹。""拘关"不好讲。"拘"应似为"抱",或因形近致讹。《四部备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二十五史影印本皆作"抱"。抱有持守义。《管子·形势篇》:"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注:"抱,持也。"《老子》:"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河上公注:"抱。守法式也。"《后汉书·朱佑景丹等传论》:"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关之  相似文献   

17.
甲申仲夏,苏州博物馆在对一批碑帖作抢救性整理时,在三种原拓经折装本后发现有清潘祖荫的亲书跋尾考证文字,此三种分别为《古义士伯夷叔齐二公碑并序》、《宋故朝议大夫致仕赠光禄大夫黄公神道碑铭》和《唐白鹿泉神君祠碑》。查阅《滂喜斋丛书》中的《京畿金石考》二卷、《吴郡金石目》一卷、《宝铁斋金石文跋尾》三  相似文献   

18.
《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公元1031~1095年)是钱塘(今杭州)人,但他和淮南路管辖区有很深的因缘。 北宋的京都在东京开封。从钱塘到开封,淮南是必经之路。沈括从入仕到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退职闲居,在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他当过多种京官,从馆阁校勘、史馆检讨、集贤校理、知制诰、龙图阁待制直到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职,又多次外放,当过县令、河北西路察访使,知青州、延州,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谪均州团练副使,徙秀州,晚年居润州。从地方官到京官,又从京官到地方官,沈括多次奔忙于京都和外地之间,也多次经过淮南地区。  相似文献   

19.
《宋史·姚韦占传》载:"祐字伯受,湖州长兴人。元丰末第进士。徽宗初,除夔州路转运判官。后知江宁府。踰岁,以直学士知郑州,改秦州。"近人吴廷燮在《北宋经抚年表》中载:"大观四年,姚祐以直学士知郑州,改秦州。" 本世纪40年代初,甘肃天水县北乡新阳人在凤凰山重建东岳庙,在平地基时挖出一块石碑,碑文云:"大观己丑,春,秦风闵雨。经略安抚使姚祜,客省使兵马钤辖王珏、走马承受张颖……成纪令权均,以牲币诣峤岳,祈甘泽。三月二十日。经略安抚使司书机宜文字姚莘题文林郎知成纪县事权均上石己丑是大观三年,按《宋史·五行志》记载:"大观元年秦凤大旱;大观  相似文献   

20.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藏六堂书目》一卷,莆田李氏云,唐江王之后,有家藏诰命,其藏书自承平时,今浸以散逸矣。""《晋阳事迹杂记》十卷,从莆田李氏借录。""《番禺杂记》一卷,借莆田李氏本录之。"又,郑樵《通志·校雠略》:"乡人李氏曾守和州,其家或有沈氏之书,前年所进《褚方回清慎帖》,蒙赐百匹,此则沈家旧物也。"上述所记莆田李氏藏书家,叫什么名字?是谁?我曾遍查《福建通志》、《兴化府志》、《莆田县志》多种志书以及郑岳《莆阳文献传》、李俊甫《莆阳比事》,均无所获。只知唐江王后裔,繁衍兴旺,分支甚广,仅在[乾隆]《兴化莆田县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