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熟知胡适的人颇多,而对于胡适的父亲胡传,知者却甚少。胡适在《四十自述》和《我的信仰》(均见黄山出版社出版、曹伯言选编《胡适自传》)等文中,对他的父亲已经有所介绍,但语焉不详。近读台湾传纪文学出版社1983年再版、唐德刚先生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译稿之二),胡适对他父亲的介绍即较  相似文献   

2.
小池 《初中生》2008,(8):14-16
胡适的母亲名叫冯顺弟.她嫁给胡适的父亲胡传时刚满16岁.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他们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胡适.他也是胡传最小的儿子.  相似文献   

3.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安徽绩溪县中屯人。她16岁嫁给当时已48岁的胡适的父亲胡传做填房,三年后胡适出世。六年后,也就是在胡适母亲23岁时,胡适的父亲不幸去世。年纪轻轻就丧了夫,做了寡妇,这是一个中国妇女最大的不幸!而当时胡传前妻曹氏所养的儿女都比胡适的母亲大,她守寡23年,"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再加上家业中落,经济困窘,诚如她的儿子所说,"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所以胡适的母亲是一个特别家庭特殊时期的特别的母亲,要抚养自己的儿子,又要支撑整个家庭,同时,作为后母后婆,她还要照管丈夫前妻留下的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又不  相似文献   

4.
胡适之父胡传原名祥蛟,字守珊(又作守三),又字铁花,号钝夫,生子1841年3月11日,(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卒于1895年。胡适对其父亲之死曾作如是描述,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后,“台湾绅民反对割台,台人公请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帮办军务刘永福为主军大总统”。“我父亲在台东办后山的防务,电报已不通,饷源巳断绝。那时他巳得脚气病,左脚已不能  相似文献   

5.
胡适的著述     
金子 《学习之友》2013,(3):48-48
胡适一生著述颇丰,洋洋数千万言,学界中人十分佩服。但是他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许多有代表性的著作都没有写完。《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都只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原因之一是太忙,二是兴趣太多太杂。黄侃等旧派中人常以此诟病胡适,有人还呼他为“上卷博士”。  相似文献   

6.
胡适之父胡传原名祥蛟,字守珊(又作守三),又字铁花,号钝夫,生于1841年3月11日,(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卒于1895年。胡适对其父亲之死曾作如是描述,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后,“台湾绅民反对割台,台人公请唐景崧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帮办军务刘永福为主军大总统”。  相似文献   

7.
书架     
《教育》2013,(11):59
每天学点中国哲学作者:胡适出版:新世界出版社1917年7月,胡适受蔡元培之邀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文科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名学、英文高等修辞学。胡适一边教学,一边编写教材。顾颉刚曾对同窗傅斯年推荐:"胡先生讲的的确不差,他有眼光、有胆量、有断制,确是一个有能力的哲学史家。"在其讲义内容基础上,胡适经过一年的删补修定,写成《每天学点中国哲学》(原书名《中国哲学史大纲》)。  相似文献   

8.
正胡适档案名号——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祖籍——安徽绩溪人出生日——1891年12月17日逝世日——1962年2月24日职业——现代著名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身世背景——胡适的父亲胡传是秀才出身,因几次应试未能中举,就进入上海龙门书院,成为著名学者刘熙载的学生,学的是辞章义理和程朱理学。后来进入政界,曾在广东、河南、江苏、台湾等处充任幕僚或地方官佐,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是台东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胡传一生娶妻三次,前两任妻子先后病  相似文献   

9.
一桩“无头”案胡适之父胡传死于1895年台湾内渡途中,同年秋,胡适的二哥绍之(洪骓)扶柩归里,在安葬入殓时,村中人对其死因纷纷议论,使族中长老左右为难,而绍之却挺身而出说:“开棺来验,如无头,即杀我的头,如有头,即杀与我赌头的人的头”。这是先发制人的空城计,但也给人留下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痕迹。由此,上庄全村及其岭北乡的人们,有的说胡传的头是金的,有的说是铜的,也有人说是“木头”。众说纷纭。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谁也没有目睹。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后改写成《中国哲学史新编》)、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影响较大。中国哲学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思想,可看作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既要批判继承优秀的传统化,也要借鉴吸取两方的先进化。  相似文献   

11.
徐百柯 《教育》2013,(18):60
邓广铭,字恭三,山东临邑人,中国历史学家。1936年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毕业论文《陈龙川传》深受指导教师胡适的赞赏。留校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史学系助教。先后发表《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是公认的宋史泰斗。  相似文献   

12.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曾写到他父亲的一个朋友一一上海的张焕纶先生。张先生是提倡新教育最早的人,他自己办了一个梅溪书院,后来改为梅溪学堂。胡适的二哥三哥都在梅溪书院住过,所以胡适到了上海也就进了梅溪学堂。张先生去世22年之后,胡适在巴黎见着赵颂南先  相似文献   

13.
胡适25岁时已经是北京大学的知名教授,发表了引领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改良刍议》。不到30岁,他就成了当时整个中国学术界最有名望的人物之一。说起来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14.
曲沐 《文教资料》2001,(6):77-85
20世纪之初 ,曾是中国思想文化界最为活跃的时期。被誉为“本世纪十年代后期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三个巨人”的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 ,不仅都是“新文化运动” (胡适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将 ,而且对《红楼梦》这部旷世杰构的小说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蔡胡二人都是赫赫红学名家 ,陈独秀却淹没无闻 ;其实 ,尽管他的论红文字不多 ,但其见解却自有其高明之处。胡适曾推崇陈独秀说 :“他有充分的文学训练 ,对旧文学很有根底……他更崇拜小说 ,他说曹雪芹、施耐庵的《红楼梦》《水浒传》比较归有光、姚姬传的古文要高明的多 ,在那时说这种…  相似文献   

15.
名人的名片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在名片上写了独立宣言》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起草人、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建者,惟独没有写他是美国总统。因为在他眼里,《独立宣言》起草人和大学创始人远比总统更重要。胡适有32个博士头衔,还有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领袖等身份,如果都写在名片上,正反两面也印不  相似文献   

16.
<正>胡适的父亲胡铁花中过秀才,做过知州,与邵作舟、程秉钊号称"晚清绩溪三奇士",但在胡适三岁多时就因病去世。他认为胡适天资聪颖,留给妻子的遗嘱中,一定要儿子读书上进。胡铁花去世后,家境每况愈下,但胡适的母亲仍想尽办法也要胡适读书。进蒙馆读书时,由于胡适太小,都是由大同学抱着上下凳子。由于在进学堂前,他父母就教他认识了1000多个字,所  相似文献   

17.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1910年赴美圆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鄙白话诗集《尝试集》,写成了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1938年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驻美国大使。1942年交卸大使之职,仍在美国从事研究和讲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4月旅居英国。在三四十年代,胡适还从事中国思想史的学术研究工作。1958年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晚年主要致力于《水经注》的研究,后病逝于台湾。胡适一生著述宏富,是近代的大学者。  相似文献   

18.
胡适(1891——1962)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也是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是公认的旧中国教育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不论是在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方面,胡适对旧中国的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影响。在教育实践方面,在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积极支持并参与了北京大学的改革。1946——1948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为发扬学术自由精神,提高北大的学术水平做了不少的工作。此外,他参与了1922年学制的制定,并且是主要起草人之一,为奠定系统的资产阶级学制体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俞平伯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和郭沫若、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等一起,积极地投入了新待运动,成为我国新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他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春水》.他于1922年5月出版的《冬夜》是新诗史上继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之后的第三部新诗集.此后,他于1924年、1925年又先后出版了新诗集《西还》和《忆》.他又是新诗集《雪朝》的八位作者之一.他是新潮社的发起人之一,并担任过该社第一任职员中的书记.他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俞平伯对“五四”文学革命、对现代文学的繁荣、滋长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的.  相似文献   

20.
刘半农先生是中国新诗运动初期,最早的几位播种者之一。远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正月,在陈独秀、胡适主编的《新青年》四卷一期上,便出现过他的新诗。该期《新青年》一共刊出了三位作者的白话诗,他们是胡适(四首)、沈尹默(三首)和刘半农(二首)。这具有历史性的九首作品,乃是中国“新诗”这个新文学形式的第一次出现。根据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五日《人间世》杂志十七期“纪念刘半农先生特辑”的文字显示,刘氏之试作白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