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一、南巢《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孔传》(汉孔安国传):“南巢,地名。”《孔疏(唐孔颖达疏):“桀奔南巢,汤纵而廹,故称放也……《周书序》有‘巢伯来朝’。传云:南方远国。郑玄云:南方远国,《世本》一见者。桀之所奔,盖彼国也。”《春秋·文公》(经文):“十有  相似文献   

2.
《老子》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王弼注:“唯阿美恶,相去何若?”美恶为对待词,文义易明,而唯阿之说有歧解。帛书甲本,阿作诃,乙本作呵,似作呵责解。后刘师培校释《老子》亦云:“阿,当作诃。《说文》:‘诃,大言而怒也。,《广雅·释诂》:‘诃,怒也。’诃,俗  相似文献   

3.
反训例释     
“二义相反而一字之中兼具其义之例”即反训(刘思培《古书疑义举铡补》)。又称“美恶同辞”、“反正同根”、或“正反同辞”。[晋]郭璞《尔雅》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此皆训诂义有反复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反训”是词义的旁通转移所致。如“臭”字本有“香”、“臭”两个正反相反的意义,由于词义的转移,后世只流行后一个意义。当谈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时,“臭”字要训为“香”,“香”和“臭”的通行意义相反,故称“反训”。其分类如下:  相似文献   

4.
儒门六经之一的《春秋经》,是孔夫子在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之时代为“拨乱世,反诸正”而修订的一部至为“深切著明”的经典.《春秋左传序》曰:“《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此言其为“鲁史”.《孟子·滕文公》引夫子语云:“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为《春秋》乎!”如此看“鲁史”亦是“孔传”.《公羊》曰:“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谷梁传序》云:“先王之道既弘,麟感化而来应.”由此观,《春秋》乃是一部传中华之心的“麟经”.  相似文献   

5.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公徒执之。”其中“乘马”二字古今学者多训“骑马”,並且以此证明春秋时期已有单骑。杜预注:“欲与公俱轻归。”陆德明《经典释文》:“乘,如字。骑马也。”孔颖达《正义》:“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至六国之时始有单骑,苏秦所云车千乘、骑万匹是也。《曲礼》云前有车骑者,《礼记》汉世书耳。经典无‘骑’字也。炫谓此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欲共公单骑而归。此骑马之渐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十篇上》“马部”“骑”  相似文献   

6.
    
《学语文》2005,(7):24-26
“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将其“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千古未有之奇书”《红楼梦》(总名)“题曰《金陵十二钗》”,十二钗在书中地位之重要显而易见.然而十二钗之角色意义,却并非那样简单、易懂.除在野史小说层面代表“金陵十二女子”(“十二冠首女子”)外,从明清兴亡史之角度看,“绛洞花主”——十二钗之“王”是汉家天子,十二钗则是明末清初满汉诸大臣;自“反面《春秋》”方向观,“宝天王”是周天子(“天王”乃周天子专称),十二钗则是春秋十二公.若《春秋》还可视为“亘古第一人”孔夫子的“自传”(《孟子·滕文公》载夫子语:“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红楼梦》——“拟《春秋》”之传主、“千古第一奇人”贾宝玉便是孔夫子,从而金陵十二叙之喻指对象亦将随之而转换.通常认为金铁十二人之出处与宋人沈立《海棠百韵》有关,至此则可寻出取义之因:“金钗人十二,珠履客三千”的“背面”正是“贤哲人十二,弟子众三千”;在回回“有本”,无一字无“出处”,无一人无“来历”之《红楼梦》书中,“金陵十二钗”恰与“孔门十二哲”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汉字形体的表义功能为诠释词义提供了方便而可靠的依据。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利用字形来解释字义。《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这些都是人们所熟悉的。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  相似文献   

9.
辨“以”     
《战国策·齐策一》中有这么一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徐公。”查现今选本、辩书、专著,发现绝大多数均将“皆以美于徐公”中的“以”作“以为”、“认为”解。当然,中学课本也不例外,即:“[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宾语‘我’。”由此可见,这一说法是极为  相似文献   

10.
郭锡良等同志所编《古代汉语》,文选部分内容丰富,编排适宜,注释精要,受到读者好评.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注释中亦有若干地方尚欠准确,故冒昧提出,以就教于注者与方家.一、《愚公移山》:“本在翼州之南,河阳之北.”注:“河阳,这里泛指黄河北岸.”按:“河阳”当为一具体地名,即河阳邑,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属魏,汉置县,属河内郡,在今河南省孟县西三十五里处.《春秋·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杜甫《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其所言“河阳”即是.因其地  相似文献   

11.
南仲小考     
诗《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毛诗传》:“王,殷王也,南仲文王之属。”故谓此南仲为西周初人.又《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毛诗序》:“《常武》,召穆公美宣王也.”自然,此南仲当为宣王时人.可见,大小毛公  相似文献   

12.
一、夜半“夜半”又称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夜半”见《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至当日凌晨1时。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  相似文献   

13.
刘书芳 《现代语文》2008,(12):42-42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一般认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孔子的《春秋》而作,它们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尽管《左传》在描写和评论中带有左丘明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但正如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所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两人在评判事理上有着相似的标准。因此,《左传》中对人物、事件的评判必然体现孔子儒家思想的特点,《烛之武退秦师》就是鲜明一例。  相似文献   

14.
《包头函授》80年第3期渊林同志的《“茹毛饮血”新解》一文,就其中“毛”与“血”两字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毛”、“血”非鸟兽之“毛”、“血”,当为“草”与“水”,“‘茹毛饮血’就是‘茹草饮水’”。细经审度,未敢苟同,质疑如下: 关于“毛”字,渊文据《左传·隐公三年》(文章误引作《左传·隐公元年》)中“涧溪沼沚之毛”一语及杜预注:“毛,草也”,而断定“毛”“并非鸟兽之毛”。其实“毛”字在上古作名词用时,有三种意义:即于人为毛发;于鸟兽为毛羽;于山泽为草木。此三义并见于《左传》。《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注云:“二毛,头  相似文献   

15.
说“士”     
士在先秦典籍中的含义颇多.西周初期的士包括了诸侯在内的大贵族.《诗·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商、西周、春秋时的最低阶层的贵族亦称士.《周书·多士》:"用告商王士."《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此外,西周春秋时的自由农民通称为士.《礼记·曲礼》:"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诗经》中的许多恋歌,反映了自由农民的生活情趣.《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春秋中叶以后,由于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士不再具有特定的阶层内容.《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皇侃义疏:"士,通  相似文献   

16.
“所”字的用法大致有这么几种: 所: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所:王遇盗于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视之背。(《左传·定公五年》) 所: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所:(县门)可容一人所。(《墨子·备城门》) 所: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国语·周语下》) 所: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相似文献   

17.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18.
《诗经·邶风·燕燕》的作者主要有三说,或谓卫庄姜作,或谓卫定姜作,或谓卫君作。今人多从后者,但意见仍不一致。还有谓薛君作之说。《诗序》说:“《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左传》隐公三年有关于庄姜的记载:“初,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日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  相似文献   

19.
为纠正明初宋濂《孔子生卒岁月辨》一文中的错误,黄宗羲曾考证了孔子生卒年月。宋濂相信《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中的说法,以为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巳酉十月庚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壬戌四月乙丑。黄宗羲认为这是错误的,他说:“然以某考之,则不能无疑者。”并指出: “《左氏》哀公十有六年夏四月乙丑卒,此  相似文献   

20.
传说中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少皞,古今史籍多以为居曲阜。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汇集前人对《春秋左传》的注释,解“少皞之墟”时说:“少皞墟,曲阜也,在鲁城内。”(《左传·定公四年》)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112页(一九七六年,人民出版社)也据此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