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学写作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对写作主体的心理能力就具有特定的要求。其中艺术感觉与生命体验、艺术发现与审美想象、情感把握与价值判断等可以说是文学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行为。认识这些心理行为,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审美创造的运行轨迹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
贬谪,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常见的政治现象,贬谪者将其被贬谪的人生感悟和谪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蕴涵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因而称之为贬谪文学,这是一种在内容情感上独具特色的文学体式。但“贬谪”在历史上,又可以称为“左迁”、“贬”、“流”、“谪”等,于是,研究界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称谓,或称之“迁谪文学”,或称之“贬谪文学”、或称之“逐臣文学”,其实,它们各自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并不一致,应予区分,以便能较准确地指称和描述贬谪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学体式。  相似文献   

3.
学写作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对写作主体的心理能力就具有特定的要求。其中艺术感觉与生命体验、艺术发现与审美想象、情感把握与价值判断等可以说是学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行为。认识这些心理行为,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审美创造的运行轨迹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4.
古代旅游文学的创作主体是历朝历代的文人政客,他们充满了忧国忧民的人文关怀,他们在贬谪生涯中创作的"旅游"文学作品,总是充满了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现当代旅游文学的创作主体是旅游者,他们在旅行、游览和休闲之中或旅游之后创作的旅游文学作品是审美愉悦体验的记录或情感宣泄。旅游文学各体的共同特质是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性,万变不离其宗的抒情性,融文史哲与美于一炉的综合性,包罗万象的知识性,旅行生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5.
从欣赏心理的角度阐述文学欣赏活动为欣赏者开拓了一片广阔的情感体验新天地。因此欣赏者应注意培养一种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不断升华自我的审美趣味,丰富自己的审美感性和理性,这样在欣赏活动中便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作品中去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感受和领悟作家用审美的眼光对他们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所持的思想上、情感上的态度,从而帮助自己确定对客观世界应持的态度,使文学欣赏活动进入一个更高的新层次。  相似文献   

6.
文学欣赏是一个对原有文学作品及文学活动进行解读、剖析、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以文学形象为审美对象所进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审美活动。文学欣赏的效果如何,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情感体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审美趣味,提高文化素养是欣赏者进行文学欣赏活动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7.
学前期是个体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文学作品具有促进情感体验的审美心理发展价值。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文学活动审美心理构成及审美情感中的体验接纳、识别匹配、情感表达几个维度,对30篇近4年的活动设计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幼儿文学活动设计重感知和理解创造,轻审美情感的培养。(2)活动设计中的审美情感目标重情感表达,轻体验接纳。(3)活动设计缺乏对情感识别匹配的认识和关注。教师应认识到幼儿具有在文学活动中发展审美情感的基础,在设计活动目标时重视对幼儿审美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电视文学是一种新兴的优美的电视表现形式。电视艺术家创作出能引起观众审美再创造的文学作品。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都需要想象;“虚”与“实”共同创造了电视文学的美感,形成了电视文学特有的意境;电视作品的美感是通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来完成的。电视文学的审美就是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艺术感知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非认知性的、带着主体情感色彩的能动反映,是文学创作者对现实客体的独特的把握方式。文学创作者对生活的艺术感知是文学创作的起点和条件。而文学创作者之所以有艺术感知,是因为他在长期的生活和文学实践中逐渐建构了一套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深层意识系统,它由一些复杂的心理因素整合而成。笔者认为这些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气质特点,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审美心理定势等。审美心理结构决定着艺术感知活动的发生,只有当具有审美价值的刺激信息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建立了同构关系,这一信息才会在主体心理结构中产生感知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审美距离包括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间的空间距离,视觉距离和审美主体的心理距离.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之间是审美关系,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直接关系着能否准确传达原作的艺术美.在分析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的基础上,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翻译中如何把握翻译距离,建构审美空间作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译者审美心理的再现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迭遭贬谪使苏轼溶入了现实生活,根植于社会实践中。体察民情,关心民瘼,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政治受挫,思想成熟,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贬谪是"根",文学成就是"果",贬谪促成了苏轼辉煌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2.
在具体的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常常伴随着期待指向上的遇挫,从而造成接受心理上的失落.这一方面是由于主体期待视野、审美经验、前理解的先在性制约;另一方面本文的艺术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给主体解读提供了客观性压力和难度.而接受主体审美追求的努力和本文艺术内涵的感召,使主客体走向交流、契合、理解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学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同时,也有着不可回避的创作审美缺陷。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多为缺失性创作动机;创作主体的创作审美心理多带有媚俗取宠的心态;创作主体的创作审美取向的主流是低迷颓伤。  相似文献   

14.
苏轼儒释道杂糅,一尊儒学,人所共知;然其思想形成及转捩的重要时期在哪,却见仁见智。惠州贬前,苏轼佛老兼修,治儒为主。惠州之贬是苏轼儒释道思想发展的转捩时期,佛老膨胀,治身、治心为主,治儒次之,达观自处,但悯世之心仍存。  相似文献   

15.
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的动因主要得益于他在艺术上自觉响应时代号召,主动投身于主流文学的激流中,从而使他找到了文学与政治、文学和道德的契合点。其次,张天翼选择童话形式是因为童话特有的幻想、夸张、怪诞的手法能为作家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讽刺幽默的天赋。此外,张天翼的创作动因还来自其童年生命体验的精神还原,他外向性格与顽童般的心灵一旦倾注儿童文学创作中,必然会留下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6.
从语源学、文化学视角考察了司空见惯之畜物驴在中国传统文人笔下和民间语言文化中的不堪形象及特殊意蕴,意在深入理解驴作为一种原型意象在文化、文学中所透露出的国人特别是文人灵魂深处的生命颤动及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7.
禅宗主张人人具有佛性,而佛性则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只有通过“悟”才能去领会,去获得佛法真如。禅宗所主张的这种不藉语言文字、不假思计教理、单传心印、直达心性的妙悟顿修,是一种特殊思维活动的心理体验,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与艺术和审美活动有相似或相通之处,并且进入诗学,对中华审美心理体验和艺术思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诗词虽继承了中国传统旧体诗词的韵律节奏,但却是以现代审美意识去观照现代人的人生体验。这种处于旧诗与新诗之间相互包容中的渐变,正是毛泽东诗词现代性的表现。也是毛泽东诗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9.
胡适以特别的方式大力推崇寿生的小说可谓是现代文学史上一桩耐人寻味的个案,寻析这个中缘由,既可窺胡适关于小说的美学理念,亦可见寿生小说的特征。从艺术内容看,寿生的小说表现了一种乡土经验,与胡适文艺平民化的美学观念相契合;从艺术精神看,寿生的小说以一种真实得近乎奇特的手法表现社会和人生的悲剧,令人震惊,具有反传统"大团圆"的小说模式的功能,实践了胡适所提倡的新文学应具备西方悲剧精神的美学主张;从艺术形式看,寿生的小说用了一种活泼、生动、自由的乡土方言作为语言媒介工具,体现了胡适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0.
文章立足于《殷商甲骨文字系统再研究》中的常用字,穷尽性统计出结构对称性甲骨文。结果表明,甲骨文存在结构对称性,并且数量多,对称性明显。先民在造字时追求对称性的审美心理和思维特质,这种对称性来源于先民自身和周围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