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大学生创新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教育又是高校工作中的难点与突破点,而大学生科技组织在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中便是良好的工作桥梁,在高校学术氛围构建、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教育工作开展等方面的优势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实践调研应用分析阐述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科技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又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科技组织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对高校的学生科技组织建设有一定的促进改善作用,同时为创新教育工作开展搭建了更大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使命。在对影响江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分析的基础上,从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等方面着手,建立江西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将有利于推进江西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一边是企业面对技术难题抓耳挠腮,一边是高校院所创新成果束之高阁;一边是企业买不起昂贵仪器设备做检测,一边是高校院所科学仪器利用率极低……如何挖掘"沉睡"的科技创新潜力,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工作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地方高校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人才队伍不稳定、科技经费投入偏低、学科建设薄弱等。为了解决问题,更好地推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地方高校应该立足地方,积极融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去,同时要加强学科建设,培养特色学科,加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兴旺的源泉,高校作为国家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必须加大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科学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至关重要。本文从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工作平台、规范运行方式三方面论述了新时期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6.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锦敏 《文教资料》2012,(13):135-137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等教育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之一。多年来,各高校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制度建设、充足的科技经费和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等,从而导致目前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现状分析,探索了开展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以推进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在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潜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以及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方面展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有利于高校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探索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途径,以期适应新的时代和要求,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推上新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8.
该文在用系统的观点深入地分析了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的系统组成、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及其发展需求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与国家科技计划、区域发展、行业和学科发展等几个方面的需求相结合,提出了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及建设与运行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已经在各高校开展起来,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通过分析创新创业工作的现状,发现诸多问题,通过琴出机械工程学院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建立详细内容,为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展开提供了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加强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永恒课题。近年来,各高校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载体,培养了一批创新型本科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全体师生的共识,高校通过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课程教育体系、夯实校院两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各层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工作,开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高校应立足优势学科,依托学科和专业建设,做好项层设计,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开展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产出的重要基地,其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6年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化规律,可以探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最大,主要得益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有所下降,逐渐趋于σ收敛;全国及其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现象。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建议从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缩小科技创新效率地域差异、提升科研项目质量、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2.
课外导师制在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中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课外导师制的形成过程,提出了关于课外导师制在培育学生科技创新运行中的具体做法。结合课外导师制的特点,在开展课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提出了"三结合"办法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对其他学校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本科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基于林业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阐述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价值,并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制度建设、氛围营造、平台打造等三方面,完善林业类高校本科生创新活动机制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悄然兴起的文化研究思潮,旨在实现新的文化觉醒,探索我国大学的创新之路。我国大学创新的文化视野,一是要从民族文化角度,重新认识大学的共同本质和我国大学的个性特征;二是从时代高度,认识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现时代中国要走科技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赋予的伟大使命和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分析和评价既有利于地方高校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改进高校科研工作管理,又可以为宏观决策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安徽省地方高校为样本。通过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10年地方高校四个维度的创新能力和总体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具有参考意义的结论,并建议安徽地方高校在注重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重点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提高产出效率和知识市场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本文借鉴各理工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尝试利用学校资源,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构建全程式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  相似文献   

17.
科学有效的科研管理工作对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阐述了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我国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实验室是高校科技创新和实践的重要基地,海洋类院校涉及化学、生物和海洋环境实验室.在开展相关教学与科学研究过程中接触和使用多种化学试剂、生物样品、环境样品及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安全隐患突出,因此开展实验室安全课程是必要的.针对课程思政理念下实验室安全教育的路径展开具体的分析,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中,以事故案例、实验...  相似文献   

19.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的新模式。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目的是整合科技资源,使科技成果能够进行有效地配置和融合,优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和调控科技活动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适应国际国内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实现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对接。通过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给出了完善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的建议,对高校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提升整体学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全面实现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对我国1997年到2010年各地区(除海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外)科技创新的效率变动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水平总体趋势是不断上升,但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水平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但也有稳中增长之趋势.如果将科技创新效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部分,那么,从分析结果来看,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技术进步.因此,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如提升人力素质和改进研发设备等途径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