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前 ,笔者学习了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的论文——《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全文详见《小学语文教学》2 0 0 2年第 5期 ) ,很受启发。文中指出 :“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 ,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汇称为积极语言。”而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的主要途径是尝试运用 ,这无疑遵循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 ,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认真研究。笔者在教学中一直重视让学生复述课文 ,我觉得学生复述课文实际上就是在尝试运用语言 ,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 ,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笔者以为复述主要有以下三点好处 :其一…  相似文献   

2.
角色表演,这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的好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语文课活起来。如何强化语文意识,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表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呢?观摩了我校特级教师周婷执教的《小露珠》,我  相似文献   

3.
《初冬》是一篇描写初冬时节田野雾景的散文,文章短小,语言简洁、朴实。意境清新、优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如何让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意境。感悟语言的内涵呢?在以往的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的教学环节中,我只是单凋地出示一个个生字词。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20):161-163
该文以"第三学段"为重点,简述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引发教师领悟《新课标》精神,按照《新课标》指明的方向,转变教学方式,聚焦"言语形式",破解语言表达的秘密,让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范例,促学生文章"妙笔生花"。  相似文献   

5.
骗来的5分钟     
课文《桂林山水》中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文章贯穿的是作者被壮丽河山激荡起来的更加美好的情感.教学本文,不仅要声情并茂地读,还要"熟读成诵".为了检查学生能否当场背诵,我让一名学生站起来背课文.  相似文献   

6.
《小池塘》是一篇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意境优美、想象丰富的散文,课文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美丽景象。课文运用拟人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愉悦。本课教学可运用简笔画和多媒体课件、表演等多种手段来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意境,积累语言。  相似文献   

7.
正语言习得是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本质,所以我认为略读课文不能因为教学要求的"略"而略去语言点学习。人教版教材的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一样,文质兼美,情趣洋溢。其中《刷子李》一文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全文叙事一波三折,语言生动传神。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抓住一些语言训练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高超技艺的,从而感受文章那独特的语言韵味。一、抓住语言点细品读  相似文献   

8.
正课堂随文练笔应该以课文为写作基点,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那么,我们该如何依托文本,找准切入点,广开"写"路,让学生巧练笔呢?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品味特色,仿一仿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课堂练笔,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取习作成功的体验。如第十一册教材中《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讲述了波兰  相似文献   

9.
【设计说明】《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内容浅显,但文本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有点长。为了摆脱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提高略读课文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略读能力,本课教学设计创设的情境,采用学生喜爱的"讲故事"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讲故事的主题活动中提高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综合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0.
《夕阳真美》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写景小文,这篇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空、西山、云彩等富有变化的美丽景色。在教学中,适当的点拨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收获了新的表达方式,这绝对是语文课不能不说的秘密。  相似文献   

11.
石伟红 《辅导员》2013,(4):53-53
<正>作文时,写人总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景状物总要"历历在目":写事总要有"身临其境"之感。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是必要的.语言描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为此.我设计了一个两"体"一"练"的作文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一"体":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结合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写人物时.要描写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使文章里的人物跃然纸上.会说会动.有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比如,《草地夜行》一课,写老红军战士为了救小战士们表现的舍己救人精神时,是这样描写的:  相似文献   

12.
作文时,写人总要"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景状物总要"历历在目":写事总要有"身临其境"之感。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表达方法是必要的.语言描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为此.我设计了一个两"体"一"练"的作文教学方案.并付诸实施。一"体":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结合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写人物时.要描写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使文章里的人物跃然纸上.会说会动.有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比如,《草地夜行》一课,写老红军战士为了救小战士们表现的舍己救人精神时,是这样描写的:  相似文献   

13.
就文取材进行小练笔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它可以把学生的思想真实地展现在老师面前,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大大提高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一、仿精彩段落,让妙笔生花儿童都有天然的模仿才能,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教学的范本,值得慢慢咀嚼。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自由发现,自主选择,看看课文中什么最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语文素养,弘扬文化传统,形成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有一组教材的思想主题是“感悟人生”,选编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这三篇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课文,其实书中还有不少课文也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如《螳螂捕蝉》等.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张志公先生都曾呼吁:要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陈金才所言:中国语文教学应酝酿着一次重大的"转身":从重"语言理解"转向重"言语运用"。这一转变,是重大的,亦将是革命性的。一、"读写结合"中的模仿写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教师们往往会更多地关注词汇和语言点的教学。但是这种模式往往脱离了语境,不利于学生对于整个语篇的把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通过对《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的课文"Fresh Start"的功能文体分析指出,功能文体分析可以更好地解释和解读课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
《秋游》这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秋游的情景:天空一望无边,白云变幻无穷,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红红的高粱,丰富直观的形象使课文情景交融,充分展现了学生们面对秋天美丽变幻的天空和色彩斑斓的田野尽情享受的愉快心情。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意境优美,情景兼备,突出表现了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读一读“”赏一赏“”写一写”,在语言实践中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一、唤醒体验,感知秋景——说一说“我眼中的秋天”秋天…  相似文献   

18.
魏小娜 《师道》2011,(9):25-25
教学案例《把白话文翻译为文言文——我在澳门教(两小儿辩日)》,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其教学的触角探向了“语言教学”这一崭新的文言文课程内容。执教者紧扣“古代汉语多单音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词”的汉语言特点,从语言现象、语言运用实际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在母语中走了一趟,真真切切地了解了汉语言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杨如海 《成才之路》2012,(17):29-29
正趣味教学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有趣的材料,通过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科学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本身对语文感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高效地学习语文。它符合小学生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规律,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下面我将探讨趣味教学的几种方法。一、运用诗化的语言解读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让学生自己用诗化的语言来解读全文,比死记硬背课文的中心思想要牢固许多,同时还  相似文献   

20.
《爬山虎的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入选了诸多版本的教材。之所以编者们都对它青睐有加,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文章本身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恰如其分的描写,足以成为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典范。尤其是其中闪现着的对事物细致观察的习惯,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文章作者叶圣陶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