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海音(1918——)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六○年出版了她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作品《城南旧事》。但她为大陆读者所熟知则要晚得多,大约是《城南旧事》在大陆搬上银幕,并荣获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奖之后。大陆读者对林海音表现出的特别的热心,不能不说跟一种“反差”效果有关:她作为一位台湾作家,最优秀的作品却是写旧北平的生活。而且和一般写北京生活的作品相比别具特色,这其中的原委是怎样的呢? 林海音是台湾苗栗人,出生于日本大阪,幼年随父母从台湾迁北平,一住就是二十五年,直到一九四八年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台湾。林海音自己说:“北平是我住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地方。读书、做事、结婚都在那儿。度过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玻璃瓦相媲,因此我的文章自然离不开北平。有人说我比北平还北平,我觉得颂扬得体,听了十分舒服。”①这样一种对于往日居住地的感情是很容易理解的,特别是怀着此种感情的人是在那里经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完成了人生中的几件“大事”。  相似文献   

2.
【"悦"读书目】《城南旧事》【作者简介】林海音,当代著名华文作家。她原籍台湾苗栗,生于日本,长于北京,成就于台湾。林海音始终深切地眷恋着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她的小说有很多都是以北京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城南旧事》正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紫音插话】本期我们将认识三位知名文学女性:旅美华裔著名作家聂华苓,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杏林子. 不知道看过《城南旧事》电影的同学对里面那个叫英子的小女孩有没有印象.林海音就是小英子的原型,她的《北平漫笔》充满了对儿时往事的回忆,再平常的事在她的  相似文献   

4.
仗义的玫瑰     
已故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在创作上非常有成就,大陆一部很经典的电影《城南旧事》就是根据她的同名小说集改编的,同时她还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和出版人。她早年在北平编过《世界日报》,后来到台湾编《国语日报》、《联合日报·副刊》,再后来又编《文星》、《纯文学月刊》,主持纯文学出版社。作为编辑和出版人的林海音口碑极好,她最引人注目的性格就是仗义。  相似文献   

5.
在台湾女作家中 ,林海音最受人们尊敬。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 ,铸就了她的超越地域的思想情怀 ,表现为始终不渝的海峡两岸情结。在她的全部文学创作中 ,以一种中国大文化的理念选择题材 ,确定作品的主题和结构支架 ,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描写等方面真实地显现我国社会的时代变迁。林海音是一位继承和发扬我国五四新文学优秀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研究林海音 ,要深入发现和拓展她的深厚的爱国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6.
关园园 《现代语文》2006,(10):43-45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是台湾第一位女作家,也是台湾学中女性意识最早的呼唤和奠基。”(《台湾地区学透视》,古继堂,黎湘萍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3页)林海音的小说,不管是以北京为背景还是以台湾为背景,几乎全都是以女人、婚姻、家庭为中心,叙写了女性的种种不幸和悲哀、忧愁和痛苦、忍受和反抗。  相似文献   

7.
作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人,林海音拥有北平和台北双重故乡,她集闽、客和北京生活经验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背景和现代女性意识。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女性身份使她将写作的目光投向了时代变迁下的女性命运,婚恋小说创作成为她解读女性命运的一种途径。透过不同时代下的女性命运悲歌的书写,林海音对于女性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与思索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8.
林海音是台湾最具实力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大都关注中国女性的命运。旧时代女性和台湾五六十年代新女性是林海音作品重点塑造的两大女性群体,然而作者对这两类女性的塑造却表现出"反抗男权社会"和"向男权规则回归"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意识,这种女儿情结的形成与作家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丁剑书 《新读写》2010,(10):60-60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她七岁到十三岁在北京城南居住时的岁月写下的回忆录,文风质朴无华。林海音以她饶具魔力的文笔,通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成人世界的喜怒哀乐,那一清如水的文字,像柔软的手指扣动我的,心弦,泠冷的琴声将我带回那个充满沧桑古朴气息的北京城……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林海音女士已辛勤耕耘了三十多个春秋。在大陆边沿的作家群落中,她德高望重,处于九鼎大吕之位,这是因为她无私无畏,勇于为世界不幸的妇女儿童献身,为台湾命运乖蹇的乡土作家献身,为提携文学的新生代献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同赖和先生一样,堪称为台湾现代文学的“奶母”。  相似文献   

11.
林海音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大都以自己的人生阅历为素材,书写北平和台湾的人与事,特别是她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女性身上,以女性的爱情、家庭、婚姻等生活为内容,讲述了女性命运的困苦与不幸,揭示封建伦理对她们鲜活生命的桎梏与戕害,行文中漫溢着女性的悲剧意识,表达她们要做“人”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教子无方     
林海音是许多读者朋友熟悉和喜爱的台湾作家之一。她的《城南旧事》以儿童的口吻,透过活泼可爱的小英子的眼睛,展现了二十世纪20年代北京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真态。 林海音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和对家庭的热爱,作母亲的喜悦与骄傲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本期选摘的《教子无方》写于1951年。读者朋友可以从中体会出一位母亲对儿女的宽容和慈爱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集中地分析了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小说的各种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台湾乡土文学发展史上,从大陆赴台的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城南旧事》中,林海音选取儿童视角,通过主人公英子的眼光和口吻对她所体验的世界和情感进行描绘,其中融入了作家对于过往人生的诗性反顾和思考。小说表层的成长叙事承载的是一个历经沧桑的成年人的恋旧情感,作者试图通过对童年故土的回忆来弥补现实的缺失,寻求心灵的安稳。缠绕于作家的主体世界中的是挥之不去的童心崇拜和家园情结,其创作目的在于寻找和重建精神家园,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怀乡文学(亦称回忆文学)盛行于台湾全省,表达了人们对故国家园深切的怀恋情怀。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一书通过对那个年代动荡不安的北平古城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儿时旧居生活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对于北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淡淡的乡愁”,有着深刻  相似文献   

16.
林海音是台湾战后初期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她在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方面都有丰硕的成果。在艺术创作上,她始终以“宽大的胸怀、平静的心情”随兴之所在“说自己的话”,并逐渐形成温暖而犀利、慈爱而清逸、柔美而遒劲的“林海音风格”。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作便是被吴贻弓导演拍成电影的《城南旧事》。  相似文献   

17.
林海音的小说大都以自己的人生阅历为素材,书写北平和台湾的人与事,表现台陆小人物身上的爱与美,尤其是女性命运的困苦与不幸,揭示封建伦理对她们鲜活生命的桎梏与戕害,行文中漫溢着浓浓的乡思乡愁.  相似文献   

18.
《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记述作者童年因贫困买不起书而只能在书店"窃读"的经历。本文谈了教读《窃读记》的三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我是一棵树,根在中国 半个世纪之后,重读聂华苓的作品,是希望在学史的洪流底下,倾听那些被淹没的声音。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学,在两岸的学史论述中,对女性作家书写的表述几乎在反共及怀乡学之外,乏善可陈。其实,恰是聂华苓、孟瑶、林海音等常在副刊发表作品的女性作家构成了本时期学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中尤为突出,一大批大陆赴台作家诸如梁实秋、谢冰莹、张秀亚、林海音、琦君、余光中、洛夫等,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文学传统的遗风余韵,将在大陆因政治原因断裂的现代文学传统成功续接到台湾文坛上。琦君是台湾女性散文的集大成者,她在散文创作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五四作家冰心的影响。在创作主题上,她继承了冰心爱的哲学,尽情歌颂母爱、童真、自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将爱的书写上升到人性的高度,以此展开对人生、人性的探索;在创作风格方面,她承袭冰心温柔敦厚、典雅清丽的风格,同时又不断探索,开创了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疏淡厚重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