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比原来人教版教材多出了10篇文言文,重在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此,教学实践中老师要重视诵读,通过读通、读顺、读得字正腔圆,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通过读出节奏,抑扬顿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读出美感,读出味道,让学生在读中提升。通过借注释解文言,借扩词解文言,借图示解文言,借关键字解文言来挖掘文化,还要涵泳文言,培养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中国情怀、中国美感、中国气派、中国意识,塑造中国灵魂。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走进了统编版小学教材,那么如何整体建构小学文言文教学?我们可以基于学生视角,认准教学目标;可以链接学生经验,选择适切策略;可以留足诵读空间,促进语感形成;可以拓展阅读视野,打开文言之窗。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承担着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双减”背景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文言知识,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趣味化、减负化的文言文学习环境。基于此背景,文章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章为例,以教材为本、以读书为基、以文意为要、以活动为径,于设定目标、引领诵读、解析字词过程中,将“双减”融于文言文教学之中,为学生创建趣味化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让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4.
小学高年级,按照相同或类似主题来进行小古文补学,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的好方法。补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和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这两篇文言文,教师可以提炼出"神话寓言"的主题,同时拓展主题相同的文言文《揠苗助长》,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这样把文言文进行有机整合、有效拓展,能够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文言文体形成全面的认识并打下扎实的文言文学习基础。  相似文献   

5.
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出现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文言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策略,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开展教学:一是故事激趣,感知文言,让学生爱学文言文;二是依照“音同本字,音循字义”的原则,循义辨音,读准文言;三是读好停顿,读顺文言,做到“声断气连”;四是疏通文义,体悟文言,借助注释,运用“增删调换”等方法理解文意,体悟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从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6.
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方面,语文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相较于以前各教材,统编版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增添了文言文教学内容.小学阶段十四篇文言文的学习,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用什么方法学习、学到什么程度最为适宜是值得关...  相似文献   

7.
王晨星 《教育》2022,(12):8-10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文言文的学习.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从学生熟知的、短小有趣的故事开始,逐步到寓言、神话、散文,再到带有思辨性的文本,由易到难,体裁多样,逐渐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语感.怎样在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中,引领学生触碰和感受文言作品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思辨之美,沐浴先贤的...  相似文献   

8.
林丽 《新教师》2022,(3):82-83
在建党95 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教科书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其一,大量增加古诗文篇目.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共编排了129 篇古诗文.其二,在文言文的学习时间安排上也有所调整,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从以往的五年级下册提前到了三年级...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文言文,语言凝炼,论述精辟,承载着中华民族相对稳定而持久的记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主题,选编了15篇文言文,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感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塑造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0.
学生学习母语最重要的能力是母语的语言感知能力、思维能力,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感知能力60%—70%存在于古汉语中.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加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量,所选古诗文数量明显增加.三年级上学期编选了文言文《司马光》,这是小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内传统文化热潮不断袭来,文言文在统编教材中不仅比重加大了,设置的年级也从原本的五年级提前到了三年级。文言文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同样也需要考量文言形式的学习规律。教师应以朗读为桥梁,让学生逼近文言文;以理解为手段,让学生感知文言文;以趣味为核心,促发学生亲近文言文。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教学,在理念上虽已达成“言文合一”“四文合一”的基本共识,但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者是什么关系,孰轻孰重,却因教师对其内涵理解不同,而在教学中呈现出不同样态。本文基于四点理由,提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文学欣赏”的观点:一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学作品;二是前辈语文大家和当代优秀教师都自觉将“文学欣赏”作为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三是新课标及统编教材对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文学欣赏”要求;四是素养立意的文言文阅读测评需要教学与之同步。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统编教材选编了不少的文言文。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趣味写作,是一种文字游戏,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自然内化、对文言文表达形式产生一种感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学习、积累、运用文言词句。趣味写作不以提高表达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言语、观察、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对汉语产生学习和运用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正统编教材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增加了文言文教学内容。小学阶段,三年级到六年级共编排了14篇文言文,形成一定的文言文阅读体系。如何用好统编教材,上好文言文阅读课?笔者认为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发现文言文中的审美因素,设计审美实践,引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陋室铭》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教授《陋室铭》,不少教师会围绕字、词、句,着眼于文意疏通展开教学,较少着力于此文的文体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教授此文应抓住铭文特点,注重文言积累,聚焦文人情怀。本设计活动过程注重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提供合宜有效的鉴赏支架,以此帮助学生深入文言意境,体悟作者情志,感受深厚文化,从而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单调浅显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高品质的文言文教学要实现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高度融合,从工具理性上升到价值理性.当下的文言文教学需要贴合课标精神,根据文言"语篇"的特征,充分彰显文言文的价值理性,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与理解中的独特优势.语篇分析可以从品析"语"、把握"篇"、观照"语篇"等方面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研读,体味理解文言语篇的独特的言语智慧、深刻...  相似文献   

17.
<正>自2018年秋季学期起,西藏初中学校统一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全国推行的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传统文化内容的文章篇目增加了,初中教材古诗文选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1]西藏初中学生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言文,加之汉语接触面不够广,语文阅读面较窄,文言文中陌生的文字、陌生的句式、陌生的表达方式无疑增加了学生文言阅读的难度,形成阅读障碍。因此,面向西藏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教学必须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化解学习的困难,带领学生从容走进文言文。  相似文献   

18.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文言作品,学习文言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就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提出四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改变文言文课堂中的浅层教学现象,使文言文走向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文言文比重,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关注还不够。基于此,本文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为例探讨小学语文文言文课前精准化学情分析,教师通过设计并推送课前学习任务、根据课前诊断性检测结果进行课前精准化学情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体会文言文的情感以及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教学历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兼具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多重教学功能,显然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最佳载体.同时,统编版教材在文言文的教学篇目与组元形式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提示我们,必须优化文言文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实其教学点,发挥其最大的教学价值.在文言文教学的基础点、落脚点以及教学模式的探究中,应秉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提高文言文的教学实效,从而实现优质化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