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日常生活中,一些疑惑、不经意的提问,会促使我们求助于历史。有学生问,为什么电视剧中有汉武大帝、康熙大帝这些称呼?这些称呼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这些约定俗成的称呼?一、以谥号、庙号、年号指代皇帝的历史分期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见《现代汉语词典》)《史记》中有:“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谥号起始于周,谥号的范围不限于帝王。谥号含有褒贬之意,不同的谥号代表不同的行迹。《…  相似文献   

2.
唐挽歌以献赠的实用性挽歌为主,歌主多为皇室宗亲、达官显宦。皇室的挽歌歌题比较明晰可辨,即皇帝题以庙号、谥号或陵名,其他宗室贵族则多用谥号或封号,然官员却不然。唐朝官制复杂,职事官有正员官、检校官、试官、员外等之分。除了职事官外,另有散官、勋官、爵号。此外,还有大量无品秩的使职存在。若亡者德名著世,死后或有赠官、谥号。在挽歌歌题的书写中,一般取职事官,而辅以其他官谥称号,这和唐代官制中以职事官为重相统一。至若歌主一生宦海浮沉,歌题一般取歌主最终官职,而非最尊官职,和唐代墓碑书写义例相类。  相似文献   

3.
董常保 《天中学刊》2012,27(4):113-116
《春秋》所载周天子谥号与葬紧密结合,不书周天子谥号是《春秋》体例,书谥号者或违背七月而葬之礼,或违背诸侯亲自奔丧会葬的礼制,若周王室失赴告礼,则崩葬全不载。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给人物作传时 ,常以“谥”或“谥号”称代 ,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其中“忠毅”是明代左光斗的谥号。崔铣的《记王忠肃公事》一文中 ,“忠肃”则是明臣王翱的谥号。为作品命名时 ,也常用“谥号”。如王安石 ,谥号“文” ,作品集为《王文公文集》 ;范仲淹 ,谥号“文正” ,其作品集名为《范文正公文集》。了解“谥号”的相关知识 ,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何谓“谥号”呢 ?关于谥号有哪些规定呢 ?谥号 ,是古代的一种特殊称号。在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 ,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 ,为避…  相似文献   

5.
谥号与徽号     
古代帝王、后妃以及有功德的大臣、士大夫死后,为了表彰其生前的功德,给一个美誉的称号,叫做谥号。谥号是周朝始创的。如周朝的天子姬发死后谥号“武王”。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笃信仙巫道术,梦想长生不老,故废弃谥号。刘邦建立西汉后,汉朝的诸多习规是“汉沿秦制”,但谥号是“以周为模”。汉代恢复谥号后,历代封建王朝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清末,封建社会解体。  相似文献   

6.
谥号面面观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关于谥号,教师必须讲解、学生必须了解的有六处七人次:(一)最初接触到谥号是在《记忠肃公翱事》一文中,“忠肃”,王翱的谥号。王翱为人“刚正廉直、忧国奉公,忘情恩怨”,这样的谥号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语文课本和一些课外读物中常见有“谥号”一词。如,现行江苏教育出版社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岳阳楼记》一文的注释①:“‘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多数初中生对“谥号”并不了解,本文就此作点小释。在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功德、品行、事迹,给予追加的称号,叫做谥号。谥号用字大多由一个或两个字组成。如范文正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碑刻真实地保存了大量该时期的谥号用例,通过对谥号用字情况和谥法特点两个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南北朝谥号以复谥和褒谥为主,与爵位有一定联系,谥号多由太常评定。  相似文献   

9.
正据《宋史》记载,蔡卞其实并无大奸大恶之举。卞死后的谥号,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的"文正"。宋朝谥号"文正"的仅有八人而已,卞竟能够以奸恶之臣入列。身为王安石女婿并支持其变法的蔡卞在王去世后,根据《王安石日录》恢复了王安石变法的本来面目,重修了《神宗实录》。难道因为他"尊私史而厌宗庙",就被与其胞兄蔡京同列奸臣  相似文献   

10.
《春秋》栽有十一位女性的谥号,均为葬后举谥。文章先对经传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出十位鲁国得谥女性的书谥体例;然后从当时的贞节观着手,考察为何仪书一位诸侯夫人之因;最后比照独立谥女性一生所行之事,探究其与谥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碑刻真实地保存了大量该时期的谥号用例,通过对谥号用字情况和谥法特点两个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南北朝谥号以复谥和褒谥为主,与爵位有一定联系,谥号多由太常评定.  相似文献   

12.
谥号加孝,是对皇帝孝行统治的一种评价。唐前期皇帝在继承汉朝孝治天下的基础上,把皇帝孝行和孝行统治这种意识自觉发展到孝行观,通过对唐前期皇帝谥号的变化分析可知,谥号加孝、躬行孝道和孝治天下,是从名位制度到实践层面对皇帝孝行观进行阐释,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皇帝实行孝行统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薛文秀 《文教资料》2009,(22):92-95
谥号、庙号、年号是君主们的"御用文化"现象.古代典籍中称说这些君主,或以庙号,或以谥号,或用妹年号,个别时候也有特例,看似杂乱,然若将其整理排序,再将文史典籍对他们的习惯称指对应上去,则会发现对其称说还呈一定阶段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出现这种称说帝王阶段性的原因,并运一分析了谥号、庙号、年号的含义、成因、缘起,以及称呼变化的原因,最后综述了用"三号"对帝王称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忠肃·忠毅·忠烈──从谥号谈明代的三个名臣山西李志清,苏宝银忠肃、忠毅、忠烈分别是明代名臣王翱、左光斗、史可法的谥号。所谓谥号,就是古代帝王、大臣或其他有名望的人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被加封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从谥号这个终结性的评语上,我们可以了解一...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虽以复谥为美,但在实际评谥过程中,官员谥号以单谥为主。谥号用字绝大多数为美谥或平谥,恶谥极少。由于现实评议的需要,当时还采用了一些《周书·谥法》篇中没有的谥号用字,不过这些谥号用字仍可能有本可依。  相似文献   

16.
周朝有文王、武王,汉朝有文帝、武帝,三国时有魏武帝、魏文帝。历代为什么都有“文帝”“武帝”呢? 这“文”和“武”都是帝王的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新继位的皇帝请大臣们根据死者生前的品德和行为,根据谥法规定给予的一种称号。按照谥法规定,谥号可分为表扬、批评和同情三大类。  相似文献   

17.
《(春秋)(左传)谥号研究》是研究《春秋》、《左传》谥号的一部力作。论著显著特色是遵循“尊尊”原则,以“礼”统领全书;详细统计并细致分析了《春秋》、《左传》的谥号情况,体现了严谨的治学精神;论著对学术界关于春秋赐谥礼制中的多有分歧的相关问题也做了深入的探析,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春秋》《左传》谥号的原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对帝王的称呼中,既有庙号,也有谥号,还有年号,例:周文王、隋炀帝、唐太宗、宋太祖、崇祯、康熙、道光等。那么,庙号、谥号、年号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9.
谥号、庙号、年号、尊号是学生比较模糊的知识点.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介绍如下: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继位新君认可: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评定,然后赐予。谥号按性质分三类:  相似文献   

20.
谥号,开始于西周。“谥者,列平生德行而为作美号”。就是说统治者死后,由继承者按其生前的行为给予总结性的评价就是谥号,谥号一般由礼官拟定。谥号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颂扬、批评、同情三类。颂扬的如:文、武、明、成、昭、景、桓、宣等。如周文王、周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