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务驱动”是在本世纪初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中逐步形成并迅速风靡的一种教学模式,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师教学设计文本或赛课稿中,一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贴上“任务驱动”的标签。这种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贴牌风潮”在2005年前后引发了课程专家和教师的大面积声讨,甚至导致对“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本身的根本质疑。  相似文献   

2.
“老师,您说得不对!”“老师,课文里有个问题!”课堂上,传来了学生们如此“大胆”的声音。面对这样的情形,在一些学校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会面带愠色地用“爱插嘴”、“调皮捣乱”、“不听话”等言辞来斥责这些“出格”的孩子。然而,在湖北省武昌市实验小学,这种敢于质疑书本、挑战权威的孩子,却常常成为教师们喝彩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群体审议——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决策的一个参考框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国中小学校的课程一直是由专家统一编制,政府统一决策并颁布,中小学校统一执行。在这样的“一纲一本”课程体制下,教师是政策的执行者,而非决策者;教师关注的是“怎么教必须教的”,而非“怎么教应当教的”。课程问题被认为是专家们考虑的问题(理论的问题),政府作决定的问题(官方的问题),与教师无关。诚然,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已开始逐渐打破这种过  相似文献   

4.
一、造成复杂语文的原因 1.对新课程的片面理解。新课程改革后,“三维目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收集信息的能力”、“感悟、体验”成了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但老师们渐渐地迷惑:“这样的语文课还像语文课吗?语文课好像少了点语文味。”专家们也质疑: “语文课乱花渐欲迷人眼,搞得太复杂了!”  相似文献   

5.
过去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往往要遵循固定的模式,严格按照所谓科学的步骤进行,最常见的是教师的教育研究要“像专业理论工作者那样,根据科研管理部门、专家编制的‘课题指南’,申报自己的研究课题,再接受专家的论证、审查与评价”。这种研究模式被有的学者概括为“学科规训”。在此情形下,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比如,教师们总是面对学校情境中特定的学生,不能设立一  相似文献   

6.
困惑一:学生的质疑成了“作秀”《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乎,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们大兴质疑之风,审题、初读、精读、总结各个教学环节,几乎都能看到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每到这一时刻,学生们兴致都很高,思维活跃,大大小小的问题提了不少。教师频频点头,末了,则将学生所提问题弃之一边,“抛”出了自己备课时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大约也猜出了老师的用意,再到质疑环节,便开始迎合老师的用意,质疑渐渐变成了一种“为什么”、“怎么样、“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看过这么一则新闻:“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人们一说到教师这种职业,常常用李商隐的两句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然而,教师们自己却说:我们不愿意被当作“蜡烛”!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峰就认为,与其让教师当“蜡烛”,还不如让教师当“电灯”。蜡烛的光是微弱的,电灯的光则更加亮  相似文献   

9.
为激发教师热爱幼教事业的内部动机,并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北京市西城区骨干教师专题教研组开展了“像幼教专家那样去思想,去生活”的活动。带着这种信念,教师们在生活、工作中确实有了全新的感受。“专家”的身份给了教师积极的暗示,有利于他们从独特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行为,发现问题,正确对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教师的触动要比外部奖惩更为强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这里刊登的是这些“幼教专家”的体验文章。  相似文献   

10.
据去年教师节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100%的高中教师都感觉非常累。其中,50%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陪伴家人”;20%的教师认为“做老师越来越没有荣誉感”;另有20%的教师质疑“为什么越提倡素质教育,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却越下降”;10%的教师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1.
“提出质疑”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让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①专家对公务员录用标准提出质疑。(中国法院网) ②一些专家学者对“依法治党”提出质疑。(《每日文萃》)  相似文献   

12.
家长和教师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孩子在学习上有时努力,有时松散;有时工工整整完成家庭作业,有时信手涂鸦字迹潦草。诸如此类“冷热病”使家长们不知如何是好。在心理学上,这种“冷热病”被  相似文献   

13.
听说,几位大学教授点评一位小学名师的示范课,说这节课“惊人的完美”,“完美到不可思议”。我不明白,这究竟是表扬还是质疑?听在现场的教师说,教授们的赞扬确乎发自肺腑,他们感叹不已,认为是“有史以来听到的最好的课”。然而,现场的一些小学同行却完全没有教授们那样激动,这就有趣了。据说,有教师笑言“这有什么难的,见多了”;也有教师干脆说“她放得开,不怕难为情”;还有教师听到教授们的赞誉,开始质疑教授们的专业修养或思维品格。  相似文献   

14.
科学事件     
机器人上演“为人师表”教师这一职业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往往是由知识渊博的学者担任。然而近日,韩国专家们却在世界上率先制造出了能授课的机器人教师。这些机器人教师将在今年年底前走进学校的课堂,向学生授课。这种机器人教师是由韩国智能机器人产业协会与韩国信息通讯部联合研发制造的。按照有关专家的计划,首批64台机器人教师将在今年年底前被派遣到包括首都汉城在内的3座城市的学校进行试验性教学,它们将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英文。参与机器人教师研发工作的专家指出,机器人教师可以完成英文教学大纲里规定的所有教学任务。例如,它们能…  相似文献   

15.
陈敏聪 《山东教育》2005,(21):125-125
曾几何时,教师们在谈到“个性”时,总以“冰融化了变成什么?”为例,说是回答变成水或变成小河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而回答变成春天的学生,则被斥之为“胡说八道”。听者无不为之摇头叹息,俨然一副“专家”模样——唯一有灵性的孩子受到了教师的“致命一击”,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呜呼!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研究》2009,(12):52-52
上海市串小学推行教师绩效工资,师德将被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并实行一票否决。这是从近日举行的上海师德师风建设专题论坛上传出的消息。专家们还建议,应转变观念,别把师德当成一种标签和口号,而要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着手.将师德做“实”。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贵有疑。”“疑”之所以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疑”就是问题,“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使学生由学“记”向学“问”转化,最根本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但实际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传统教学思想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都是事先由教者拟定和计划好的,上课时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问题走,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种教学的特殊性使得学生不会主动质疑。改革教学方法,要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质疑动机。爱因斯坦曾经说  相似文献   

18.
上学期,我被推荐参加四川省小学语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接受任务后,市教科所和学校领导都高度重视。组织了一大批名师和语教学专家帮助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然后又是一次次的试讲。每一次试讲后,各位专家和名师们都会对课堂进行“会诊”,大到每个教学环节,小到我的每个眼神、动作。开始,我还能找到感觉,后来试讲的次数多了,听的意见多了,一到讲台上。专家和名师们的提醒就会条件反射到大脑中:“某老师说这里要注意……”;“某专家让在那儿要……”。结果越注意就越找不到感觉。最后对自己都产生怀疑了:“我怎么不会上课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过去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往往要遵循固定的模式,严格按照所谓科学的步骤进行,最常见的是教师的教育研究要“像专业理论工作者那样,根据科研管理部门、专家编制的‘课题指南’。申报自己的研究课题,再接受专家的论证、审查与评价”。这种研究模式被有的学者概括为“学科规训”。在此情形下,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比如,教师们总是面对学校情境中特定的学生,不能设立一定的对照班、控制组为归因分析提供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日前成立。在委员会的筹建阶段,部分从事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的同志们说,反映当前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有诸多困难,缺教师、缺教材等等,家长们被媒体、各种图书上的诱人家教口号搞得无所适从。请专家讲学,又无从请起;请得来,花费又很高。编一套挂图,再配上一盒讲座录音带,相当于把一位“家教专家”请到家长面前,而且有时效长、使用灵活方便、价廉物美的优点。很快,“点子”变成了“产品”,《家庭教育知识挂图》经组织专家、教师、家长评点,一致认为“太好了”。《家教指南》杂志是该专业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