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了“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精髓,他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象征、重复、明喻、暗喻、“三段式”叙事手段等艺术技巧在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中的运用,赋予了作品形象美、音乐美、色彩美等美,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义勇军进行曲》的作品详情、创作背景、音乐特色、艺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叙述。  相似文献   

3.
张洁是一位中年女作家。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和《方舟》等作品赢得的读者众多,在文艺界有较大的影响。人们对它们的评价虽然高低不一,有褒有贬,但都不能不承认它们的主题开掘之深,描写笔触之细,具有思想的敏锐性和艺术的独创性。张洁创作上的这种特色,不仅表现在她的小说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她的散文方面。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中的深层语义句,往往是指一些表达深刻复杂、曲折微妙的思想感情的语句。它们或含而不露,或含苞待放,或柳暗花明,或曲径通幽,以多彩多姿的样式见诸文学画廊中。它们意蕴丰富,文辞婉约,大多是传神妙笔。如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挖荠菜》一文,就是一篇“具有近似于音乐和抒情诗那样的艺术魅力”的散文佳作(黄秋云《关于张洁作品断想》,见《文艺报》1980年1期)。这除了作者张洁运用了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对比、动情的记叙外,更重要的是她在文中巧妙地揉进了不少具有深层含义的议论句、抒情语。这些议论句、抒情语往往是揭示作品主旨的点睛之笔,是窥探作品意蕴的窗口。因此,准确揣摩这些深层语义句,对把握作品的思想脉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作品艺术鉴赏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叙述学的分析框架,从叙述视点、叙述声音、叙述结构三个方面剖析了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本文认为白先勇通过对叙述视点的选择和自由变换,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弹性空间,成功地在短篇小说中容纳了接近中、长篇小说的内涵;通过对叙述声音的控制,离间了隐含作者、叙述者、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够积极地参与作品的解释和创造;而叙述结构的转变则赋予他的短篇小说以新的生命形式,并把艺术审视的目光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霍思曼作品中的音乐旋律、诗歌格律与情感抒发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其作品所以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重复是作家生命情结的体现,张洁的新作《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是一篇具有重复意味的作品,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洁以往小说的种种影子。张洁晚年的小说已经不再以激烈和对抗打动读者,表现的是一种长者式的宁静智慧,《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正呈现了这一写作意义。  相似文献   

8.
《呼啸山庄》在叙事上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采用了叙事跳跃,多层转述等叙事手段。叙事跳跃的运用使作品在叙述上刻意留下了时空空白;多层次的转述使作品的整个叙述成为一种较为开放的系统,它抹去了叙述者的绝对权威,容纳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比与联系。这些叙事手段的运用都有意给读者留下一种空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从而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产生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一种语言现象,语言是文学的主体形式.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依赖语言和叙述将自己的审美感受、心理活动以及作品人物的喜怒哀乐等直接传递给读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没有语言的叙述,就不可能存在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所以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作为文学大家族中最主要成员之一的小说,就是语言加叙述的艺术.当我们在谈论一部小  相似文献   

10.
废名小说《桃园》,运用了多种叙述手法,其中通过抒情、描写、议论等方式而凸显的叙述者声音,一方面无意地透露着作家自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设计,一方面又显露出作家站在作品之前对读者的阅读进行方向导引的有意策划,叙述声音的凸显很好地实现了作家对作品内蕴的传达,也正是由于叙述声音的传递,《桃园》至今依然留给读者太多咀嚼不尽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1.
巴金说1955年7月号《文艺月报》印数"二十多万份",这与实际十五万份的印数有出入,巴金对《文艺月报》印数"二十多万份"的说法从何说起,这说法是否有背景和来历,这是个待解之谜。事实表明,1955年7月号《文艺月报》的印数突变与张春桥有着极大关联。解释《文艺月报》1955年7月号印数之谜,及由此将相关事件一连串揭开,可助于对巴金结怨于张春桥的事实清楚地了解;而只有清楚了他们结怨的原因,对巴金向张春桥、姚文元"亮剑"的来龙去脉和他"文革"中的遭遇等问题,也就不会感到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2.
《京华烟云》译著主要误译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的长篇小说Momentin Peking有多个中文译本,其中最普及的当属台湾张振玉翻译的《京华烟云》。总体上来说,《京华烟云》是一个很好的译本,受到专家、学者、读者的追捧。但是通过对比阅读《京华烟云》原著及张振玉版译作,发现在张译本中存在不少误译。本文从粗心大意的误译,用词不准确,理解错误等方面来分析这些误译,并试着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夏宁 《教师》2011,(35):118-119
This paper provides reader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Zhang Guruo' s translated version of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aiming at enrich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Zhang Guruo' 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which may give some evid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under the context of culture.  相似文献   

14.
张谷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作品以其忠实原作、译语地道而广受赞誉。他在翻译《苔丝》等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的作品时采用了四字格、方言对译和直译加注释等策略,其译本受到读者的普遍喜爱和学者们的好评。本文拟以《苔丝》为例,从张谷若的翻译原则和策略等角度进行分析,来探究张谷若的翻译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章士钊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生参与或主办的报刊达30余种,其新闻实践和思想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该文总结了章氏的主要新闻思想,即反对制定报律,主张言论出版自由;坚持言论独立的办报思想;主张建立“新闻托拉斯”;阐述政党政治与新闻之间的关系;重视读者意见;反对报纸攻击个人隐私及重视培养新闻人才等。在此基础上,对章士钊新闻思想的来源、特色和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体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传奇》是张爱玲小说文体成熟的标志,其文体风格可以概括为:新奇华丽与苍凉素朴并行。讲述与呈现——作者对小说写实品质的追求(客观的作者);俯视与反讽——小说中作者对人物和读者的距离控制(主观的作者);“情绪”——作者内心的不自觉宣泄(主观中之自我)。张爱玲的小说文体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独特而迷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张翎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因不间断的创作给读者和评论家惊喜。纵向分析张翎成名以来的相关研究论文,从历时性的角度,以2009年为界,把它分成两个阶段,并对张翎小说研究在各阶段的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从共时性的角度对张翎小说研究的基本类型横向概括,指出研究的问题和发展空间,以期促进张翎小说研究的完善与成熟。  相似文献   

18.
张栻提出"学者之诗"的概念,并站在鉴赏的角度,描述了"学者之诗"的美学效果:"读着似质";"有无限滋味,涵泳愈久,愈觉深长"。通过探索这些提法潜藏的诗学观念,可以发现,"学者之诗"根源于理学家所标举"道",以将"道"传达给读者为旨归,极力淡化诗歌本身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9.
张恨水小说成功地实现了传播,其隐性原因在于准确定位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立足报纸副刊、引雅入俗,创作出雅俗共赏、富有文化内蕴的小说文本;其显性特征表现为通过现代传媒成功实施了小说的文本传播和影视剧传播。张恨水的经验为当代通俗文学创作及其传播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20.
刘伟 《培训与研究》2008,25(3):47-48
在20世纪的中西交流史上,张申府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张申府研究和引进罗素的哲学思想,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提出“辩证综合”论,并且主张马克思、罗素和孔子三者思想相结合。张申府对罗素数理逻辑的译述,曾经影响了一代学人。张申府的学术思想无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