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一《思想政治》(人教版 )教材在讲到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时说 :“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 ,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 ,也有价值。”对纸币有没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未有谈及 ,言下之意很清楚 ,由于纸币不是商品 ,没有价值 ,不能成为价值尺度。在谈到贮藏职能时说 :“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明确表示纸币没有贮藏手段的职能。在谈到世界货币的职能时 ,先说 :“只有黄金或白银才能作为世界货币 ,铸币和纸币都是不行的 ,因为 ,铸币有成色不同或不足值的问题 ,纸币只在本国范围内才具有法定意义。”后面却又说 :“随着货…  相似文献   

2.
舒华荣 《考试周刊》2014,(6):124-124
<正>一以下是高一经济生活教材第一节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主要理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一定是商品,而有价值的物品则一定是商品。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商品和货币总是同时出现,但从历史角度来说,先有商品后有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纸币只是  相似文献   

3.
高中政治新教材《经济生活》对纸币职能的阐述有待商榷。自从金银等代表的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后,金属货币所有的职能应该也随之转移到纸币身上。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教科书教参》第14页写道:"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职能。在现行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这些职能,是从它取代黄金的流通职能开始,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是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卷)的选择题中却出现了这一知识点。【原题再现】12.货币最早是以足值的金属货币形式出现的。随着商品  相似文献   

5.
刘子成 《中学文科》2007,(12):151-152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新旧教材中,在讲述纸币时,都没有专门提及纸币的职能。人教版经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第二版)第14页指出:在现行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下,纸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与世界货币的职能。并强调这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但在众多的教辅类资料及习题中对这一问题却是表述不一,互相矛盾,对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混乱。[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教材简析] 地位:《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政治(必修)第一册第一课,内容是“经济学”最基本的知识。学好本课知识,对于掌握经济学基本常识的基本内容非常关键。重点:1.货币的本质。2.货币的五个基本职能。3. 纸币的相关概念和知识。难点:使学生弄清楚纸币和货币两者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7.
如何划分中国古代货币发展阶段是一个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多元化的货币制度,某一时期既有作为主干的铜铸币,又有金银贵金属,还有实物货币或纸币、铁钱等等。但这并不是说无法划分阶段,如果从粗线条的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对这三个阶段略加论述。一、原始社会末到西周:实物货币为主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8.
<正>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流通数量,否则纸币就要贬值,就会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就不会如此,因为金银凝结着人类劳动,它本身具有价值,它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  相似文献   

9.
(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此外还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纸币指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相似文献   

10.
高星 《考试周刊》2012,(54):126-126
在过去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政治教师都认可在经济学理论部分,货币的五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中.纸币只可以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两项职能,某些国家的纸币具有某种世界货币的职能。在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试卷第12题的考查中,似乎颠覆了过去的一贯认识,孰对孰错,这里,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罗马帝国的货币制度和欧洲大陆货币流变的影响下,中世纪早期(5-8世纪)英国的货币经历了对罗马帝国铜币的仿造→金币特里姆萨→银锡特→银便士的流变过程,最终选择铸造银便士。中世纪早期英国货币的流变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变迁,而且也体现了货币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清王朝实行闭关政策时期,中外贸易仍有较高速发展,洋钱在中国日益广泛流通。由于鸦片走私泛滥,致使中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转,白银大量外流。鉴此,林则徐提出自铸银币以抑洋钱,严禁鸦片以根治“银荒”等顺应民情、有利于货币流通及商品经济发展的主张,为应对外来货币经济的挑战进行积极而可贵的探索,开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货币的内生性程度增强,从而使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效应趋于弱化,此外,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和制度弊端,金融市场不发达,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和我国居民的传统消费伦理观也是制约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货币政策效应的约束条件,不仅来源于货币领域,而且来源于实体经济的各相关环节,通货紧缩时期,不是资本不足,而且滞留在为生产过程和银行领域的资本数量太大,货币政策是为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条件下,直接有效的投资扩张只能来自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是解决经济运行所需要的流通手段。  相似文献   

14.
按照现行刑法规定,伪造货币罪和变造货币罪是两个不同的犯罪行为,构成要件也不同,通过对伪造货币罪和变造货币罪的比较和分析,为了便于司法实践中打击和惩治这类犯罪行为,伪造货币罪和变造货币罪宜规定为同类犯罪,适用相同的量刑幅度。  相似文献   

15.
货币错配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而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它可能会导致货币危机,提高化解金融危机的成本,会干扰汇率制度的正常运行,还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宏观经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是新兴市场国家,存在严重的债权型货币错配,并且越来越严重。文章基于我国1987-2006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货币错配减弱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据此提出了从减轻货币错配的角度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代的中国货币制度十分落后,还停留在原始的银本位制阶段上,银本位制还不完整。1935年法币改革前,我国一直无统一之货币,货币铸造权、发行权不集中于中央政府,货币流通具有地域性与排他性。而此时的西方各国早已进入金本位制,通过创立中央银行来垄断货币发行权,铸造权也归国家所有,其之间的货币可通过兑换自由流通。同时中西币制的差异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加大,中国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再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世界经济发展现状,本文从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渐进式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中国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8.
元代至明初,朝廷明令推行纸币,禁止白银作为货币流通.然而,在这一时期的小说戏曲中,白银在日常生活和交易中的使用却随处可见.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表明朝廷禁令对官民的实际约束力相当有限.由此可见,以小说情节中人们广泛使用白银来证明《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未必可靠.而注意朝廷律令与实际生活的差距,更值得研究者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19.
网络社会的崛起,虚拟货币蓬勃发展。长期以来虚拟货币与电子货币概念不分,造成法律规制困难。虚拟货币与电子货币都是一种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的电子支付工具,但是在发行主体、回赎性上存在着本质差别,也并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预付价值产品”,因此必须在电子货币概念之外独立构建一个虚拟货币概念。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国际货币一体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发展趋势,一为本币美元化,二为建立单一的货币区,这两种趋势出现的现实原因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许多小国弱国的货币无力与大国强国的货币抗衡;其理论原则在于,当面临“独立的货币政策、稳定的本币汇率和充分的资本自由流动”三难选择时,一国政府无法兼顾,但实行本币美元化是要以放弃本国货币主权为代价的,建立单一货币区也要以多方面的经济趋同为前提,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