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的时候,孔子说:“爱人”①,又说“泛爱众而亲仁”②。《十三经注疏〈论语·微子〉》讲:“仁者爱人,爱人谓之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讨“仁”的历史渊源,对研究孔子“仁”的思想的形成和以“仁”为  相似文献   

2.
一、儒家“人性”观1.孔子。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是孔子,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儒》)“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就是“爱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贯穿着爱人的思想,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孔子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这五者即是“:恭、宽、信、敏、惠”。恭则…  相似文献   

3.
孔子思想的历史趋向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由于孔子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以前学术界一般据此认为孔子思想是倒退的,但孔子“仁”的思想显示孔子主张“爱人”,“德治”等,反对奴隶制把被统治不当人看待的观念。孔子的“礼”在性质上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奴隶主贵族特有的空洞的行为形成,而成为调整封建社会关系的准则,故孔于思想的历史趋向是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4.
七、敏行讷言孔子特别轻言重行。孔子为什么把颜回确定为自己的接班人,而不是子贡呢?这恐怕与孔子的轻言重行也有一定的关系吧!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孔子看来,君子说话要迟钝,做事要勤勉。他还说:“刚毅木讷近仁。”  相似文献   

5.
七、敏行讷言孔子特别轻言重行。孔子为什么把颜回确定为自己的接班人,而不是子贡呢?这恐怕与孔子的轻言重行也有一定的关系吧!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孔子看来,君子说话要迟钝,做事要勤勉。他还说:“刚毅木讷近仁。”  相似文献   

6.
“儒学即仁学”,“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核心。什么是“仁”?孔子的多个弟子问过同一个问题,孔子的解释却迥然不同。《论语》中是这样记载的: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论、行事和孔子应答弟子 ,以及弟子互相议论孔门学术的一部书 ,不仅在历史上被纳入“十三经” ,而且成了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宝典。既然如此 ,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孔老夫子在育人上有哪些思想政治原则值得我们后来的教育者汲取呢 ?己立立人 这是孔夫子对“仁”的一种界说。因为“仁”不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而且也是他育人的道德准则。当弟子子贡和他探讨什么是“仁”时 ,孔子说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取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的方法,证之以前人注疏和文字构形规律,揭示了“仁”字与“仁”词在孔子之前就已出现,孔子“仁”的思想来源于前人,其“述而不作”符合实际情况,于中国思想史研究不无小补。  相似文献   

9.
一、背景材料2000年6月某杂志为了配合学校更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作了一个问卷调查,其中部分调查结果颇能反映一些问题。请看摘录:①“你对当前学校教育看法如何?最满意的或最不满意的是什么?”对后一问,只有10%的人写了答案。②“你对所在班一学期的班级工作有何看法?能否提出改进意见?”这一问题,只有12%的人能完成后半题的答案。③“你人生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为此具体做些什么?”对这一问题不作答的占30%,答出理想而不答做法的占22%,答“做老板”、“做比尔·盖茨”、“无所谓”、“没想过”的占到70%…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与庄子都讲“人”,孔子眼中的“人”是“仁”与“礼”之中的社会的“人”,庄子心目中的“人”则是脱离一切枷锁的最本性最自然的“人”,两人视域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认识的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才使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人”的认识显得丰富而多维。  相似文献   

11.
谈课题问答的角色转变王春利一、亦问亦答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学生答什么,怎么答,因而这种问答能控制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但有些教师的提问,往往是无疑而问或明知故问,问题设计没有难度和深度,这就没有意义了。正确的做法应是,课堂...  相似文献   

12.
<正>1.老师问小猕猴:“什么食品东、南、西、北都出产?”小猕猴答:“瓜。”2.老师问小猕猴:“一个最贪玩的小孩最喜欢什么课?”小猕猴答:“下课。”3.老师问小猕猴:“太阳和月亮在一起是哪一天?”小猕猴答:“明天。”4.老师问小猕猴:“什么路最窄?”小猕猴答:“冤家路窄。”  相似文献   

13.
阅读《论语》,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不解地发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相似文献   

14.
冷观语文课堂的问与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新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更重视问与答了。问与答是语文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所在,本应着力研究,科学运用,但可惜问与答的研究并未与时俱进。随口问、满堂答现象混淆了问答的是非,十分不利于语文素质教育。当下问答质量堪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基层,对课堂问答进行反思,将探究问答真谛、进行科学问答提上议事日程。一、问要区分优劣问缘于疑,发问即质疑。要问有道,须疑有方。不能什么都疑、都问。什么是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作进一步心理努力就不能有…  相似文献   

15.
疑难问答     
疑难问答山西/王大同问:邓小平同志在《讲讲实事求是》一文中说毛泽东同志“一直提倡”、“反复强调”、“历来坚持”实事求是,但举例论证时只纵向列举到1963年,而毛泽东去世是1976年,这应如何解释?山东/赵泽福答:文中只列举到1963年,这牵扯到对毛主...  相似文献   

16.
刘红 《江苏教育》2008,(11):5-7
孔子谈仁最多。仁的核心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对一切人持有一种尊重和爱敬之情。孔子所宣扬的仁还具有泛爱的特点,“泛爱众而亲仁”,即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各种道德的原始起点.也是最根本的道德。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做一个仁者是孔子的终极理想.怎样才能做一个仁者呢?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并对世界文化思想做出重要天就的伟大思想家.古今中外研究孔子的文章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笔者还没有发现有关孔子明君敬业观的研究.本文就孔子明君敬业观及其演变谈一点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赐教.一、孔子明君敬业观的大致内容《论语》记载:一次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应如何使用手下的臣子,巨子应如何努力为君主工作。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①他还说:“邦有道,则仕;载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②在君主手下做官的臣于,要对君主忠诚,不能三心二意.这体现了孔子的忠君思想.但孔…  相似文献   

18.
陈军 《上海教育》2011,(10):46-48
《论语》各章,均是对话或自言。对话有问答,自言也有问答,各臻其妙,各具其境。孔子本人在问问答答之中对某些"问"也有所评论,如"大哉问"等。大者,境界高也。为什么说这样的"问"境界就相当的高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论语》记录了弟子问孔子的问题一百多个。对于弟子之问,孔子有其要求:一是善于发问;二是不耻下问;三是问一得三。  相似文献   

19.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孔子强调的“仁”已经不是处于伦理道德领域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而变成了一种治国学说,既教育统治者为政时应持有的态度和对为政者的一种评价;孔子的“克己复礼”落脚点是“归仁”,是孔子政治观的实现方式。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的诞生。  相似文献   

20.
谈到孔子的“仁”,学者常说它有积极的一面即“忠”;讲到行“仁”的方法,则曰“推己及人”。其说直接的、主要的根据是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此话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与其学生子贡讨论“仁”时讲的,全文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