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顾农:《建安时代诗—乐关系之新变动——以“魏之三祖”为中心》指出中国古代非仪式性音乐生活中最常见的情形本来是单纯的器乐演奏、徒歌(清唱)、但歌(清唱加帮腔)和带有局部伴奏的演唱,音乐和诗一向未能全程相配:这种情形到建安时代发生一个大的变化,曹操将自已的诗作  相似文献   

2.
周代完整的正歌,包括升歌、笙入或下管、间歌、合乐四节。其“工歌”之外,主要是琴、瑟、笙或管、钟、磬、鼓、鼗、埙、篱、箫、概、敏等众乐器的伴奏、独奏、间奏、合奏。演奏乐章不出《诗经》。周代正歌受“礼”的严格规范,过于程序化,过于繁琐,不利于音乐的发展。但逐渐程序化、逐渐完善的正乐,却代表了那个时代大型组合音乐(主要是器乐)发展的最高水平,并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宫廷和官方音乐。这也反映了《诗经》对民族音乐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乐府的原生态是歌辞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艺术形式,歌辞的地位逐渐突出起来,音乐性质越来越被忽视,而文学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乐府创作逐渐“从歌到诗”,从合乐走向徒诗,从音乐艺术走向文学艺术,从民谣走向文人诗,走进了“用古乐府自作诗”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将“建安文士群落”作为考察对象,以三曹诗歌创作情况为参照,论述了建安文士乐府诗创作低靡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建安时期文人乐府创作的真实状况。在三曹的时代,文人乐府的创作还是不成文的贵族的专利,此期的乐府诗创作没有与音乐活动完全分离,文人的创作受到很多人文因素和物质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诗亦歌来歌亦曲,盛唐王维七绝《送元二使安西》系传世之作,经历了音乐家们千百年来将诗作由“减字谱”之琴歌拓编为各类琴曲的漫漫程路。本文对该诗器乐化的二胡独奏曲《阳关三叠》的曲歌,诗画的线索展衍,进行了辩证和梳理;对中国古典诗词音乐化的经典作品——二胡曲《阳关三叠》进行了演奏技法、创作方法的充分诗化的音乐形象发散分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在中国民族器乐音乐文化中得到神韵的传承解读出了清晰、明确的标向,同时给诗意化、歌吟化的二胡琴曲的创造、演释注入了更为广博、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诗亦歌来歌亦曲,盛唐王维七绝《送元二使安西》系传世之作,经历了音乐家们千百年来将诗作由“减字谱”之琴歌拓编为各类琴曲的漫漫程路。本文对该诗器乐化的二胡独奏曲《阳关三叠》的曲歌,诗画的线索展衍,进行了辩证和梳理;对中国古典诗词音乐化的经典作品——二胡曲《阳关三叠》进行了演奏技法、创作方法的充分诗化的音乐形象发散分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在中国民族器乐音乐文化中得到神韵的传承解读出了清晰、明确的标向,同时给诗意化、歌吟化的二胡琴曲的创造、演释注入了更为广博、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7.
诗歌与音乐自古就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姊妹艺术.且不说那“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里面的歌、舞、诗、乐的元素都是有的,而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8.
一、乐与诗的“二重奏”《琵琶行》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但这种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出色的音乐描写。音乐是这首诗的写作动因之一,也是这首诗的重要素材。综观全诗,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乐与诗总是如影随行。但诗人很善于剪裁和布局。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略写,但还是以一句“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间接写出了音乐的动人。第三次是明写,虽也是略写,但同样突出了音乐的感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浓墨重彩进行描写的是第二次演奏,将音乐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乐感非常敏…  相似文献   

9.
王苹 《现代语文》2002,(2):54-55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懂得音乐。孔子“三月不知肉味”、韩蛾“余音绕梁”、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留给后人很多佳话。而诗歌又可以按乐谱曲来歌唱,因此,诗与歌是不可分离的。许多大诗人都精通音律、善解乐声,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音乐中的器乐演奏教学可以在增强学生美感、乐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亲近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以达到陶冶情操、开发心智以及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新课程背景下,音乐已从掌握技能的“实用主义”转向“人文主义”的体会熏陶。作为音乐教学和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器乐教学也应该渗透新的理念,呈现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与军事家,聚多才多艺于一身,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更是精到。他不仅重视雅乐的建设,而且极度热衷于俗乐,并实现了这两种音乐在思想深处的完美融合。曹操自身的音乐创作不仅削弱了原有的教化功能,而且极大增强了抒情功能。究其这种音乐思想产生的原因,除音乐本身的发展规律与汉魏时期社会思想的变迁之外,还与曹操的社会身份、文化身份以及成长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汉末大乱不仅使整个社会遭受严重的破坏,也使文化学术遭受浩劫,众乐沦缺。曹操作为一名富有文人精神的政治家,凭借其政治的实力,在促进中国音乐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曹操参与了清商乐的创作,在音律、辞赋、歌舞、收集、创作编排等方面对清商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他提倡文人创作,搜罗歌舞伎乐人才、设立清商署,对清商乐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曹植作为建安文坛的晚辈和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其文学创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与曹操及"建安七子"有较大的不同,相应地,其创作风格也有较大的不同。作为文学大家,其创作风格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而且它呈现为一系列的对立和冲突,这主要包括:中和与慷慨、载道与抒情、端实与空灵、雅整与俗化、壮阔与柔婉等。  相似文献   

14.
汉语是声调语言,天生地作几近音乐,益于入乐。先秦诗乐相合的“歌诗”,唐代取名士诗句唱入歌曲的“声诗”,传承的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传统。千载唐音听粤腔,粤语素有唐宋音韵古遗。香港作曲家黄沾谱写的粤语歌曲《有谁知我此时情》,歌词是南宋女词人聂胜琼写的《鹧鸪天·寄别李生》,该歌曲以粤语的四声阴阳九调自然化成音乐旋律,实现了声腔与字调的高度和谐。古诗词谱曲应坚持和创新音乐配合汉字的四声及阴阳,乐化字词的声调为旋律,“依字行腔”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曹操是建安文学代表性的诗人,刘勰对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文心雕龙》中对于曹操文学创作的直接评价只见于《乐府》一章中,另外在《明诗》中对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看出刘勰对于曹操的文学创作的评价是略带贬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刘勰的生平环境以及其学术思想有关,也与曹操"古直"的创作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三曹"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与七子互相辉映,彪炳文坛。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父子三人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曹操反对虚而不实的"浮华"风气,在创作过程中尚通脱、尚实、务尽。  相似文献   

17.
建安诗歌具有浓郁的悲剧性。在动荡现实面前的忧郁与恐惧、静思后的悲哀与欢乐是诗中的悲剧情感,已经隐含着诗人的悲剧意识,醇酒与音乐带来的疯狂、民歌与神话引发的冲动展现了诗人的悲剧性格,形成了敢于直面人生的悲剧精神;险恶的环境、神秘的气氛与阔大的境界融合成诗中的悲剧情境,使诗歌充满了悲剧的情调,赋予了建安诗歌深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8.
音乐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 ,是艺术殿堂中的一对孪生姊妹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唐代的音乐发达 ,诗歌鼎盛 ,除政治与经济的原因外 ,首先是乐与诗的完美结合 ,促进了音乐与诗歌的共同发展 ;同时诗对乐的精妙描写 ,使音乐与诗歌都受益匪浅 ;再就是文学修养高、音乐造诣深的诗人参与音乐的创作、改造及演奏 ,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健康和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