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济南市2000-2007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济南市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济南市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趋于集聚,县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江苏省2002~2007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理论,使用ESDA软件GeoDA计算全局Moran’s I、局部空间关联指标,绘制Moran’s I散点图,对江苏省县域经济总体与局部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研究时段内江苏省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强的空间自相关,这种集聚的趋势略有减弱。同时区域经济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体现了苏南发达、苏北落后的基本格局。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在加剧,且聚集范围有向外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ArcGIS10.0的支持下,利用GIS空间分析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乌兰察布市11个旗县(包括区、地级市)2001年~2015年的县域人均GDP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从而进一步找到县域人均GDP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如下:(1)乌兰察布市经济发展的重心主要在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2)各时期的重心在经度112.973°E~113.167°E之间变化,纬度在41.133°N~41.185°N之间变化;(3)乌兰察布市地区的县域人均GDP总体上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整体在长轴方向上呈现强化趋势,短轴上呈现分散的趋势;(4)乌兰察布市县域人均GDP重心呈现"V"形变动,即"先东南、再东北";(5)乌兰察布市工业园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条件等对县域人均GDP重心移动起重要作用,以期为乌兰察布市提供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的方法分析了1997-2012年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得到以下结论: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发展差异呈波浪式上升趋势;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态势,但是集聚水平较低,县域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彼此之间联系较弱;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增长空间格局也表现出空间集聚的态势,桐乡市、海宁市以及宁波市区先后成为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增长的核心区域。研究也从地理区位、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四个方面分析了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3—2015年我国31个省份技术市场发展的基本数据,采用莫兰指数(Moran’s I)分析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空间误差模型探究技术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1)2003—2015年间各省份技术市场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系,但空间集聚程度有所减弱;(2)各省份技术市场发展的空间格局相对稳定,但空间差异显著性有所降低,临近省份技术市场成交额影响下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各省份技术市场发展下的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3)分类型技术市场发展模型中,技术服务对经济的产出弹性系数(0.4380)明显高于技术咨询的产出弹性(0.2754)。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3—2015年我国31个省份技术市场发展的基本数据,采用莫兰指数(Moran’s I)分析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空间误差模型探究技术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1)2003—2015年间各省份技术市场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系,但空间集聚程度有所减弱;(2)各省份技术市场发展的空间格局相对稳定,但空间差异显著性有所降低,临近省份技术市场成交额影响下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各省份技术市场发展下的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3)分类型技术市场发展模型中,技术服务对经济的产出弹性系数(0.4380)明显高于技术咨询的产出弹性(0.2754)。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平原农地流转空间分布与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贵  邓祥征  陈冬冬  王佩  孙中孝 《资源科学》2016,38(8):1515-1524
农地流转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农地流转空间格局特征对中国农业的转型发展尤为重要。本文以黄淮海平原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引入ELL模型对黄淮海平原农地流转抽样数据进行了空间推演,获得该地区县域尺度农地流转方向和规模的空间格局参数,进而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描述农地流转表征指标在县域尺度上的集聚特征。研究表明:①黄淮海平原县域农地转入规模在440.79~1379.86hm2,呈现出由西向东递增的趋势;农地转出规模在908.61~2745.29hm2,表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特征;②农地转入和转出的Moran’s Ii值分别为0.78和0.89,反映出黄淮海平原农地转入和转出规模在空间上正相关(HH集聚和LL集聚),且相关系数较高;③在95%的置信度下,农地转入HH集聚区、LL集聚区县域单元数量占比分别为16.67%和20.61%;农地转出HH集聚区、LL集聚区县域单元数量占比分别为19.08%和26.32%;HH集聚的县域是黄淮海平原农地流转的核心区,有着较强的正向效应,LL集聚的县域在空间分布上较集中、稳定,对周边县域有负向影响。该研究揭示的黄淮海平原农地流转空间分布信息或规律,可以为农地流转空间格局优化和相关的管理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内蒙古县域经济研究范畴的80个旗县(县级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以及工业化率、三次产业比例等经济结构指标,提出了促进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时空耦合视角下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演变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5,(12):27-31
以我国30个省份为观测对象,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2003~2012年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时空动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上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地理集聚特点,且集聚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省域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水平存在一定的动态差异;同时,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但其依赖程度会随着地理距离增加而逐渐衰减;各省份之间的空间联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特征。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主要以广西2001、2006、2011年统计年鉴的GDP、人口数据、三大产业值作为数据源。为了确定其两者之间的关联,将人均GDP和人口密度数据进行等级划分及进行基于地统计的局部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较大的区域,人口密度也较高,说明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相互有正效应作用即人口的集聚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应,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引起人口的集聚。基于地统计的局部相关的增量聚类图表明,第一产业与人口分布的较显著的区域集中在桂南和桂西北地区,而第二、三产业的较显著的区域只有少数几个,这与广西的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以省际专利数据作为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研究了我国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特征。指出我国创新产出的不平衡性逐渐加剧,并呈现出在少数省区聚集的现象。用Moran指数及散点图揭示了创新产出水平及其增长模式存在明显的全局和局域空间依赖特征。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检验和计算了正向空间相关性的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索工业用电效率提升路径,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工业面板数据,采用共同前沿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各省份1995—2016年间的工业用电效率值。通过全局莫兰指数检验和莫兰散点图分析发现,中国工业用电效率值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采用空间Tobit模型实证分析知识溢出、人均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电力价格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业用电效率的影响作用发现,知识溢出对工业用电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人均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对工业用电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产业结构、电力价格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业用电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1990~200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馨之  何江 《软科学》2006,20(4):29-32
使用ESDA方法,通过考察1990~2004年中国341个地区人均GDP增长速度的空间相关性,揭示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格局及其变动特征,进而指出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必须考虑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给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杜明月  范德成 《科研管理》2022,43(2):160-169
新常态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其R&D成果转化关系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投入产出变量,以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StoNED模型对中国高技术产业R&D成果转化效率进行评价;利用对数离差均值和Theil指数对效率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结合ESDA和GIS技术对效率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2—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R&D成果转化效率整体水平并不高,效率具有“东高西低”的非均衡态势,且总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差异造成的,西部地区内差异最为凸显;全局上,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高值集聚现象;局部上,效率在空间上出现两极分化,热点地区和冷点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均相对集中,LISA集聚地区和空间冷热点反映出相似的空间演变规律,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在时间维度上呈现阶段性变化,表明热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未能持续地改善区域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专利申请受理数作为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以31个省域作为空间观测单元,对我国1997-2009年期间区域创新的空间差异和演进特征进行广泛测度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区位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时空演进呈现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在考察期内呈现出稳定的递增趋势;我国区域创新的区域间差异在考察期内不断减小,整体区域创新差异的不断加大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差异,且东部地区对整体差异水平的贡献率最高。全局的Moran's I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创新存在着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空间自相关),基于局部Moran's I和Moran散点图的LISA分析进一步刻画了区域创新的局部空间模式及时空演进态势。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溢出及其空间局限性对于区域创新时空演进模式的贡献和推动作用,分析结论为制定合理的区域科技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课题包括两项评价:各国发展指数的竞争力评价及各国发展指数的活力评价,评价依据将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发布的各国发展指数.竞争力界定为在竞争时段对于设定目标时间对象可能达到的竞争值的预测,活力指数评价是选定的指标的增长排序及增长的稳定性排序的加权综合所获得的指数评价显示,2012年瑞士竞争力居各国(地区)之冠,2005-2009年香港活力居各国(地区)之冠.中国的竞争力一年飙升了4位,活力居各国(地区)第三位.卡塔尔的人均GDP(PPP)全球最高;日本是最长寿之国;新西兰的教育办得最好.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2—2018年珠三角城市群数据,采用熵值法和空间计量方法对其创业投资空间集聚分布和集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珠三角创业投资重点集聚于深圳和广州两市,东莞、珠海、中山等市的创业投资集聚水平次之,江门、肇庆、佛山、惠州等市水平较低;(2)创业投资集聚有显著空间相关性,由空间集聚相关性逐年增强过渡到当前的回落并趋于稳定的两阶段模式;(3)地区人均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和科技创新人才等与创业投资有显著正相关性,而区域创新经费规模与创业投资虽有显著相关性,且呈正负效应兼有情况。  相似文献   

18.
从创新价值链视角(知识创新、科研创新、产品转化创新三阶段)分析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空间非均衡与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省域知识创新和产品转化创新活动的空间非均衡程度逐渐改善,而科研创新活动水平则呈现出"马太效应"和"发散趋势";(2)八大区域在科研创新和产品转创新活动的发展水平和空间非均衡程度基本一致;(3)地区间差异是三类创新活动水平空间非均衡的主要来源,区域间非均衡贡献程度随着创新价值链阶段上升不断提高;(4)三类创新活动都存在条件β收敛,在校大学生人数、市场化水平对知识创新水平增长有显著正影响,人均GDP对科研创新水平增长有显著正影响,人均GDP和市场化水平对产品转化创新水平增长有显著的正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