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新课程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里同时强调了不可忽视的教师的“导学”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翱翔于新课程广阔的天地呢?  相似文献   

2.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师是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的品行、生活,以至于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在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又是任何东西所不能替代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一身正气,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美好的形象成为学生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在校园里经常听到学生说,他们很喜欢某位老师,喜欢上他的,课,喜欢他所任教的科目;不喜欢某位教师,上他的课象受罪,提不起兴趣等等。事实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教师的个人魅力决定的。能否赢得学生的喜欢和爱戴是由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而决定的。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相似文献   

4.
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有“道”,才能传“道”,因此当代教师尤其要注意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塑造。  相似文献   

5.
乐观幽默、睿智灵动、活力四射……江苏省通州市实验小学教师曹阳明,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特别“阳光”,他是记者理想中的创新型、智慧型教师。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曹阳明不爱用简单的批评、惩罚来解决问题,他喜欢出其不意,用“奇招”处理班级出现的棘手难题。有一年,他带的五年级班上,男女学生情绪对立严重,经常发生“战争”。男生爱说:女生最没用,最讨厌。女生爱说:男生最无能,最粗野。该怎么解开这个死结呢?曹阳明找来了男班长和女中队长,不动声色地说:“下一堂班队课,我们搞一场辩论赛,题目就是《女生比男生强》。”女…  相似文献   

6.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道德品质。古人说:“感人者,莫先乎情。”“为良师者,赖其仁,非教术也。”没有教师的爱,学生好似幼苗没有阳光;没有教师的爱,学生的身体、品格和智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和自由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区分为真爱和假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要把你认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不是献给某个人,而是献给集体)的愿望,是努力使学生从思想上和政治上也达到和我们同一水平的愿望。”真爱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诚”。真爱…  相似文献   

7.
秦文玲 《职教论坛》2002,(18):51-51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感情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学生喜欢一位教师,必然喜欢教师所教的课,确信教师讲授的真实性、正确性,教师的要求也较容易转化为学生的要求。所以上课时教师一定要切实注意把握好自己的情绪,树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下述“三多”“三少”,创造出有感情的教学氛围和情境。一、多一点微笑,少一点怒色快乐的笑容是室内的阳光,英国十七世纪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说过:“你要他的心灵接受你的教…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教学《家》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自由初读后,教师指名让一学生试读,并让其他学生做评价。有的学生说:“他读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学生说:“他的普通话很准确”……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读的很好,因为他脑子里在放电影”。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起来。老师说:“你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一、激发课堂交往的“情”——转变教师角色 交往的课堂迫切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教学魅力就在于他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激发学生交往的欲望,从课前的师生问候就开始实现他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上课伊始,他亲切地问候“孩子们好!”,孩子们礼貌地回应:“老师好!”,他又真诚地说:“孩子们真可爱㈠孩子们又该怎样回应老师呢?他顺势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最想说的话,有的说“老师真可亲!”,有的说“老师真和蔼!”,有的说“老师真好!”等。一声真诚的问候,既拉近了师生距离,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拉开了交往的序幕。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一直以朋友的身份,一再激发学生交往的情绪,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往。他这样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成功的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场”。  相似文献   

10.
<正>“妙处难与君说”“画龙点睛”,通常比喻写文章或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的话,使内容更加深刻而生动。做课,就像在写一篇大文章。要判断一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如何,常常可以考察他是不是懂得“画龙点睛”,考量他“画龙点睛”的内容、层次和格局。课堂教学中,年轻教师的设计常常是学生“画龙”,教师“点睛”。评课时,我说:“您那些总结性的点睛之笔,学生都能说的,应该让学生说。”年轻教师眯着困惑的眼睛,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曾经说过:“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知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看来,这种“滔滔讲说”在创新教学中是一大弊病了,相反学生“自奋其力,自知其知”则是在创新教学中趟出的一条阳光大道。在教学中,学生何以“自奋其力”呢?  相似文献   

12.
微笑的魅力     
常听人说:“给人一缕阳光,他就会拥有一轮太阳。”根据这一哲理,我要说:“微笑着面对学生,他们就拥有无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教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衣着打扮、仪表风度、行为举止和感情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前苏联教育家乌辛斯基说:“教态对儿童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的。”教师的教态好,能引起学生愉悦和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使学生产生敬意与模仿的心理反应。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感情互相沟通交流和信息互相传递的过程。教师的感情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信任和爱护上。古今中外的一些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情谊。如孔子对他的弟子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为学生们排忧释疑,从而也引起他的弟子对他的无限敬仰和热爱,学他的学说也乐…  相似文献   

14.
作家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孩子们都有一颗天真、幼稚的心灵,它需要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而给予孩子们阳光和雨露是教师的责任。我在日常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时常留心去寻找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赞赏孩子的每一次尝试。在一次教四年级学生做人物发型设计的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剪出的发型较单一,少有造型新颖的作品。我在巡视指导时发现一个学生正往抽屉里塞放一张剪纸作品。于是我请他把作品拿出来。他十分不情愿地一边递出作品,一边小声地嘟哝着:“我剪得很丑”。我一看,这件作品…  相似文献   

15.
据报载,江苏省泰州市某中学曾聘任过一位来自加拿大的洋班主任——他的中文名字叫阳光。阳光先生50多岁,性格也挺“阳光”的,对孩子们充满了爱心和责任感。阳光先生原先是教外语的,后来他不甘“寂寞”,主动向校方提出要当班主任。校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他当了初一某班的班主任。可是一个学期后,校方却单方面宣布“游戏结束”,他下岗了。阳光先生和学生们有着朋友般的融洽关系,几乎把每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发自内心地爱着他们,每次考试成绩一出来,他就一个个地找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平时还特别擅长从每个学生的身上找出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课堂上,他不再要求学生挺胸抬头,正襟危坐;学生发言也不必举手,可以自由发问;在学生成绩的评定上,笔试只占30%,“师生聊天”占到60%,还有10%取决于学生是否能主动思考,是否能提出“刁钻”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6.
在一节语文课上,教师要学生用“公”字组词,当小刚站起来回答说“公鸟”时,教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当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明在读“琦琦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从此,他发奋学习”这句话时,由于他不认识“奋”字而把这句话读成了“琦琦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从此,他努力学习”。教师听见小明把“发奋”读成“努力”,则马上说,小明读错了,要他再读一篇。于是小明就着“发奋”两字的拼音将这句话再读了一遍,但他这次把“发奋”读成了“发疯”。试想想,小刚、小明遭遇几次如此模式化的要求后,他们还敢言说、还愿言说吗——  相似文献   

17.
对联故事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主渠道。课堂上怎么教,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呢?我以为教师要学会“开窗”。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其实,思维也是地球上最普通的花朵。教师要善于洞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让温暖的阳光激活学生思维。催开一朵朵美丽的太阳花,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浅谈师范院校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可见,提高师范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师范院校的文化品位,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取决于他的学历、学位、学术水平,而且也取决于他的文化素养。教师的文化素养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备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和品格,影响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一个素养很差的师范院校的教师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因为师范类学生未来使命要求他们将来必须把深厚的文化蕴含所折射出的最有用的阳…  相似文献   

19.
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说”的与众不同。小学生从众心理强,别人说什么,他也会跟着说什么。如,教“5”的认识时,当教师让学生举出在生活中数量是“5”的实例时。一学生说:“我有5个苹果。”又有学生接着说:“爸爸买了5个苹果。”“妈妈买了5个香蕉。”……这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你低头瞧一瞧,抬头看一看。”“谁能和他们说的不一样?”学生就能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一个巴掌有5个手指”、“国旗上有5颗星”、“一个星期上5天的课”等等。虽然这几句话看起来变化不大,但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这点点…  相似文献   

20.
"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罗兰曾这样说过。"阳光教育"是一种爱心教育,教师只有自己内心先"阳光"起来,才能以此"照亮"学生;而一旦学生"阳光"起来,他就能像"光源"一样,既"照亮"他人也"照亮"社会。没有"阳光"的教师,哪来"阳光"的学生?要用阳光般的爱来温暖学生,让阳光洒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