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教师对教材的基本看法影响着其对教材的使用,进而影响到其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聚焦于教师教材观对教材使用的影响,选择16位教师进行访谈,分析教师的教材观及其对教材使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职教师存在“保守型”“妥协型”和“创生型”等多类教材观,依次映射“解读教材”“解释教材”和“解构教材”等教材使用方式。然而,高职教师的教材观普遍还没有深度理解教材的目标、内容、结构、价值和应用,从文本的教材到媒介的教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并未与教材共生共荣。因此,要整合教材观,推动教材观之间的互补;革新教师教学观念,强化教材理解与教材“二次开发”意识;深化教师合作,营造教材深度使用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主要依据,教师要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每一本教材上都配备了相当数量的例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弄清每一道例题设置的目的,能否准确领会例题设置的教学功能对实施有效教学起着重要作用。钻研理解教材是每一位教师教学必备的“前奏曲”,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如何使用新教材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能否成功推进新课程的关键。课程改革使教材趋于多样化,教材的的多样化使教材作为教学中唯一“法定文化”的地位渐趋动摇,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4.
多媒体教学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所构成的“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教学过程,即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对教材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这样既对教材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也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5.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所构成的“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教学过程,即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对教材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这样既对教材进行修正、补充和丰富,也使教师、学生群体、学生个体在对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其含义也是指教师要对教材做出合理的甚至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化处理。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从“教材内容”中选择、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呢?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要完全适应新课程仍有一定的距离,教师仍被种种因素束缚着,放不开手脚。一、从受教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由教材的奴隶变成教材的主人,做到驾驭教材以往教师把课程和教科书之间画上等号,把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理解为只是知识的载体,因而,教师的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特别强。虽然常讲“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但前两者起主导作用,后两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很好的落实。虽然也常讲“备大纲”、“备教材”、…  相似文献   

8.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就要实现对教材文本价值的多元化挖掘和个性化使用.注重教材文本价值多元化开掘,追求教材文本价值最大化,并从“我”和“我的学生”的角度,实现对教材文本价值的个性化使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改的深入,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内涵的理解以及对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灵活、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接触和学习数学.刘默耕教授曾指出:“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谓高屋建瓴.”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科学而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喻芳 《河北教育》2006,(12):15-17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因而,对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进行创造性理解和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中能呈现出不同的情形,这和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理解、把握、使用教材有很大关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再加工”,变“教材”为“学材”,在课堂上有效实现教师、  相似文献   

12.
教材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中介。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照着教材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活用教材。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是照搬不动,而是在了解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课程的理解及本班学生的实际予以统整、选择组织,也就是教师作为教材的实践者的同时.也要作为教材的批判者和完善者。”  相似文献   

13.
邹良 《教师》2010,(13):56-58
教材是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教材在新课程中具有基础性和政策性的地位。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教材以完全崭新的姿态出现,它不仅是在形式上的新体现,更是教育观念上的新突破,突出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了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减少了教师对教学的束缚和对教科书的依赖,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课程资源,设计、开发、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因此,教师不仅是新教材的使用者,也应是新教材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我们的教师对通用技术课教材的功能必须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抛弃传统的“教教材”方式, 合理地使用通用技术教材、二度开发好通用技术教材。  相似文献   

14.
王鸿 《海南教育》2009,(4):43-43
教材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中介。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照着教材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活用教材。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是照搬不动,而是在了解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课程的理解及本班学生的实际予以统整、选择组织,也就是教师作为教材的实践者的同时.也要作为教材的批判者和完善者。”  相似文献   

1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阅读张老师的“时分、秒的认识”教学案例,作为语文教师,我亦深感触。教材是有待活化的材料,教师必须对其进“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赋予其生命的活力。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建构主义学习观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一句话,要关注学习起点,合理开发教材。如何捕捉起点?张老师在案例中设计的“哪些同学会看这些钟表上的时刻”这一问题,给了我们启示———“先学后教”。语文教学也应该如此,“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通过这些教学环节,教师准确地捕捉学生…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中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吃透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开发教材资源。力争做到尊重教材的同时还要超越教材;教师对课堂的理解也要逐步更新,立足45分钟的同时,要超越课堂。即把化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去,更要触及学生的心灵里。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教材的使用,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在备课中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由“听数学、看数学”转向“做数学”,真正实现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落实好《数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我们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吸取课改实验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谈一谈对冀教版数学第一册的理解,仅供参考。对第一册教材的整体认识: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九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比较、认识1…  相似文献   

18.
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 提,也是教师自身学习、提高和完善的重要过程。在备课活动中,“备教材”又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该如何“备教材”,使英语教学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呢?我的做法是: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参与并合作,  相似文献   

19.
英语教师如何恰当地使用教材,使我们的英语课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呢?笔者在对《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使用中觉得:教师应多角度钻研教材,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自己使用的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去把握新课改的基本路径和方法,而目前大部分的教师也都认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但遇到具体的教学情境时仍然存在对学情把握不足、对课标解读不够、对教材理解不深,以及自身素质水平、业务能力等各种阻碍因素,尤其青年教师在常态化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都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