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也使得谣言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舆论环境。今年6月11日,一场罕见的雾霾天气突袭武汉,三镇被灰黄色气体笼罩,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异常天气引发公众恐慌,网络上谣言四起。本文将透过武汉雾霾事件,浅析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过程以及遏制办法。一、谣言发生的原因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相似文献   

2.
京平 《中国广播》2012,(6):85-85
近些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普及,在造福社会的同时,网络也因其发言门槛低、传播效率高的特质,成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重灾区”。尤其是一些不负责任、别有用心的谣言在网上泛滥,给现实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冲击。打击网络谣言,净化舆论环境,不给谣言任何传播的阵地,已经成为一种坚定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3.
李文文 《新闻世界》2012,(8):252-253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而在这些事件中,谣言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发泄型群体性事件中谣言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谣言的传播过程及谣言传播产生的社会效应来分析谣言传播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自由地获得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巨大便利,但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虚假信息极易发布和传播便是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选取“国标馒头必须是圆的”这个2008年第一大假新闻通过网络从无到有的事件,从传播环境、受众、传播者三个层面,就该事件进一步分析网络谣言、网络假新闻的成因,进而从受众、传播者、传播环境三个层面提出了消解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米楠楠 《新闻前哨》2022,(20):77-78
谣言是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谣言信息层出不穷,逐渐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信息疫情”。而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个主导谣言传播的人物即“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受众主要的信息源;他们对于信息的筛选、传播等行为,在一定层面上直接决定了信息接收者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理状态。因此本文从疫情期间“意见领袖”在媒体平台主要以人际裙带关系的方式进行谣言散布和传播为例,分析其影响并且提出整治措施,以期为今后社会突发性事件的谣言传播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徐勇 《编辑之友》2015,(11):9-12
网络谣言是网络信息传播影响的一类特殊的集群行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实则是一个群体事件的演变过程.文章以社会学的价值累加理论为基础,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力机制:结构性诱因和结构性紧张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共同信念的形成和偶发因素的出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原动力;行动动员的完成和社会控制的失效将网络谣言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为谣言提供了广袤的传播空间,谣言频发早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本文将谣言置于情绪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探讨,发现情绪因素与谣言问题密切相关,情绪易催生谣言、引发谣言传播,并与谣言热度持正相关关系。通过对谣言的传播引发一些伦理问题的思考,研究认为情绪引导、信息公开化与技术支撑为“三大法宝”须形成合力,探索谣言的规制之道,以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8.
董磊 《新闻世界》2013,(10):227-229
本文通过对微博谣言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微博谣言研究存在两方面不足:1、对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过多的归结于社会或者网络,忽略了微博平台自身。2、学者提出的对策过于单一化,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治理系统。本文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微博的“阻链传播模式”、“喇叭效应”等概念,以微博传播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为出发点,找出微博谣言产生的源头,并且提出了系统的治理策略,为微博谣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社会危机事件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而网络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社会危机事件的演变和进程。面对社会危机事件,网络传播具有传播形式和渠道多元化和信息整合能力等优势,也有片面追求点击率、缺乏灵活性、缺乏公信力、“把关”效应减弱等不足。网络传播应当扬长避短。消除社会危机事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越  王勇  赵永彬 《今传媒》2023,(4):107-109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平台在为信息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这在灾难事件中表现尤为突出。灾难事件作为重大公共性事件,对人民群众来说是非常关注的,但是,在事件公开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模糊以及公众缺乏甄别能力,容易出现信谣、传谣的现象,也是重大灾难事件中谣言容易产生和传播的原因之一。谣言的传播对社会而言,易引发社会恐慌;对当事企业而言,会损害企业声誉;对当事人而言,也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网络谣言的治理,应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面着手,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谣言作为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近期闫德利“被艾滋”典型网络谣言案例,旨在探讨网络谣言的一般传播模式和过程以及主流媒体在谣言初发期、谣言持续期、谣言消退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的发展,为民众话语权的开放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拓展了话语空间,同时也为滋生和传播谣言提供了条件。因此,从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带来的社会危害,从媒体自身、网络用户和政府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规避网络谣言的策略,推动网络传播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灾难事故发生后,通常也就产生了谣言,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谣言在网络上传播更加严重,谣言传播源头无法把握,传播范围较广,应对谣言传播更加困难。所以,新媒体形势下,以传播学视角审视谣言的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了解谣言产生机制,从各个层面治理谣言。  相似文献   

14.
后真相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尤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形成"舆论场",影响事态的发展与演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着眼于当前社交网络格局,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的网络谣言传播"为例,探索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及传播特征,评估不同主体的行为,提出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3,(19):42-45
网络谣言基于网络这种工具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的传播形态,传播更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阔,谣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经过参与者的加工、评价、提出意见,于是完成了舆论的畸变。网络谣言舆论并不是在评价社会事实本身,而是在评价通过谣言所负载的社会信息。由于谣言所反映的这些信息一定指向某一社会事件,因此,网络谣言舆论对社会产生影响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无不伴随着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谣言往往会导致社会恐慌、使事件趋向复杂,处理起来十分棘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谣言的传播途径和速度更为快捷和便利,其社会影响更为恶劣。因此,关注和研究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分析其传播途径和规律,找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成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金霞 《报刊之友》2013,(10):58-59
新媒体环境下,民众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比例越来越大,信息的传播的自由性也导致网络上大量“谣言”的泛滥,尤其是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下更为严重。主流媒体对于网络谣言需要有新的应对方式,了解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特点,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应对网络谣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发卫生公共事件,而在此次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出现给疫情工作带来了众多困难。网络谣言也始终与事件伴生存在,煽动公众负面情绪,对社会稳定和疫情防控产生不利影响。新媒体时代下,对于重大突发卫生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对网络谣言产生的阶段、特征进行分析,以新冠疫情期间的事件为研究样本,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策略。  相似文献   

19.
赵秋慧 《视听》2018,(11):156-157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报道的门槛降低,自媒体等舆论领袖可以借助网络将普通的新闻消息变为公共事件。一方面,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报道有补充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监管不足,网络媒体也容易促使假新闻、反转新闻等产生和传播,为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本文以王凤雅事件为案例,借助克罗斯的谣言公式,从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和公众批判力三个角度探析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20.
张晅 《新闻世界》2012,(1):100-101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新媒介(互联网、手机)赋予了公众在信息传递上的开放性传播特点,无从证实的新闻、诽谤流言、假情报、天花乱坠的广告承诺,使得因特网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的错误信息,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2010年初的山西“地震门”事件使我们对有关网络谣言传播的现象进行反思。本文将从媒介环境、传播方式、传播者、受众等方面梳理阐述研究者们针对网络谣言盛行现象的揭示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