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及王维的诗与画,苏东坡说过一句很精彩又耐人寻味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注意,他没说王维“诗如画”,或“画如诗”,而是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字之差,颇能显出苏东坡的眼光与下笔的高明.那么,高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他在文艺理论作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见解。他的文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胸无成竹宋人苏东坡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提出胸有成竹的写作原则:“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宋人晁补之诗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但郑板桥却提出“胸无成竹”的主张。他  相似文献   

3.
李庆社 《初中生》2006,(6):25-25
宋朝学家苏东坡不仅章写得好,而且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相传他画过一幅《百鸟归巢图》,明朝时,为一胡姓员外购得.因画上没有题款,胡员外便请当时颇有名气的小才子伦叙为这幅画题诗。伦叙十分喜爱苏东坡的这幅面,诗兴大发,当即题诗一首:  相似文献   

4.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相传他画过一幅<百鸟归巢图>,明朝时,为一胡姓员外购得.因画上没有题款,胡员外便请当时颇有名气的小才子伦文叙为这幅画题诗.伦文叙十分喜爱苏东坡的这幅画,诗兴大发,当即题诗一首: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在《文与可画谷(?)筜偃竹记》中有这样的话:“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所谓“执笔熟视”“成竹于胸”,也就是要求对所描写对象进行仔细观察,将客观事物经过综合提炼、组织和建构,在内心形成一个完整形象,然后“振笔直遂”,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本名苏轼,生于宋仁宗景桔三年(公元一零三六年)十二月十九El。眉州眉山县人。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在宋代文坛上皆享盛名。后人称之为“三苏”。皆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苏东坡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书、画俱佳。是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但这位泰斗级写诗赋词的人物在一些场合竟也先后四次遭遇“难倒”的尴尬情形。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相传苏东坡少年时,博览群书,才智过人。一日,他乘兴在门前书就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没几天,有位白发老翁手持小书一本,来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小书一看,连一个字也不识,不禁面红耳赤,羞愧地说:“小生一时狂言,请老翁  相似文献   

8.
书童斗嘴     
有一年春天,桃红柳绿,苏东坡携书童前往泰山游玩。两人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座庙前,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或名家名人所书。苏东坡与书童随人流进了庙内,观赏碑林。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东坡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王安石。苏东坡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泰山了?”王安石见是苏东坡,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东坡忙说:“哪里话,能与王大人同游,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说完用手一指身后说:“这是我的书童福德。”王安…  相似文献   

9.
狗屎与金佛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作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庄子》中  相似文献   

10.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源远流长,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以及丰富的理论著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至今影响着中国画坛。一、中国文人画的形成及特点文人画也称土夫画,它的名称是宋代苏东坡最早提出的。史书记载当苏东坡看到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山水画作品时,即被他清新文雅的格调所折服,王维的山水画作品一改以往勾线填彩的古法,线条浓淡相破,水墨渲淡,清新雅致,这在唐代是技法上的创新,苏东坡对此称赞道:“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真士夫画也”。士大夫阶层为什么会加入画家队伍呢?在宋代,中国土大夫阶…  相似文献   

11.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当时著名画家和尚崇惠的“春江晚景”画上题诗,描绘画面上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包含了一种心理现象——感知。  相似文献   

12.
示例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到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  相似文献   

13.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胞妹苏小妹曾以诗相戏,情趣横生。苏东坡是个长方脸,苏小妹便揭其所“长”,攻其所“短”,戏之曰:“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方流到嘴边。”语出离奇,令人忍俊不禁。苏东坡则更不示弱.他抓住苏小姊额头较高的缺陷.戏谑相对,迎“头”痛击:  相似文献   

14.
小议题画诗     
诗和画,都是通过艺术加工,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于人的文艺创作。众所周知,中国画十分重视“情景交融”,表达深远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宋人说:“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这就清楚地说明了诗和画是密切联系着的。苏东坡也曾评王维的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即道出了中国画与诗的结合,注重诗意表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一次,一位朋友有意用难题考苏东坡,对他说:“我有一个十分简单的对子,只有五个字,如果你能用一顿饭功夫把它对上,我就佩服你。”苏东坡笑着说:“哪里  相似文献   

16.
文人小幽默     
东坡问字王安石写了一部书叫《字说》。有一次,苏东坡写了个“坡”字,去问他是什么意思。王安石回答说:“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说:“难道滑就是水的骨吗?”王安石无话可说。雨果登记法国大作家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来到某国边境,哨  相似文献   

17.
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相似文献   

18.
向明中学     
1 苏东坡对佛学颇有造诣。一次与方丈辩经,两人坐于团垫之上.相论许久。方丈说:“我在对方的眼里是什么?”苏东坡说:“方丈你在我眼里是一堆牛屎。”方丈微微一笑,说:“施主你在我眼里是一朵花。”苏东坡满意而归与小妹言及此事。苏小妹说:“佛家有言,心在地狱缘恶念,你心中有牛屎,才会把别人看成牛屎。”苏东坡听罢,满脸愧色。请以“善与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谜语     
据明代郁履行《滤浪》载:秦少游请苏东坡猜一谜语:“我有一间房,半间租与转轮王;有时射出一条线,天下邪魔不敢当。”苏东坡佯装猜不出,也给秦少游出了一道谜:“我有一张琴,琴弦藏在腹;为君马上谈,弹尽天下曲。”秦少游猜不出,回家对妻子苏小妹说起此谜,小妹又出一谜:“我有一只  相似文献   

20.
不少读者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语,只明其意,不知其来由,其实个中有典故。 据史考查,我国秦汉时期的绘画,大都以人物故事为主,山水画是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唐人开元年间,出了个山水画家叫王维,字摩诘,他不但擅长画画,诗也写得很美妙。后来辞官归故里,以诗画自娱,闲来描绘家乡的林木山川,画图饶有诗意,在我国山水画中,他独创了一格。 北宋年间,有位亦能工画的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大为赞赏王维的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名士苏东坡这一评议,不但中肯、精辟,而且很有感染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语就广为流传了。自此,人们把王维这一派画中含有诗意的佳品,称做“无声诗”;反之,赞其抒写山水情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