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对晚唐诗人皮日休的生平事迹进行翔实考察,可知皮日休为今湖北天门人,18岁左右首入长安进行干谒,并与裴坦结交。21岁时隐襄阳鹿门山,四年后由襄阳再至长安,翌年春献书未果,旋经洛阳、寿州还襄阳。成通四年(863)夏离襄阳,结束“或隐鹿门”的生活。36岁因裴坦荐举而由布衣为太常博士。裴坦卒后未久,皮日休即避乱于吴,后被黄巢“劫以从军”,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相似文献   

2.
论文对晚唐文人皮日休的生年、两次前往江左的时间、与陆龟蒙、崔璞交游的时间以及其离开崔璞幕府至入朝为官之间的行踪进行具体的分析、考辨或补充。论文以为在没有发现新的可靠证据可进一步考证皮日休生年情况下,闻一多《唐诗大系》定其生年为公元833年的说法更为妥当;皮日休两次前往江左的时间,论文认为分别为咸通五年春和咸通六年;文章又从皮日休的诗歌入手,认为咸通十二年春皮日休离开崔璞离任苏州后,皮日休亦离开吴中,并返故乡——襄阳,且皮日休和崔璞交游也并非始于咸通十年,而是在咸通十一年春。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晚唐文人皮日休的生年、两次前往江左的时间、与陆龟蒙、崔璞交游的时间以及其离开崔璞幕府至入朝为官之间的行踪进行具体的分析、考辨或补充。论文以为在没有发现新的可靠证据可进一步考证皮日休生年情况下,闻一多《唐诗大系》定其生年为公元833年的说法更为妥当;皮日休两次前往江左的时间,论文认为分别为咸通五年春和咸通六年;文章又从皮日休的诗歌入手,认为咸通十二年春皮日休离开崔璞离任苏州后,皮日休亦离开吴中,并返故乡——襄阳,且皮日休和崔璞交游也并非始于咸通十年,而是在咸通十一年春。  相似文献   

4.
张九龄若干事迹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人张九龄的生平事迹,见诸史籍、碑志者颇丰。然其中疑似错讹之处亦夥。笔者主要就其“贯望”、“两中进士”、“丁父忧”和“卒葬地”等问题,进行了新的考辨。论证了“范阳”为其郡望,“曲江”为其祖籍,“始兴”为其故里。九龄曾于长安三年(702)、景龙元年(706)两次中进士。其“丁父忧”在长安三年(703)至神龙三年(707)之间。其卒葬地在韶州。  相似文献   

5.
李斯之卒年,据《李斯列传》记载,在秦二世二年七月,并且被赵高陷害与他人无关,而据笔者考证,李斯卒年很可能是在秦二世二年的年底或是秦二世三年的年初,且李斯之死与冯劫、冯去疾二人之死有关,皆为被赵高陷害,当以《秦始皇本纪》记载为确。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新近发现的戴复古为其族侄戴丁之妃毛氏所撰的墓志铭,考证了有关戴复古的几个存疑问题:一、戴复古的卒年;二、戴复古与戴丁的关系;三、戴氏祖坟的所在地。文章为戴复古研究提供了新史料,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里,参民农民革命的文人是稀少的。而皮日休在唐末黄巢起义的大变革时代,投靠农民革命政权,歌颂农民革命,所以是一位有思想有魄力的文人。但关于皮日休的生平事迹,在封建统治时代遭受恶毒的诬蔑。即便同情皮日休的人和皮日休的子孙,为了替他隐讳或辩护,也难免隐瞒事实,甚至歪曲事实。这样以来,关于皮日休零星片断的记载,就形成异说纷纭,矛盾百出。有的说他是在毗陵付使任内当黄巢攻入浙东他参加了起义,有的说他是在太常博士任内参加了“金统”政权。有的说他为黄巢作谶引起误会被杀,有的说巢败被杀,甚至有的说他根本逃避了广明之  相似文献   

8.
《语文知识》2006,(11):30-30
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皮日休:百锻为宇,千炼成句。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顾文炜: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  相似文献   

9.
卒更、践更和过更这三个名词在史记、汉书和后汉书的注里分别可以看到。汉书里昭帝纪元凤四年(公元前七十七年)诏云“三年以前逋更赋未人者皆勿收”,即凡在三年以前未缴到的代役费都不再补收。在这下面,如淳的注说“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谓卒更也;贫者欲得顾更钱前,次值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谓践更也;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当自戍三日不可往便还,因便住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以给戍者,是谓过更也。”史记吴王(?)传“卒践更,輙与平贾”,即吴王对于应值徭役的人,往往给以相当的工资,以示恩惠。  相似文献   

10.
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皮日休仰慕鹿门山的名气,在鹿门山隐居达五年之久。五年间,他醉卧山林,学道作文,培养出了卓立于世的性格,树立了振兴儒学道统的神圣使命,写出《鹿门隐书》,为他的文学人生奠定了基础。他还用他的生花妙笔描绘咏赞了襄阳的山川名胜和名人耆旧,体现出他对襄阳的热爱。皮日休的襄阳行事和诗文都是襄阳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周绍恒先生认为,慧震卒于梁大同三年闰九月至五年七月之间,其还乡国的时间为普通七年九月之前,因而推出刘勰卒于普通四五年间的新说。笔者认为周先生引的史料有误,因而推出的结论不实。慧震与刘勰在定林寺撰经,功毕回乡国的时间应为湘东王第一次任荆州刺史的大同三年闰九月至五年七月之间,其卒年应为湘东王第二次任荆州刺史的太清元年正月至二年十月之间。因而,刘勰应卒于大同三四年间。  相似文献   

12.
《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在对爱情资源的争夺战中一败涂地,落败后的他怀着一生的仇恨,东山再起,重返呼啸山庄,展开了对其仇恨对象极度的精神摧残,乃至肉体的消灭。他的复仇践踏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蔑视并跨越了法律的范度,把复仇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成就了他复仇的恶魔形象。然而复仇计划的完成带给他的只是无尽的孤独、空虚与痛苦。自私的意志操控着他那恶魔式的复仇,也使他在完成复仇计划后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13.
魏禧作为“清初三大家“为人们所熟识,但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并没有太深入,乃至于魏禧的卒年及字号就有好几种说法,不是很准确,难免令人遗憾.基于此,本文作一考证,希望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论孔子之死     
死亡是人生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哲学家所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孔子的学问是生命哲学,对死亡的意识和认识自然成为他所探讨的重要问题。孔子的死亡观具有积极入世的理性主义,他一生亦积极实践这种死亡观,他的生命成为他学问最好的脚注。孔子之死,成为他人生之中最凝重,也是最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5.
杜牧卒年大致有三种说法:大中六年说、大中七年说和大中十一年说,前二说皆误,后说尚有可能,但仍需考证材料。  相似文献   

16.
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几乎成为了“杜诗学”中的一项定论。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杜甫的卒年进行了重新考察,不仅认为大历六年的秋天杜甫尚滞留于长沙,而且被历代杜诗研究者称之为“绝笔”的《风疾舟中》一诗的作年,乃在大历六年的秋冬之际。被《研究》一书作者语含讥讽的“则公之卒.大历六年仍嫌稍近,当迁延至大历七年春后矣”云云,其实是一种最接近杜甫卒年历史真实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叶梦熊是明代惠州的名宦,官至兵部尚书,立德、立功、立言兼备,是“惠州历史上任职最高、影响最大之人”。对于叶氏的研究还很不够,尤其是其生卒年问题,至今尚无定论。通过文献考证与生平考证相结合,在几种关于叶氏生卒年的观点中,基本上倾向干叶氏生于嘉靖十年(1531)。卒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  相似文献   

18.
元代著名诗人、方外之士张雨,关于其生卒年岁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生年有两种说法,即至元十四年(1277年)、至元二十年(1283年)。关于其卒年,有五种说法:至正六年(1346年)、至正八年(1348年)、至正九年(1349年)、至正十年(1350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现经考证,张雨生卒年可推定为:生于至元二十年,卒于至正十年(1283~1350年),享年68岁。张雨号"句曲外史"的得名缘由概有三说,经考辨:其是以陶弘景自况也。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岭南名士罗瘿公的诗词、京剧剧本、史料掌故著作及交游活动均有重要研究价值,然现存诸家著述对罗瘿公的生卒年记载多有讹误,不利于进行上述研究。借助罗瘿公的诗歌作品及其友人的诗文,可考证出罗瘿公生于同治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于民国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  相似文献   

20.
美国19世纪作家爱伦.坡的作品常以死亡为主题。他笔下的死亡充满了悲伤之美、恐怖之美和浪漫之美,他认为死亡之美才是极致之美。他如此钟情于死亡之美,有这么深的死亡情结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对死亡的描写也体现了他在失意的人生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