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娇 《考试周刊》2015,(1):21-22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及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社会地位及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两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和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后不同的自我救赎和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简要介绍华裔美国文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黄玉雪的《华女阿五》和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两个文本来论证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对华裔美国文学在作品和华裔作家自身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家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4.
《巴黎圣母院》和《雨》两部作品出自不同的作家之手,产生于不同的民族,但主要情境却基本相同。由于作家对情境冲突的设置方法和表现情景的基本手法不同,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5.
《归来》是法国作家莫泊桑188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上海屋檐下》是中国作家夏衍1937年创作的3幕话剧,这两部作品既有惊人相似,又有明显不同,两相比较,《上海屋檐下》更深刻、更成熟一些。  相似文献   

6.
《围城》与《活动变人形》分别是钱钟书和王蒙的代表作,二在内容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在结尾艺术、象征意象、叙述视角方面又有很大差异,从而显示出其主题思想存在不同,《围城》是哲学-生命层面的,《活动变人形》是社会-化层面的,显然前要比后深刻得多,其原因表现在作家气质、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现当代作家中的同类题材中也有类似现象。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和川端康成的小说中都描写了大量的女性,而两人都擅长描写女性。他们的代表作品《半生缘》和《雪国》中,都存在着在强大的男权社会中挣扎着的女性形象。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追问作家的女性意识和作家性别以及民族文化在两个作家创作中的影响,从而可以挖掘出两个作家不同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同名人》是美国著名作家裘帕·拉希莉的作品,描述了印度的果戈理一家在美国社会的生活经历。四位主人公艾修克、阿西玛、果戈理和毛舒米在生活中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身份窘境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身份追寻。本文以《同名人》中四位主人公的美国生活经历为出发点,剖析他们身份窘境的成因,探寻他们对身份的追寻和对文化归属的寻找过程。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野性的呼唤》被称之为是有关狗题材作品中最好的一部。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狼孩》由于其蕴涵的生态思想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两部小说都涉及人类和自然及动物的关系。本文从生态主义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的主题和意象,旨在表明东西方作家虽然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着相似的生态关怀。  相似文献   

10.
《金光大道》和《苍生》是浩然分别在中国社会两个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即“文革”和“改革开放”里的重要创作。不同的时代氛围、不同时代的美学理想以及作家在社会不同时期和个人不同人生时段的创作心态 ,都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作品的生成。通过对比阅读 ,从中把握出二者所分别呈现出的“遮蔽”与“敞开”的鲜明特征 ,并以此感知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杰克·伦敦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但他不是一位真正的无产阶级作家,因为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和尼采的"超人"哲学。世界观的矛盾和思想的撞击充分体现在他的两部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中。  相似文献   

12.
《杂色》与《游泳的人》是两篇优秀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和美国心理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作家约翰.契佛。本文通过对两篇作品的比较分析,试图说明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学作品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40年代解放区“土改小说”的代表作。本文比较了这两部作品在人物描写艺术上的特点,旨在说明文学与时代和社会的关系。文章认为,这两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即体现了两位作家共同追求的时代性、社会性,又体现着他们不同的审美个性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蔡文姬》、《茶馆》、《关汉卿》为中心,对郭沫若、老舍、田汉三作家五十年代的历史剧创作进行比较,指出,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等不同,三作家在坚持历史剧创作的“两个真实”原则、人物形象塑造和作品艺术风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他们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6.
女性形象一直是历代文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前景的关注。而中国文学作家莫言在作品中真实记录了中国农村广大农民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也揭示了男权制度下女性的凄惨命运。福克纳和莫言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对女性形象进行了刻画。本文对《喧哗与骚动》和《红高粱》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位作家对男女社会地位平等的期许。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现代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作品中塑造了两个出色的女性形象,《蒂凡尼的早餐》里的郝莉和《夏日十字路口》里的格蕾迪,社会阶级、家庭背景以及各自所持的人生观的不同使得这两位少女为着自己想要的人生道路进行着不同的挣扎。然而,结局却是一样的萧条、肃杀。作为卡波特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夏日十字路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它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卡波特早期作品中业已形成的特定风格及对其成熟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台湾作家李昂的小说《杀夫》,中可看出《祝福》的影子,两部小说都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并且借助书中人物的命运对当时罪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有血有泪的控诉。纵观这两部小说,从两位作家的生活经历,反映的反封建主题和关注女性命运两个方面,对其逐一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长恨歌》与张爱玲《半生缘》同为女性作家作品,主题同为以女性情感体验为主要书写对象的爱情题材小说,由于两位作家所处年代、社会环境与个人身份经历不同,使得两部作品无论是在精神实质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神曲》与《红楼梦》同产生于封建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历史时期,但由于两部作品不同的化,哲学及社会背景差异和两位作家对学的不同创作态度,致使作品在取材,结构,色空对比等方面产生了种种差异,同时,但丁与曹雪芹毕竟不能摆脱其阶段属性,因而他们不能彻底地反抗他们存在的社会,只能走入对圣母之爱的信仰或轮回报应的虚无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