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砺金 《新闻实践》2008,(11):32-34
创新是传媒的生命。在信息更新速度以秒计算的互联网时代,传媒之间的竞争、互动、渗透与融合,已是蔚为大观。谁在舆论引导的大格局中张扬出创新的旌旗,谁就能抓人眼球、笑傲群雄。反之,墨守陈规,久之则会被市场淡忘,从而呈现喻国明先生所预言的"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传媒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2.
高韵斐 《传媒》2007,(2):23-25
日趋激烈的现代传媒竞争已经把媒体推到市场前沿,资源是市场化运作的基础,市场化运作的实质就是合理配置并有效整合资源的过程.传媒的内外资源是丰富的,谁能拥有资源并能有效整合资源,谁就能赢得市场的青睐."资源整合"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同话题.  相似文献   

3.
传媒业界与传媒学界供求关系的变化,一直被业界与学界所关注.透过两者从“蜜月”到“供过于求”“互相抛弃”的矛盾凸现的过程,供求双方都应从现状中深入反思.我认为,谁都没有将谁抛弃、谁都不应把谁抛弃,探求适应媒体发展趋势的人才成长之路,是业界、学界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传媒对电视传媒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说它是机遇,因为互联网为电视等传统传媒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因子,为电视传媒输入了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力;说它是挑战,因为电视传媒有许多技术上的局限。这些局限是致命的,如果它不能接受互联网的技术优势,被一网打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本文探讨的不是电视传媒与互连网谁胜谁  相似文献   

5.
陈艳彩 《新闻前哨》2008,(10):88-89
从长远发展来看,公信力是传媒最可珍贵的资产之一,是传媒保持持久竞争活力的不竭之源。在未来的传媒市场上,谁的公信力高,谁将处于优势地位,公信力已成为传媒制胜的关键。然而,公信力建设又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媒体能否公平正义,往往是公众评价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6.
赵毅 《新闻窗》2007,(6):120-121
新闻人是一个社会性极强的阶层,包括新闻工作者、宣传工作者、通讯员、媒体传媒人、自由撰稿人等,在通讯员队伍中,谁能又好又快地为新闻媒体提供新闻作品,被赞扬其新闻敏感性强,在专业记者中谁的新闻敏感性最强,谁是新闻采写的“快枪手”,谁就将成为新闻媒体的骨干力量。何谓新闻敏感性,如何培育新闻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揭示了目前广泛存在的广告新闻现象,认为这种公然违反《广告法》的现象得以存在,在于法律没有赋予执法部门有效的执法权力、广告商和刊发广告的传媒对利益的无节制追逐。文章指出,在广告利益与传媒职责之间,传媒依法把握平衡,其实是不难的事情,只要收一收对利益的贪得无厌之心就能做到。如果执法有力并有序,广告新闻的问题并非难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黄晓军 《新闻界》2012,(15):72-75
传媒功能随着不同的社会语境而改变。当前,传媒面临着风险社会和新媒体两种语境,这两种社会语境带来社会的媒介化,风险事件成为媒介化事件。在媒介化社会中,传媒发挥功能时可能增加风险,也可能降低风险。政府和公众对传媒有着不同的期许,传媒功能的扩展与深化有着不同的限度。传媒功能的扩展与深化以专业标准为限度就能兼顾政府的工具限度和公众的需求限度,提升媒介素养,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如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正在引发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和传媒格局的重大变革。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各种形态的新媒体终端和信息平台争相问世,新的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各种新的服务、新的技术产品也越来越多的普及到消费者手中。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的文化产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谁掌握了下一代传媒人,谁就掌握了下一代传媒;谁掌握了传媒,谁就掌握了未来。承担着全国80%的新闻宣传工作任务的地市报人,更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中坚力量。引导报社记者、编辑甚至经营人员走入新闻行业的第一任老师,一般都是记者部主任。选好记者部主任,用好记者部主任,时报社的未来发展、对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人才队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地市报社记者部主任,要树立五种“意识”,当好五大“员”。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谁掌握了下一代传媒人,谁就掌握了下一代传媒;谁掌握了传媒,谁就掌握了未来。承担着全国80%的新闻宣传工作任务的地市报人,更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中坚力量。引导报社记者、编辑甚至经营人员走入新闻行业的第一任老师,一般都是记者部主任。选好记者部主任,用好记者部主任,对报社的未来发展、对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人才队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地市报社记者部主任,要树立五种"意识",当好五大"员"。  相似文献   

12.
与传媒业态重整同步而来的,是对媒体人才的重新认识和人才结构的重新调整。一个从业者需要反思自己是否还能紧跟潮流、被人需要;一个管理者需要明晰如何勾勒和描绘他所需要的人才。恐怕没有谁比超脱于二者之外的"猎头"更能准确地把握市场和行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佛童这样一段话,她说:干传媒这一行,应该有最热的心,最冷的眼。所谓心要热,就是我们有责任感,担承使命,悲天悯人;所谓眼要冷,就是要去抓新闻点,要及时、冷静、客观。现在怕就怕搞传媒的人都有很冷的心,有很热的眼。  相似文献   

14.
朦胧诗和反思历史:演变规律的滥觞美国传媒学者约翰·内斯格在《传媒、社会、与公共性》一书中深刻指出,“无论是哪个时代,无论是什么条件,图书市场中的消费主力军永远是青少年。谁赢得了青少年,谁就占领了先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步入了转型期。在经历了痛定思痛的伤痕文学之后,60  相似文献   

15.
蒋沁燕 《传媒》2016,(2):50-51
对于传媒领域而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将对传媒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和难得机遇.就像曾经的互联网崛起之时一样,我们究竟该以何种态度去面对它,是在“消亡论”中保持沉默,还是在“发展论”中主动拥抱?历史将证明,谁抓住了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先机,并有效地加以运用,谁就能实现时代转型,赢得竞争优势.对此,本文结合当代大众传媒现状,重点探讨物联网视域下传媒转型的发展路径,以期对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飞速发展的科技,让传媒手段日益现代化、多样化,也让老百姓——也就是传媒文化的消费者增加了许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向媒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谁能让消费者满意,谁就赢得了“上帝”。于是,经济领域里让人稔熟的名词——品牌,就被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们移植过来,当成了制胜的法宝。不过《有线新闻网》栏目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传媒娱乐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磊 《新闻界》2006,(2):55-56
以《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失》而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世界著名传媒文化研究专家、美国教授尼尔·波兹曼2003年10月辞世的时候,他的死讯即使在美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当时的大众传媒正热衷于施瓦辛格竞选州长的戏剧性进展。不过,这对波兹曼来说可能并不是遗憾却反倒是安慰,因为这恰恰验证了他的理论。他曾预言,传媒对于政治竞选的报道将越来越多地采用好莱坞式的娱乐模式。谁不愿意娱乐呢?尤其在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但是,波兹曼为什么会担心娱乐至死呢?在笔者看来,他是对传媒娱乐主义的担忧。一、娱乐:超意识形态心…  相似文献   

18.
《娱乐财富密码——引爆传媒心经济》,2006年7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传媒“心经济”的含义,在作者看来,所谓“心”是指核心。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媒经济学研究,无论是在理论认知层面还是在具体研究实践层面,至今仍存在严重的范式困惑。本文认为,传媒经济学属于传媒研究的三大取向之一。传媒传播学研究、传媒形态学研究与传媒经济学研究,由于研究范畴的不同,研究范式也各有差异。传媒经济从本质上讲是社会经济问题,其主导范式应为经济学范式。传媒经济学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不同层面的研究,构成传媒经济学的整体研究框架。三个不同层面的研究,有通用的相关经济学范式,更有与之相对应、相适切的不同经济学范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媒市场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国内纸质媒体之战已愈演愈烈。在此情况下,谁能审时度势,以创新的思维主动应对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紧跟时代发展的主流,以最快的速度把最新的内容告诉读者,吸引读者,谁就能成为真正的赢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要闻版的不断创新和策划,它是媒体取得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