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治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是推动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根本动力。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动力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主要包括主体的需求、利益吸引和制度创新,外部动力主要包括全球化的推动、社会需求、政府推动以及技术支持等。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是一个合力的作用,是诸力量要素共同参与治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当今社会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视角和必然选择。本文从创新的内涵出发,结合已有的教学创新的认识和理解,界定了出了教学创新这一概念的内涵。分析了影响教学创新的动因,既有来自教学系统外部的动力,又有教学系统内部的创新需求。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结构体系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等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也是教学创新的外部动力;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是引发教学创新的内部动力。最后分析了信息社会中进行教学创新的可能性,提出了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改变教师技术应用观、设立促进能力发展的学习目标、依托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以及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育创新主要体现三个基本点,即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手段的更新。第一个基本点:从创新的角度建构正确的师生观首先,积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师观。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触及学生的心灵,是一种强大的“外部动力”,激发和诱导学生“内部动力”发挥。克伯屈曾将学习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种类型。这就是说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恰如其分地定位于一个“导”上,做到“导而弗牵”。他认为教师主导作用对于学…  相似文献   

4.
教师职业动力就是教师工作的动力,是由教师职业内部和外部各种相关因素产生的,促使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推动教学过程周而复始地运行和发展,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无数分力融合而成的合力。它由需要、兴趣、意志、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构成。内部动力是与教师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教学观、学生观,均相联系的动力。外部动力是与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工作条件等因素而形成的动力。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是根本,既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体的整个生活目标、道德理想与意志,也可以直接影响教师的兴趣、爱好、情操,乃至影响他们的全部个性品质。内部动力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决定因素,外部动力只有转化为内部动力,才能对教师的执教行为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科技创新的动力结构取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利益分配和政策引导;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相互作用。高校科技创新动力的形成则依赖于政策引导与支持、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与支持和高校自身科技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工作动力对于教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激发教师工作动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考虑的重要问题。教师工作动力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源于教师个体,靠教师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和内在修养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民办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外部动力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外部动力机制是国家法律政策的支持和社会需求的推动;内部动力机制来自具有优势的教育工作的参与和稳定收益对投资的吸引力。内部和外部动力的合力推动了民办教育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主发展是现代学校的重要特征之一,而机制和制度的创新是学校自丰发展的核心。教师的自主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机制和制度创新。教师自主、健康发展的诱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的推动力量,二是来自内部的驱动力。任何外部的努力都必须转化成教师个人的内驱力、才能最终内化为教师个人的发展品质,成为教师自主成长的不竭动力。研究教师自主发展的机制和制度,  相似文献   

9.
慕课由于其"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优势,成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以247名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教师专业发展内部动力量表及外部动力量表、自我调节学习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等全过程跟踪分析教师的学习动力、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和验证各变量水平及作用关系.可以看出,在基于慕课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学习动力、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习投入水平总体较高,但在个体特征上存在差异性;外部动力正向影响内部动力、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习投入,内部动力也正向影响自我调节学习和学习投入,自我调节学习在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对学习投入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教师生涯阶段在外部动力、内部动力对学习投入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了慕课学习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春梅 《文教资料》2014,(9):106-108
高校教师的内部动力包括高校教师的需要、专业理想和专业自我;外部动力包括政策法律法规、教师管理制度、文化环境和经济待遇等.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而是复杂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和核心。本文着重分析成人高校教师创新及创新思维的生成和激励条件,指出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入手,促进成人高校教师创新思维的发展,使教师创新活动有较大的提高,成为成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教师培训中,如何让教师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内部动力源和外部约束、激励制度完善两方面去努力。内部动力源包括入职评价,热爱是根本的动力;职业生涯规划,方向提供恒久的动力;榜样示范,动力没有停歇;研究教师成长规律,动力不会一帆风顺。外部动力获得的渠道主要是完善制度,去除教师资格的终身制,同时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使教师自我成长有充足的发展劲头。  相似文献   

13.
教师聘任制是在外部压力和高等教育内部逻辑的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其动力因素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外部“促”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激”动;政府对“新公共管理”理念的接受与推动;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双重作用。其动力机制包括竞争机制,需求与供给机制,政策设计、人为干预,高等教育系统自动组织深化四种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当主流制度发生变化时,产学研各方出现合作创新的期望,合作创新的动力既来源于外部,也来源于内部。外部动力,包括市场和政府制度。内部动力,基本的在于合作各方对于潜在利润的追求和对非物质利益的向往。内外动力及其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形成产学研合作博弈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动力具有阶段性、不均衡性和失效性等特点,科研管理者要遵循科学研究规律、学校科研目标与教师主导需要相统一、面向全体和区别对待、内部主动力与外部动力相互促进等原则,从内部主动力,外部压力、牵引力、助推力和阻力这五个不同方向的力量调控入手,兼顾各类教师的科研期望和需求,构建五力合并、一致向前的动力机制,即以培育主动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政策等牵引力的激励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增强助推力,把科研压力转化为动力,加强条件建设和人本管理以化解科研阻力,推动科研工作规范高效地运行,不断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教育生态学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而内部生态环境的现状也令人堪忧。面对这种情况,改善教育生态环境迫在眉睫。适宜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质条件、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外部保障,而"教、学、研"同期互动系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只有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生态环境共同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动力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后得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动力主要来源于内部主动力,外部压力、牵引力、助推力和阻力;具有多元化、功利型科研动力凸显、内部主动力不足、外部动力占主导地位等特点,因而导致了教师科研工作消极被动、科研诚信缺失、学术不端行为未能遏制、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难以提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外部制度与内部制度是约束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因素。外部制度包括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内部制度包括教学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从高校外部制度、内部制度两个层面进行思考的目的在于破解制度障碍,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建立较为宽松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9.
约束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制度与内部制度是约束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因素。外部制度包括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内部制度包括教学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从高校外部制度、内部制度两个层面进行思考的目的在于破解制度障碍,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建立较为宽松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20.
陈黎 《华章》2010,(23)
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研究,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推力,企业目标、企业家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是驱动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市场需求、科技发展、市场竞争和政府行为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