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山神崇拜在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是普遍存在的,是彝族自然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山神观念的形成、对山神的祭祀仪式、山神崇拜的文化内涵几方面对彝族的山神崇拜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俚濮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生活在金沙江流域两岸的中低山区。俚濮彝族保持着众多的原始宗教信仰,其中对山神的崇拜是其自然崇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的正月初二,是俚濮人祭拜山神的日子,其祭拜活动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自发性。作者通过对攀枝花啊喇么彝族支系俚濮人的山神崇拜调查,分析了俚濮彝族山神崇拜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三山国王是粤东地区民间崇拜中历史悠久的神灵之一。20世纪以来,三山国王崇拜已被海峡两岸民众视为两岸同根同源的象征。关于三山国王崇拜的性质,史学界久有争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出以下五种观点:一、山神崇拜;二、社神崇拜;三、山神崇拜与社神崇拜两种性质兼有;四、英雄圣贤崇拜;五、祖宗崇拜。通过对以上五种观点的辨析,粤东三山国王崇拜应是一种以山神崇拜为基础逐步发展而成的社神崇拜。  相似文献   

4.
论唐代的水神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神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自然崇拜。唐代是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风调雨顺是人们最大的愿望,所以唐朝时期水神崇拜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很盛行,主要表现在信仰对象十分广泛,信仰形式多种多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唐代开始,龙王崇拜逐渐兴起和普遍化,这对于中国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山神崇拜源于远古藏人的民间信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简要的叙述了新龙藏区的山神崇拜习俗的历史渊源并对当地藏民在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煨桑"仪式及"十三"年节中的"拉泽"仪式祭拜山神的活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山神崇拜非常盛行,山神,尤其是岳神地位很高,一直是国家祭祀的重要神灵。泰山为五岳之长,是全国影响最大的山神。自汉代开始,泰山神职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兴云布雨、左右年变为主宰人生死寿天的冥界统治者。人死后魂归泰山,泰山治鬼的信仰逐渐在乡村社会流传开来,泰山神灵也日益人格化、世俗化,得到民间大众的普遍信奉。  相似文献   

7.
<五藏山经>记载了大量的山神,学者或将其归入自然崇拜;或因山神形象多是"动物的变形"而将其归入图腾崇拜.然而,<五藏山经>中具有"虎"特征的神与一般的"山神"有明显不同,或与"帝"有密切的关系,或于神界有司职,或与居住地无密切关系,或兼而有之.因此,<五藏山经>中"虎"的文献与"自然崇拜"及"图腾崇拜"皆无直接的关系,只是"虎"图腾在后世神话中的遗留.  相似文献   

8.
拉祜族宗教信仰的发展正处于多神向一神转变的过程,在他们的生活中信仰的最高神是“厄沙”,但是在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西双版纳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中多神崇拜的痕迹还很浓重,还有水神、树神、山神、太阳、月亮以及祖先神灵等等的崇拜,常见的传统宗教信仰方式主要有:天神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农耕祭祀几种。  相似文献   

9.
唐代四川道教摩崖造像别具特色,丹棱县龙鹄山造像以天尊、老君为其主要内容,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及四川地区的民间信仰,可以说元始天尊、老子的崇拜加上《道德经》、《本际经》四位一体构成了唐代的道教信仰。天宝九年的松柏铭碑更是透露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研究唐代道教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10.
彝族曾盛行山神崇拜,祭山神是彝族民间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仪式之一。20世纪60至70年代,祭山神仪式被强行禁止,20世纪80年代后,在一些彝族民间文化精英和学者的推动下,简单的祭祀仪式逐渐复兴。2011年3月6日(农历二月初二),云南双柏县他宜龙村彝族祭山神仪式是在当地文化精英的倡导,"草根"力量的响应和推动,专家学者的参与和支持,当地政府默许的一次较大祭祀仪式的复兴和重构。但群体性的祭山神仪式能否走下去,每个环节都要发挥各自的作用,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阐述台湾妈祖信仰与大陆妈祖信仰的一些不同特点,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当代妈祖信仰进行客观分析,认为妈祖信仰的本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许多特性,是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力促进因素,并探讨了当前的相关任务。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尝试对四方祭祀的一般情况进行梳理,并且对“四方”这一重要概念进行探讨。关于四方祭祀的属性问题,古今存在两说,即属于地神祭祀还是天神祭祀。在“四方考”一节中,通过对((诗经》’中((大田》、((甫田》、《云汉》等诗篇的考辩,分析五帝属性及祭天的仪式,认为四方祭祀非地神祭祀而为天神祭祀。。四方祭祀实为四时祭祀,祭祀仪式为四郊迎气。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曾在世界引起轰动。大量精美的出土器物,工艺之精湛,造型之独特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星堆青铜面具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也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但是以往的研究往往从考古学含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出发,有一定的局限性。尝试运用原始宗教理论分析三星堆面具包含的不同宗教因素,进而指出,以鸟崇拜为特征的自然崇拜在该文化中居于绝对支配地位,兼具自然神与祖先神双重神性的天神崇拜也有一定的萌芽。但是由于自然崇拜的因素过于浓厚,导致三星堆文化社会结构僵化,发展停滞,最终在与同时期其他文明的竞争中被淘汰。  相似文献   

14.
本主崇拜是云南大理白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也是典型的“地方性知识”,从产生、发展、变迁的千百年里,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实现族群认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社会成员、增强人类适应环境等教育功能。通过对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的梳理,可以分析本主崇拜“地方性知识”的性质和非制度化的教育功能,进而了解本主崇拜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  相似文献   

15.
自然崇拜起源于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国家多难,民生痛苦,人们对自然的崇拜热情依然不减,并有所发展,其主要表现是对天地、日月星辰、气象、山川水火、动植物的崇拜.这种广泛的自然崇拜,反映了当时的民间风俗与社会信仰.  相似文献   

16.
陈十四信仰主要分布于闽浙粤台等地。这一信仰不仅在汉族社会广为流传,而且深入到畲族社会,并完美地与畲族文化融合,并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中展现出民族个性。通过对畲族民间文学、民俗生活和音乐舞蹈中陈十四信仰表现的论述,认为陈十四信仰的畲化主要源于畲汉共通的师祖关系、畲族自身的内部需求、民族生存的外部认同和强势文化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日本所藏孤本《勋贤祠志》及2012年海内外围绕该孤本而发表的三篇很有分量的论文为基础,对天真书院作了细致的史料梳理和初步的史实考证.认为从“仰止祠”到“勋贤祠”,并非简单的名称之变,而实为内质之变.“仰止”推崇的是包括“立言”在内的立体的学者型的阳明形象,而“勋贤”关注的则是以“立功”“立德”为重点的事功型的阳明形象.  相似文献   

18.
本主崇拜是云南大理白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也是典型的"地方性知识"。农耕性是本主崇拜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农事成为整个族群最为关注的事务。农时的安排、生产资料的协调、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交流是获得好收成的必需条件,本主崇拜中含有大量的农业生产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