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代永乐朝是朝贡贸易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时期,特别是郑和下西洋将朝贡贸易推向顶峰。明成祖大力发展朝贡贸易,采取了遣使四出招徕朝贡、对贡使厚重赏赐及多方优待等措施,达到了“怀柔远人”、巩固统治的目的,但也造成国家财政的巨大亏损,财富大量外流,加剧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矛盾。朝贡贸易暴露的种种弊端给此后近百年的惨淡经营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
章通过《资治通鉴》的记载论述了唐代皇帝物质赏赐的对象、内容,分析了唐代皇帝物质赏赐的特征,指出物质赏赐与当时的财政经济状况关系密不可分。物质赏赐是唐代皇帝用以激励臣民的一贯手法,是统治阶级内部瓜分财富的一种手段,它加重了唐王朝的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3.
皇帝借官吏之手实现对人民的统治,官吏代表皇帝,作为皇帝的化身直接统治人民。然而官吏有良莠之分,素质不一,对巩固封建统治,安定社会秩序,也具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赐宅,即皇帝或朝廷赏赐给皇亲国戚、大臣、归顺者、宦官等特殊人群的住宅。它既是一种赏赐形式和政府对官房的特殊分配方式,也是统治策略的具体运用。宋朝廷为解决赐宅采取多种手段,使其具有差别、灵活、实效等特点;但赐宅的增多和华丽,不仅给宋代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而且在社会上形成追求住宅享受的不良消费风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假皇权以肆虐的奴才——论明代的宦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宦官,从永乐年间开始,直到国亡为止,始终在皇帝的宠幸、纵容下,在政治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把魔爪伸向各个领域,特别是对臣民进行公开的特务恐怖统治,虽然强化了极端君主专制,但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明代的宦官尽管权势熏灼,但他们只不过是假皇权以肆虐的奴才,为皇帝搏噬臣民的鹰犬而已,没有也不可能对皇权构成任何威胁。明代宦官这种既拥有很大权势,又只是皇帝的  相似文献   

6.
琉球是古代东亚的岛国,明代时期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两国成为友好邻邦。政治上,琉球三国中山、山南、山北多次遣使明廷,明朝对琉球进行赏赐、册封;两国在抗倭斗争中相互支持。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明代皇帝多次赐《大统历》,中国儒生侨居琉球传播先进文化,琉球派遣王从子、寨官子、陪臣子、官生、女官生等入明朝国学学习。  相似文献   

7.
明代自洪武后期至成化年间,内官渐涉朝政。弘治一朝,怀恩、蒋琮等内官直接间接地干预朝政,但对政局的危害相对较弱。从弘治朝看明代内官干政,皇帝纵容及内外相制统治术的运用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明弘治时期对藩王赏赐数量之大,是前几朝所罕见的.赏赐的内容大体上有土地、盐引、课钞、之国费用及王府修建费用等.这些活动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被大量侵夺.针对藩王赏赐产生的财政问题,明廷想出一些办法和措施给予补救,但从整体上看,这些措施收效不大,藩王赏赐的后果已是积重难返.因此,弘治时期是明代国家财政状况恶化的重要转折点.藩王赏赐活动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财政问题,是国家隐患和社会危机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治中兴"的说法实际上很难成立.  相似文献   

9.
清王朝二百六十八年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鼎盛时期,这三朝皇帝统治中国共一百三十四年,占整个清朝一半时间.并且这三个皇帝都能励精图治,事必躬亲,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为了巩固封建政权,提高经济实力,自康熙开始采取了奖励垦荒、更名田、兴修水利、禁止圈地、捐免田赋及改革赋役等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因此,封建史学家便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康乾盛世",藉以标榜他们的文治武功.  相似文献   

10.
汉武帝时代错综复杂的矛盾.提供了酷吏盛行的社会条件。强化、巩固皇权需要酷吏.皇帝欣赏、重用酷吏。酷吏参与律令的编次论定.为维护皇权提供法律依据。酷吏搏击宗室贵族、豪强兼并之家.镇压吏民反抗.铲除强化、维护皇权统治的障碍。酷吏是皇帝得心应手的鹰犬,皇帝是酷吏至高无上的靠山.当酷吏违背皇帝的旨意.人生也就走到了终点。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与西域的商业往来主要体现为贡赐贸易的形式,穆斯林商人们以西域贡使的身份来到中原,将商品以贡物方式出售,明政府则以赏赐的方式偿付,西域贡使在明王朝境内受到热情的款待,且其货物也得到高额回报,商贸风险不大,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旅途中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盗匪的劫掠。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的“跨界民族”,关于中国境内的朝鲜族的起点,大体上存在三种看法,第一,认为应追溯至元代明代;第二,认为起于明末清初,第三,始于19世纪中叶迁入,本文根据史料进行分析,阐述了明代朝鲜族移民辽东的原因,迁徙途径及其开发辽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钱谦益转益多师、唐宋兼宗的诗学宗尚建立在反思明代诗学的基础上,扩展了人们的师法对象,对唐宋诗做出了新的评价。入清后,钱谦益的诗学思想与佛学思想融合,并融通诗论中的世运、灵心、性情、学问等概念,从诗学基本理论的层面对师法宗尚做出解释。钱谦益的诗学思想在明清两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接明末诗学思潮,给清代诗学确立了更宽阔、更深入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元代虞集的《杜律虞注》早已在明代时就已经被肯定是一部伪书,并判定与元代张性的《杜律演义》有着很大的关系。明代有许多学者文人都对《虞注》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记载,为后人的辨伪工作留下了宝贵资料。在此分明代和明以后两部分对有关《虞注》资料进行总结评述。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普遍注意到了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的关系,然对与女真族兴起的关系却关注不够。事实上,明末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促使女真族内部相互攻掠,建州女真乘机兴起。灾荒也成为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因素之一;政策失误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亦使进入辽东的后金陷入困境。皇太极统治时期灾害不断,他除了调整政策、发挥八旗的作用、逼迫朝鲜提供经济支持,便是大规模掠夺明朝,既削弱了对方,也有助于渐渡危困。但无论明朝灭亡抑或女真族兴起,自然灾害的作用皆视乎王朝政治与人类社会基本状况而定。  相似文献   

16.
简论元末明初士风转变对诗文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的江南云集了明初诗坛的大多数精英。他们在战火中感受到人民的疾苦,对新立的朱明王朝多是抱有好感,希望能借此得以一展毕生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朱元璋对士人极其严厉的态度让诗人们在迷茫和畏惧中日见消沉,在诗歌创作中反复咏唱起隐逸与逃避的歌调。  相似文献   

17.
毕节市东郊嵩山有一座明代建造的七级石塔,上镌毕节明清时期进士、举人中式名单,文革中被拆除。2001年因修房掘出部分碑记,字迹可识。乃研究毕节明清科举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隆庆和议”后,明朝与蒙古右翼实现了和平贸易关系。明朝在边境设立了若干市场与蒙古右翼定期进行互市贸易,其中隆庆、万历年间的市场贸易比较活跃,最具代表性。考察明蒙边境大小贸易市场的设置时间、位置、贸易对象等对于客观认识此阶段的明蒙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官修《明史》过程中,监修、总裁和纂修人员十分注意将史学批评和修史实践结合起来,他们不仅发表对明代历史的看法,而且还对诸多问题积极地进行评论。殿本《明史》大多吸收或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殿本《明史》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会馆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设立的供聚会、寄寓之用的馆所,是民间自律、自卫、自治的组织形式。中国的会馆,兴于明,盛于清,衰微于民国。樊城会馆的设立当在明末清初,相继建有20余座会馆。目前,樊城会馆幸存仅5处。且损毁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