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友志  刘涛 《青年记者》2012,(14):85-86
严复于1897年10月26日创办了《国闻报》和《国文汇编》,并开始翻译《天演论》,在《国闻报》上连续发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关注.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介绍西学、提倡用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当时的《国阐报》贯穿着严复的思想和追求,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近代社会的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2.
张世轶 《兰台世界》2012,(16):60-61
《国闻报》诞生于天津,以启发民智、宣扬变法为己任,是19世纪末中国北方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报纸,被誉为国家"危急存亡"关头,由"维新志士点亮的一盏光芒四射的明灯"。1897年,《国闻报》连续发表了由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引发重大的社会舆论思潮。由此,严复成为了《国闻报》的灵魂。王修植倡议并创  相似文献   

3.
严复所写的《导扬中华民国立国精神议》一文,较完整地反映辛亥鼎革之后他的建国构想和政治主张,故在其晚年政治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近百年严复生平与思想研究中,学者一直未能确定严复写作此文的时间,成为严复研究中悬而未决之问题。根据新发现的《爱国白话报》《申报》的有关记载,在学界既存研究的基础上,对严复此文的成文过程再做一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4.
正戊戌变法时期,天津是维新派在北方开展报刊活动的又一个重要据点。严复等创办的天津《国闻报》,与上海《时务报》桴鼓相应,分执南北舆论界牛耳。它不仅是天津地区中国人创办的最早报纸,同时也是维新派在华北地区出版的唯一报纸和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张日报。【富有特色的《国闻报》】《国闻报》是在上海《时务报》创刊后的第2年,即1897年10月26日(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一日)创刊的。社址设在天津租界紫竹林海大道,由严复与王修植(菀生)、夏曾佑(穗卿)、杭辛斋(慎  相似文献   

5.
严复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对维新运动的开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创刊不到一年,就转卖给日本人,在它创刊经营期间的无数艰难辛酸多数都不为世人知道。因此,文章分析了曾经轰动一时的《国闻报》被迫停刊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赵明 《兰台世界》2015,(7):159-160
《天演论》是晚清翻译大家严复的译著。严复通过阐述"物竞天择"进化理论,警醒国人奋起,为新中国革命注入一剂强心针。《天演论》中"汉以前字法句法"的运用使译笔有先秦诸子散文的雅韵,译著深受旧派士大夫推崇。  相似文献   

7.
《说难》,是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写的一篇文章,原载1898年8月5、6日《国闻报》,后辑入《国闻报汇编》。《说难》以甲乙二人对话的形式,从“酒肆中之庖人”、“北里中之女子”和“报馆中之文章”三者的对比中,详细分析而得出了“酒肆最易,女闾稍难而仍易,惟报馆最难”的结论。办报为何最难?严复认为在于众口难调,而且直面社会上所有的人。他说:“从甲则违乙,从乙则违甲,故甲观之以  相似文献   

8.
严晓亚 《新闻窗》2006,(6):92-93
1897年10月26日,严复在天津创立《国闻报》,社址设在天津租界紫竹林海大道。严复虽然持有激进的思想,但处事谨小慎微,从不参加实际维新政治活动,也从不去报馆,而且找了个福建人李志成充当馆主,所著文章也不署名,但严复是该报最主要的创办者和主编者。这份报纸,贯穿着严复个人的思想倾向与对中国社会变革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晚报的成功”上海最早的晚报,是《字林沪报》(字林报中文版)所办的《夜报》。因缺少销路,不久停刊。之后,又陆续出版过以下晚报(报名后括号内注明创刊或起讫时间):《上海晚报》(1898)、《晚钟报》(1912)、《上海夜报》(1924)、《中国晚报》(1921—1928,创办人沈卓吾)、《东南晚报》(1924)、《江南夜报》(1924)、《申江晚报》(1925)、《东南夜报》(1926)、《中南晚报》(1925—1927,经理蒋裕泉,主笔高尔松、高尔柏)、《上海晚报》(1926—1928)、《江南晚报》(1927,  相似文献   

10.
一部中国新闻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始于1905年,这一年在内蒙古创办了蒙汉合璧的《婴报》。之后,在1907年藏汉两种文字的《西藏白话报》创刊。继之又在我国东北地区出版朝鲜文报刊《月报》,在辛亥革命时期,汉、维、蒙、满文字的新疆《伊犁白话报》又相继出刊。我国少数民族报人的办报活动,还要提前到1902年满族报人英敛之办《大公报》之时。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后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受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制约,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发展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11.
严复(1853--1921),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福州市)人。近代中国影响较大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学习和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新化的总代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对严复评价之高由此可见一斑。严复一生致力于介绍、  相似文献   

12.
名人手迹     
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名炳麟,字枚叔,一作梅叔,号太炎。1890年入诂经精舍,从俞樾受业七年。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后又在杭州与人合作创办《经世报》等,  相似文献   

13.
《秦镜日报》是辛亥革命后陕西著名日报之一,创刊于1913年,由国民党人士南南轩、邱彦彪、柯松亭等创办。南南轩任社长,柯松亭任经理兼主笔,刘海帆任编撰。社址设在西安南广济街内,日出铅印报纸对开版一大张。南南轩字风薰,陕西兴平人,1909年曾与本县县长张瑞玑及进步士绅张渊、南兆丰等创办著名的《兴平报》,宣传同盟会革命主张。该报后来与《西北白话报》合并为《帝州报》,成为辛亥革命后陕西最早的一种报纸。1912年南南轩又与宋伯鲁创办了《秦风报》出任经理兼圭笔。1913年又创办了《秦镜日报》。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七年初,我们怀着无限崇敬和思念之情,在开展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活动之际,根据有关线索,翻阅了二十年代的旧报刊,从天津《益世报》中发现周恩来同志旅欧时期撰写的旅欧通信五十四篇,近二十四万字。这一发现真使我们感到莫大的欢欣和鼓舞。其后,在有关单位的支持帮助下,我们又发现了发表于天津《益世报》的通讯一篇,发表于当时的内部刊物《觉邮》和《少年》的文章、通信各五篇。以上总共六十五篇,约二十五万字。这是截至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周恩来同志在旅欧期间所发表的全部文章。  相似文献   

15.
我1987年3月开始业余写新闻稿,到1988年12月,一年多的时间里,被《中国青年报》《人民公安报》《北京日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市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稿件67篇,被市公安局和延庆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回顾写稿的实践,我的初步体会是“捡”“精”“思”“闯”“挤”这五个字。写作的知识靠“捡”。写文章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即使遇到好的题材,头脑这个加工厂再灵,也出不了名牌产品。为了“捡”知识,我除了备有“阅报本”“读书笔记”,注意随时把  相似文献   

16.
1999年12月17日 ,是新华社四川分社主办的《蜀报》创刊7周年纪念日。在这家《蜀报》之前 ,以“蜀报”二字命名的报刊 ,还有6家。为了纪念7家同名《蜀报》共同走过的百年历程 ,今日《蜀报》人策划了一次“百年《蜀报》回眸活动”。这次活动从12月2日刊出《百年〈蜀报〉回眸史料有奖大征集》起拉开序幕。活动分两段进行 :一是从12月3日起至12月11日止 ,该报连续9天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文图兼有的“百年《蜀报》回眸系列报道” ,使这一活动逐日升温 ;二是在12月17日这一天 ,该报共出7大张28个版 ,从头版起“隆重推…  相似文献   

17.
《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集团的报刊,指1850年创刊的《北华捷报》及该报以后发行的一些英文与中文报刊。其中英文报刊,有1856年创刊的《每日航运新闻》(Daily Shipping News),该刊于1862年改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Daily Shipping and Commercial News),至1864年又改为著名的《字林报》(North-China Daily News)。  相似文献   

18.
给报社投稿,贯在“认真”二字,写“第一稿”更是如此。因为“万事起头难”,所以成功之后其乐无穷。《文汇报》“学林”专刊曾于1982年辟“古文今译”专栏。我对古文也有爱好,心里痒兮兮的,那年下半年我翻阅了十几年古文资料,选译了一篇《钱县令得檄捕蝗》,1983年2月21日给用上了。后来这篇课文又编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今译》一书中。这是我第一次给《文汇报》写稿。1988年初,我阅读《中医药信息报》,得知“中医幻想家”专栏征稿讯息。我学中医四年,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写了一篇《二十一世纪“服”药畅想曲》,很快便见了报,而且一字未  相似文献   

19.
夏衍同志給《新聞业务》編委会写的一封信,值得引起我們編輯同志的注意。在我們的报紙上,錯用成語,用詞不当,写別字錯字,这种情形确是为数不少。如果每天加以登記,积年累月,次数是相当惊人的。也許有些人会說,这算不得什么大問題,难免的,誰又能担保一张报紙沒有一点小錯誤呢?于是錯誤在眼前一掠而过,不大在乎。但是讀者  相似文献   

20.
“三张一赵”之赵,即赵超构(笔名林放、沙)。他出身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曾东游日本一年。先在南京《朝报》任记者,编辑,与慧剑同事。抗日战争开始,投身救亡运动,于1938年入川。参加《新民报》工作。由主笔而总编辑、总主笔、社长,前后50余年。今年已是80遐龄。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小言论”,每篇五六百字,最短的只有一二百字,先后以《未晚谈》《今日论语》《随笔》《灯下闲话》等栏名在《新民报》发表,其中一部分成了《新民报》各个地方版的“共同语言”,同时转载。1944年5月他参加中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