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课取材于东北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孙立权策划的一个小初高跨学段的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该活动由小学、初中、高中各一位语文教师分别给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学生讲同一首诗——柳宗元的《江雪》.高二年级的课是孙立权老师讲的,题为《经典重读:柳宗元诗<江雪>》.这节课以反刍理论为基础,从经典需要重读切入,重点探讨了《江雪》这首经典诗歌传诵不衰的不朽魅力.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是学生写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最早见诸1979年第4期的<诗刊>上.从那以来,人们就一直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而倍加喜爱.上个世纪末,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选入高中语文教材(2003年版编在第一册),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把它定位为"爱情诗".事隔多年,诗人突然宣称这是一首和恋爱毫无关系的诗歌,2005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刊登的洪贺廷老师的<从〈致橡树〉的创作缘起观其主旨>一文,据此提出不应把<致橡树>看成是一首爱情诗,并批评人教版教材把它说成爱情诗是不妥当的.那么,<致橡树>究竟是不是爱情诗?又为什么是爱情诗?人教版教材的说法是否妥当?我想,这是涉及到文学作品阅读规律、范式以及教材编写原则的问题,因此,思虑再三,不揣浅陋,把自己的一些感想说出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文包诗"这种文体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独创,她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篇作为创作基础,把这些古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经过合理的想象编写成一个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诗"是"文"的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黄鹤楼送别>(五年级上册)是一篇"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流传甚广,几近家喻户晓。人教版、苏教版等小学语文教材均将这首诗收入其中,作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古诗,各种教参和教学辅导用书一直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渔火"意思是: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笔者在教学中也曾一直认为是这样。  相似文献   

6.
<正>有句话说:"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这道出了空白艺术的无穷魅力。同样,文章也是如此,有了空白,才会给读者思考、拓展和想象的空间。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富有情感,这些文章在描写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空白点,并以空白点为契机,有效挖掘练笔资源,使其成为学生练笔的起点,开启思维之窗,引发创新之花。一、围绕中心想象练笔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的题目都告诉了我  相似文献   

7.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种特殊体例的课文,就是把一首古诗词包融在一篇生动浅显的现代文中,我们常称之为"文包诗",如低年级的<咏华山>、<母亲的恩情>,中年级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高年级的<黄鹤楼送别>等.我想"文包诗"这一文体,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而设置的,它使原本深邃的诗歌意境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柳宗元<江雪>这首诗歌时,我从诗歌中几个关键词、关键意象入手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是我们的国语,是打开人们思想的一把钥匙,语文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的素质教育都是源于语文的教育,所以说从小就要重视语文这一学科,也可以说小学语文这一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这一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关系到小学  相似文献   

10.
<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下简称《永遇乐》)一词,被明代杨慎列为"辛词第一",入选了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其中,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这首词安排在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千古江山"板块。对于这首词,《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的教学建议如下:"一是领会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是理解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