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前孙犁长期搁笔的根本原因是他的“不合时宜”,且不愿迎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孙犁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伞”在孙犁心中形成了二大心理情结。这两大情结共同构成了晚年孙犁创作强大的内驱力,并规定了他作品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旨。——晚年利,犁的散文观、散文面貌和严谨到苛刻程度的现实主义态度。——晚年孙犁强烈的道义精神及其由来。  相似文献   

2.
孙犁文学具有美善相生的审美品格。这表现在他以善的伦理为认识世界的方式,对美善合一文学世界的展示,以及与善相和谐的艺术特征上。孙犁审美品格的主体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同时融汇了现代西方人道主义精神和艺术方法。审美品格是孙犁个人精神和人格的写照,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道路和文体选择。孙犁的审美品格与他生活的时代文化存在一定冲突,也因此未能在他的创作中得到充分发挥,但它使孙犁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意蕴,也切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既超越了时代,也展示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开放性发展的方法。孙犁的审美品格非常切合当前中国的文化要求,对中国文学具有充分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犁专题     
对真善美的刻意追求,是孙犁散文的主要特色,也是他一贯的文学追求。他认为文学的职责是反映现实中的美和善的。孙犁是追求真诚的,他说:“在创作中,我倾吐了心中的郁结,倾注了真诚的感情,说出了真心的话。”孙犁又是追求善良的,他笔下的人物纯朴而善良,都有一颗质朴美好的心灵。同时孙犁又是追求美的,他从不直接描写人间的丑恶。  相似文献   

4.
晚年孙犁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大革命”前孙犁长期搁笔的根本原因是其“不合时宜”,且不愿迎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孙犁“置之死地而后生”,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命”在他心中形成了二大心理情结。这构成了晚年孙犁创作强大的内驱力,并规定了其作品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旨──晚年孙犁的散文观、散文面貌和严谨到苛刻程度的现实主义态度、强烈的道义精神及其由来。  相似文献   

5.
孙犁受传统文化影响颇深,儒家与道家传统美学在他的人生哲学和美学精神中形成强大的张力。其小说的婚恋情节表现出天道与人道“和合”、仁德与虚静相谐、“小我”与“大家”权全的美学特征,散发出儒道契合的和谐之关。  相似文献   

6.
随着“文革”十年浩劫的结束,作家孙犁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潜藏于孙犁内心深处基于对婚姻的不完满感,让他形成对女性美的独特观照和细腻感知,并以之作为精神的代偿。这种原初的不完满感和随后的婚姻挫折,以及随着年事渐高的身体衰老,最终形成了晚年孙犁那“大残破”的自我体认。这种残破意识在孙犁晚年著述中氤氲出无尽感伤,使其晚年创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7.
“崇实”是孙犁主张的散文写作原则,“尚理”是其内容追求,“质胜”是孙犁对散文文体风格的主张,三者互相联系而又从三个不同侧面构成孙犁的散文观,成为他现实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16-121
"文学散兵"是孙犁文学生涯的客观现实,也是他的主动选择。它表明:孙犁是革命队伍中鲁迅式的战士,创作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出发点,以建构积极向上的现代民族精神为宗旨;孙犁具有坚定的现代知识分子立场,文学生涯中的各种外在干扰不能动摇他对思想自由的坚持;孙犁在逃避中保护自己,保存自我。"文学散兵"定位的核心是对作家独立精神生活的捍卫,对作家主体性和文学主体意识的强调,既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历史的反思,对当代作家精神品格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抒情传统、五四启蒙思想和革命文化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孙犁早期创作独特的战争浪漫主义抒情笔调。不论从题材、语言还是表现方法,孙犁早期小说都契合了解放区文学对于新文艺的需要,但实际上其对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继承,对“民族化”的自觉追求与延安理论界所倡导和建构的“民族形式”文学思潮要求并不一致.这也是孙犁与革命主流文化既契合又疏离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地化教育是针对乡村教育城镇化所带来的各种教育危机而采取的一种新的振兴乡村教育的手段,但近几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的精神文化断层、空间环境被挤压、教育价值严重偏向城市,致使乡村教育成为乡村的“他者”,对乡村教育实施在地化产生阻力与障碍。为有效地实施在地化教育手段,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应彰显乡村的文化价值,促使乡村教育从“他者”回归“本我”;把握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尺度,促使数字化技术为乡村教育赋能。  相似文献   

11.
女性意识与孙犁的文学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孙犁是一个女性意识相当强的作家。女性崇拜思想反映了孙犁较强的现代意识,但女性个性和性别角色的淡化又使孙犁保留了男权中心文化的印痕。孙犁还有着强烈的贞操观念,这带来其作品的纯洁、单纯之美,但也束缚了其女性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与那些男性文化叙事不同,孙犁文学创作所操持的主要是一种女性表达式,它具有柔性的力量和美感,虽不如男性语言和阳刚美学来得大气磅礴、震撼人心,但它给人的感受却是内在、和美和长久的。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对孙犁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并成为文坛的一个热点,然而,孙犁研究仍存在着一些尚未涉及或研究较薄弱的领域,如:“文革”后孙犁作品的研究,作家的本体研究(孙犁的心理,气质,人格研究,孙犁文化意识研究,晚年孙犁研究);孙犁的文学个性及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中的定位,孙犁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把孙犁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对于乡村的体验始终影响着孙犁长达数十年的文学创作,怀揣乡村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孙犁眼中的乡村图景从单纯、美好、有生活实感的乐土,变得忧郁、安静、充满回忆之美,渐渐走向封闭的状态。本文透过对孙犁眼中乡村图景变迁的考察,探索了作家创作潜在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老年孙犁从1979年到1995年陆续发表了十本散文集。这些散文大多是回忆往事的散文,在这些回忆过去的作品中,他不断地坚持"作家应该说些真诚的话"的信念。通过对童年、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回忆,孙犁重视"真"。这"真"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含有对后代青年人的教训性。这就是老年孙犁创作的"教训性散文"。  相似文献   

15.
杨玉霞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3):55-58,96
八十年代孙犁创作的<芸斋小说>在对人性的揭示,个人命运与社会、时代关系的探究中,渗透着浓重的命运感与沧桑感,氤氲着沉郁的悲剧意识.孙犁在对悲剧的积极超越中实现了现实主义的完满,增加了作品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文学史上,孙犁一直被视为解放区“本土”作家,其原因大概是孙犁在冀中农村长大,在解放区“土生土长”.而实际上,孙犁从童年到青年时代一直在接受现代教育,农村仅仅是其成长的一个“背景”,他的经历与赵树理等有很大差异,而与丁玲、欧阳山等则没有很多区别.如果说,赵树理等早年的身份认同是农民或农民知识分子,那么,孙犁则一直都自觉地保持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立场.因为经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孙犁其实与解放区“本土”作家在政治态度、对待大众化的态度等很多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将孙犁归入这个群体会导致对他的很多误读.  相似文献   

17.
孙犁是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农村妇女形象。长期以来,人们多从社会、政治、历史的角度去阐释这些形象的特征及意义。本文力图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重新阐释孙犁小说女性形象的特征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犁在小说创作中习惯于回避现实矛盾和美化现实生活,而童年生活是其回避现实的潜在心理归宿。从孙犁小说的男女人物关系模式中可以发现,孙犁对童年的迷恋其实源于他潜意识中匿藏的一种母性崇拜心理,这种母性崇拜心理在作品中还被延伸与泛化成了一种大地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19.
孙犁是当代文坛上精通各种文学样式的乡土作家。今天重提孙犁及其文艺思想十分必要。本文评述了孙犁文艺思想的五个方面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美学追求、文学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20.
海子“太阳”系列长诗与其诗学理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阳”系列长诗见证了海子后期长诗刨作感应先锋诗潮所作的多种技巧、多种形式的尝试与实验,见证了其脱离前期乡村抒情歌手式的创作风格的转型,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当代诗坛从有序走向无序的时代大势和海子在此背景下所发生的诗学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