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新闻主要报道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经济活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它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经济新闻的特殊性和采写上的不得方法。致使经济新闻可读性差,读者想看看不懂,或看后获得的有用信息少,影响了经济新闻报道的效果。那么如何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呢?  相似文献   

2.
时政新闻是对于国家政策导向的宣传和大政方针的报道,其政治性、政策性及服务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当前,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如何让人们在互联网上看了时政新闻发布后,还要再去翻开党报看报道?如何更好地发挥党报优势,为读者提供理性、建设性的深度分析?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创新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探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左琳琳 《新闻世界》2013,(10):106-107
由于经济新闻报道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内容呆板乏味而缺乏可读性,不能迎合读者对通俗、易懂、有用的需求。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经济新闻报道应积极转变视角,采用故事化手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让经济新闻可亲可感。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不少时政报道面孔严肃,亲和力差,读者看起来有如鸡肋。因此,要想使时政报道更具吸引力,还需要在语言风格上实现社会化,群众化,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从而增强时政报道的受众范围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由于经济新闻报道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内容呆板乏味而缺乏可读性,不能迎合读者对通俗、易懂、有用的需求。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经济新闻报道应积极转变视角,采用故事化手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让经济新闻可亲可感。  相似文献   

6.
魏武 《青年记者》2012,(31):30-32
应当辩证看待新闻的长与短,如果无条件地强调"短比长好",新闻报道就很可能会陷入误区。在新闻实践中,人们看待新闻报道篇幅的长短已经比较理性和客观,对新闻的关注焦点也已经不再是报道篇幅的长短而是新闻的可读性及社会意义了,毕竟,读者喜不喜欢看,社会效果如何,才是衡量新闻报道好与不好的最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7.
崔平 《记者摇篮》2008,(12):48-49
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这种报道真实、自然、亲切,现场感强,有可读性。而目前的体验式报道,则是在记者深入新闻现场采访的基础上,邀请部分读者一起体验,从而形成的全新的策划报道。  相似文献   

8.
在坚持正确办报方向的前提下,要使地市党报新闻报道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要增加内容的权威性、指导性、贴近性、服务性,并恰当运用多种多样的新闻报道形式,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增强吸引力,让读者感到可读、可亲、可信。作为地市党报来说,要在报道内容上体现可读性,就应报道读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满足读者求知天下大事的欲望,从需求心理上贴近读者。要在报道内容上体现可读性,还要报道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新闻媒体飞速发展,对记者的素质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观察对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新闻媒体尤其应该注意不断提高新闻记者的观察报道能力,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提高新闻报道可读性。  相似文献   

10.
现在读报纸或看电视新闻,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消息类还是通讯类作品,细节描写越来越多,越来越吸引人们去欣赏去思考,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形象性和可读性,引起读者的共鸣,起到更好的宣传和教育作用。可以说,新闻作品尤其是消息类报道不再拘泥于单调乏味的倒金字塔式结构,跳开了八股文式的文风,为新闻报道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摆脱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报道应找准“动情点”。笔者认为,一则新闻报道能否打动人心,关键在于找准最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动情点”,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若能抓住动情点,就能使新闻报道“出彩”、“传神”,满文生辉,就能抓住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2.
袁治强 《新闻知识》2001,(10):49-50
我们常讲,新闻要真实,要可信,应该说,新闻的真实与可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达的本是统一问题的两个不同层面。新闻真实,指的是新闻报道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可信,则是指新闻发布后读者对它的信任度,按理说,真实的新闻应当是可信的,但实际中却并非如此,有些真实的新闻,读者却对其产生怀疑,这里面也包括大量的正面报道。比如:我们从正面大量地介绍一些工作做法和成绩,相当多的读者对这些正面报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有的甚至不感兴趣,要么看一下标题,要么根本不看,这除了与可读性和写法、编排不活难以激起读者的阅读…  相似文献   

13.
林新华 《新闻知识》2002,(11):42-44
经济新闻就是有关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政策、经济生活、经济动态的报道。经济新闻要传播经济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经验、新政策,常常涉及到经济数字、专用技术、管理知识、工作方法、措施方案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写得不好,就会让读者看起来枯燥,缺乏可读性,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那么,容易走入枯燥圈的经济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做到有可读性呢?笔者以为只要从以下五点入手,就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4.
李砚琳  王波 《青年记者》2003,(11):31-31
会议报道是一种基本的新闻形式,在报纸上经常出现。就会议报道本身来讲,它是通过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让读者从中了解会议的中心议题和任务。对此,新闻媒体不仅要报道,而且要下工夫报道好,这是一项重要的宣传任务。可近几年来,各种报纸会议报道较多,使得一些读者感到报纸的可读性太差,没什么看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什么?李希光先生在青年记者杂志主办的2000年记者论坛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新闻应是具有不同观点的人们的共享信息资源。这是一个大胆的、超前的观点,对在新形势下增加新闻报道的完整性、可读性、客观性方面,有着现实指导意义。新闻以事实说话,但实际上,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很难完全地再现全部新闻事实,无论如何强调客观,新闻报道也只能是有选择地选取部分事实进行报道,这个过程中,能否准确地选取事实成了重要一环。从实际情况看,新闻的完整性时常被我们忽略。在读者越来越成熟、新闻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注重新闻的完整性,已成为提升新闻的可信度、增强媒体竞争力的重要一环。首先,如果新闻的完整性被切割,读者阅读新闻之后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们的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毫无新鲜感,平铺直叙并且千篇一律。通过对一些幽默新闻报道的特色分析,发现把幽默用于新闻报道中可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其在传达信息的同时,带给读者思考,提升并深化新闻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7.
减少一般化报道,从改进日常报道中抓新闻精品   好新闻出在哪里,只有重大事件才能出好新闻吗?不见得。从笔者参加历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看,大约有百分之六七十的获奖作品都是来自基层、来自现实生活、来自日常报道的新闻。要提高动态消息的质量,多出新闻精品,就必须从改进日常报道,大力减少一般化、概念化、程序化的报道入手。   多年来,大量的日常新闻报道总是摆脱不了表扬性、工作性,简报式、文件式的模式,这与新闻写作规律的要求,与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相距甚远。所以,读者强烈地呼唤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崛起,媒介传播理念、形式以及关注点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这对于地市级晚报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吸引力,如何善于挖掘新闻的"热点",让更多的读者乐于接受?笔者以颍州晚报为例,浅析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只有在内容上不断贴近读者,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在报道视角上更加平民化,时政新闻报道才能越来越具有亲和力。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的策划,就是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对报道的内容、形式进行有意识的谋划、设计和包装,它是对新闻价值再次认识的过程。策划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能使新闻报道的主题更明确,内容更集中,形式和角度更新颖,更能吸引读者,报道更具影响力和亲和力。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创新是相辅相承的。一般而言,创新是前提,策划是手段,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影响力是目的。从这个意义讲,没有策划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策划出新闻精品。在创新中策划,在策划中不断创新,应成为党报采编人员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0.
宁平 《新闻天地》2002,(7):23-23
如今报业发展迅速,竞争十分激烈。在一个报摊上,陈列着几十份各种不同的日报、晨报、都市报、电视报接受市场检验,如何吸引读者,勾起读者的购买欲,在很大程度上就看报纸有没有可读性的新闻。一篇可读性强的新闻往往会成为报纸的卖点,被很快抢购一空,反之,无人问津。于是,报纸的可读性成了办报人、记者和读者共同追逐的目标。增强新闻可读性,报纸采取了许多办法,像加强策划、找准选题、多样报道形式、精巧编排设计、推敲标题制作、精心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