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祭祀对象、祭祀规模和祭祀形式等不同方面,并从礼和法两个角度对中国祭祀制度的规制进行了探究,同时以清代时期的礼法规制《大清通礼》和《大清律例》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的礼和法进行了有力论证。  相似文献   

2.
王馗 《文化遗产》2008,(1):18-26
本文将《窦娥冤》放在孝妇系列故事中,认为:1、祈雨观念是以《窦娥冤》为代表的孝妇故事得以成型的基础;2、清代《东海记》的搬演体现了东海孝妇祭祀仪式的雩祭功能;3、《窦娥冤》是宋明时代孝妇故事的戏剧化呈现,并且以一以贯之的祭祀功能,展现了古代祭祀演剧的特点;4、《窦娥冤》的祭祀功能随着时代发展也有所变更,并体现出较有规律性的戏剧衍生法则。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国家祭祀以祠、畴祭祀为主体,以都城雍城为中心,空间分布较为广泛.秦国的国家祭祀,成为秦帝国国家祭祀的核心部分,又为西汉所继承.本文即以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国家祭祀为研究对象,从《史记·封禅书》、《秦本纪》的记载出发,逐一考察秦国诸祠的祭祀对象及其内涵,梳理秦人祭祀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进而探讨秦国祭祀体系的构成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我国祭祀文化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先秦时代,祭祀礼器承担祭祀者的信仰,本研究基于《钦定大清会典图》和《皇朝礼器图式》构建清代祭祀礼器知识图谱,可以加快清代档案文献的数字化开发进程,解决清代祭祀相关档案文献分散、利用困难的局面.[方法/过程]本研究采用知识图谱相关方法,通过知识建模构建清代祭祀礼器本体模型,利用...  相似文献   

5.
《汉书》中《青阳》、《朱明》、《西颢》、《玄冥》目下所署的“邹子乐”,应为兼含乐辞的四章统称;《帝临》的体例虽也相近,且能联同四章形成五章歌五帝的组合,但在班固时却不隶属“邹子乐”.而《后汉书》中五郊迎气时的季夏歌《朱明》以及歌《帝临》的不同说法,其实是祭祀制度的发展与变迁所致,即先立秋十八日所歌在明帝初定时原是《朱明》,《帝临》则是后改,以顺应祭祀重心由四时渐趋五帝的大势.  相似文献   

6.
清华简《系年》对"千亩"的记载反映了商周对待上帝观念的不同,在商代时上帝是各族群共同的神,商人不祭祀上帝。周人将上帝神视为自己的保护神,认为商灭亡是不祭祀上帝的结果,周王通过种植千亩之田来祭祀上帝,进而佑护周人。  相似文献   

7.
水汶 《兰台世界》2016,(8):125-127
关于《诗经·召南·采蘋》一诗的主旨,古人多认为与祭祀有关。然与何种祭礼有关,却是众说纷纭。《毛诗序》认为,《采蘋》诗表现了大夫妻能循法度,可以承先祖、共祭祀。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此诗表现大夫妻能奉祭祀,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方玉润认为此诗与贵族嫁女的"三月教成"告祭宗庙有关。考察诗中"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之"尸""、季女",从诗中出现的祭品、祭祀地点来看,方说有理。《诗经·召南·采蘋》当是反映"三月教成之祭"的诗歌。  相似文献   

8.
被称为唐朝"第一乐曲"的《破阵乐》,其从产生到演变的过程均贯穿于唐朝始终。《破阵乐》是一首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乐舞,在唐朝宫廷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地运用到军队庆功、朝会、郊庙祭祀等多种场合。  相似文献   

9.
"象刑"只是《尚书·尧典》"象以典刑"含义的一个方面,此外还应有"典"、"刑"以及"象刑"、"象典"的内容。"典"产生于原始宗教崇拜,是祭祀活动仪式准则的规范化;"刑"以祭祀和"典"为依托得以规范化。"典"、"刑"构成原始社会主要规范形式。  相似文献   

10.
祭祀观念及其礼仪是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异域传播学说的引进,运用国外传播学理念解读本土的文化现象成为阐释研究的新方法.文章运用互动仪式链的基本原理来阐释儒家的祭祀文化.研究的路径是将线索缩小到《论语》中有关祭祀礼仪的言行举止上.在互动仪式链看来,《论语》的祭祀礼仪要素表现为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在场;传播效果表...  相似文献   

11.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09,31(7):F0002-F0002
分门史志通典治原之书 十五卷 目录一卷 佚名辑 宋刻本 是书辑《史记》、《前汉书》、《后汉书》、《晋书》、《隋书》、《新唐书》、《新五代史》七史中的食货志、礼志、乐志、选举志、百官志(或表)、艺文志(或经籍志)、兵志、刑法志、祭祀志、舆服志、律志、、历志、五行志、天文志、地理志、  相似文献   

12.
正选祭,是在一次合祭中选择若干先祖举行的祭祀,主要流行于一期和四期(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2013年,页373)。既然是选祭,就必然有选择的标准。对于这个问题,学者或认为以直系旁系为标准(《殷虚卜辞综述》,页373),或认为以时代远近为标准(晁福林《关于殷墟卜辞中的"示"和"宗"的探讨———兼论宗法制的若干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3期,页156—166),但都没有注意到梦也是选择祭祀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李霁 《兰台世界》2016,(17):148-149
祭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大型活动,上至天子,下至老百姓都很重视与热心。但有关古代百姓的祭祀风俗,古籍中记载较零散。南朝时宗懔编撰的民俗书籍《荆楚岁时记》以笔记形式记载了楚地祭祀活动,从中可以窥探楚人敬鬼神,重祭祀的习俗。  相似文献   

14.
杨逸 《文化遗产》2016,(6):111-122
浦江郑氏家族于宋元之际开始以《家礼》为中心自觉建设自家礼法,经历了一个从"一遵朱子《家礼》"到损益《家礼》以"求可行于今"的转变。至明初,郑氏家族已有三世实践《家礼》的传统,塑造了"最有礼法"的家族形象,成为当时践行儒家伦理的乌托邦。祭田制度的兴衰导致了家族祭祀礼制的嬗变。依据《家礼》,郑氏家族建立了自家祭田并不断增扩。在明代中期的分居异财后,家族祭田不断流失。随着捐助祠产的增加,祭田的重要性不断下降,终于在道光四年废止。祭产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家族内部权力结构的嬗变,捐助者得以更多地干预家族祭祀活动。于是,祭祀种类不断增加,淫祀现象开始出现,祭祀逐渐失去"事亡如事存"的古礼内涵,蜕变为家族的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15.
从昇平署档案来看,清宫乞巧节演戏活动应分为祭祀献戏和观赏演戏两类。祭祀献戏的性质为娱神,因此献戏戏目非常稳定,《七襄报章》和《仕女乞巧》历朝不变,献戏地点以圆明园为多,圆明园被毁之后均在紫禁城或西苑内。观赏演戏的性质为娱人,因此除开场、团场外并无一定规律。《七夕佳辰》《银河鹊渡》《鹊桥密誓》为常见的开、团场剧目,其他剧目大多与乞巧节俗无关,常有连台本戏和折子戏出现。  相似文献   

16.
说“赛”     
赛,现在的常用义是指比赛,但在古代,其常用义却不是比赛。《说文新附》:“赛,报也。”其本义应指回报、酬报,是个动词。《现代汉语词典》云:“旧时祭祀酬报神恩(迷信):祭赛,赛神。”也就是说,古代人以举行祭祀的方式,报答神灵的恩德。而《新华字典》的解释却略有差异,其释义云:“旧时为酬报神灵而举行的祭典:赛神,赛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安徽萧县民间收藏的一件汉代画像石,探讨了古代在山东、江苏、河南交界一带地区存在的特殊习俗,即食用枭及使用枭进行祭祀,并且追溯了枭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演变过程。结合《诗经·豳风·鸱鸮》一诗汉代与唐代学者不同的解释,辨析商周时期鸱鸮的形象意义,可以看出郑玄所言才是符合《鸱鸮》一诗的本来含义。  相似文献   

18.
《九歌》是屈原被流放沅湘后对民间祭祀歌进行加工润色而成。它虽然是一组祭祀神灵的乐歌,但透过诗歌里对时光易逝的慨叹、对生命无常的悲凉、对美好消失的忧伤,也能看到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它记录着屈原流放时的悲苦情怀。  相似文献   

19.
李霁 《兰台世界》2011,(7):70-71
《九歌》是屈原被流放沅湘后对民间祭祀歌进行加工润色而成。它虽然是一组祭祀神灵的乐歌,但透过诗歌里对时光易逝的慨叹、对生命无常的悲凉、对美好消失的忧伤,也能看到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它记录着屈原流放时的悲苦情怀。  相似文献   

20.
《礼记》关于饮食礼仪的规定细致繁复,在进食、侍食、宴客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礼记》有关儒家传统饮食礼仪的规范一方面保存着重古昔、不忘本的原始祭祀痕迹,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等级尊卑的差异和重食养生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