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案例背景: 传统教学强调“先教后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新课程理念的“先学后教”有效教学观强调教师指导下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注重学生课前围绕教师所设计的“导学案”进行有效地预习.为此,笔者围绕“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模式,在校级数学赛课中做了一次尝试,执教“认识比”一课.  相似文献   

2.
“教学做合一”顾名思义就是把“教、学、做”三者结合成一个整体,这三者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他认为:“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在此背景下,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强化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分层,同时要切实融入目标分层、方法分层,从而体现分层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以“教学做合一”为基础的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在教育改革中显而易见的两个观察点,但却是最不容易评说的两项内容。学生学得是否高效?教师教得是否有创新性?课程和教学的"手术"应从哪里"落刀"?在地方常规考试、观课、评课中,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年来,浙江省以教育前沿理论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将"高效"与"创新"变成了可观察、可对比的现实。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他们课程和课堂评价实证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学教做合一"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不同于"教学做合一",它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学是教的出发点,一切教学围绕学生的自我学习来进行;做是学的归宿,也是教的归宿,教是架起学和做的桥梁,通过教使学生能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创造。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在思政课中深入贯彻"学教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从教师、学生的角度,对高校健美操选项课考试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对“教考合一”和“教考分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教考分离”模式有利于高校健美操选项课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研学的场所,也是研教的阵地.语文教学观摩的目的应指向深度的课堂研究,但是当下的语文观课研究,普遍表现为缺少对观课目的的定位,缺位于学生主体观察,缺乏观课的实践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应该是基于“教—学协同”视角的观课,是基于教学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引导者,其引导作用体现为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解决疑难问题,课后引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基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应积极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此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同时增强数学教学效果。文章以“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为例,具体论述基于“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模式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群落随时间变化有序地演替”为例,在教学中运用“教—学—评一致性”原理,着重实施过程性评价,使教学效果更明显。课前,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评价表”,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而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中不同的探究活动评价,可促进师生共同探究知识;课后通过“个人及小组总结性评价表”,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及对学习方法进行经验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让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加强高校“两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两 课”教 师 队 伍 建 设 关 系“两 课”的 成 效 ,对 此 ,我 们 要 有 足 够 的 认 识 。 当 前 ,高 校 “两 课” 教 师 队 伍整 体 情 况 较 好 。 广 大“两 课”教 师 忠 诚 于 党 的 教 育 事业 ,热 爱 思 想 理 论 教 育 工 作 ,为 帮 助 青 年 大 学 生 树 立正 确 的 世 界 观 、人 生 观 、价 值 观 付 出 了 辛 勤 的 劳 动 。有 资 料 表 明 ,“两 课” 教 师 中 已 有 近 30% 具 有 硕 士 以上 学 位 ,他 们 综 合 素 质 较 高 ,能 采 用 多 种 灵 活 的 教 学方 法 , 系 统 地 将 经 典 马 克 思 主 义 和 当 代 中 国 的…  相似文献   

10.
“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实现“学”“做”统一,教学做合一的重点内容是以学生角度为切入点,将生活就是教育的理念融入教学中,促使“教”“学”充分融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探究学习,以充分强化学习效率。对此,本文阐述了教学做合一的内涵,并提出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27):157-158
观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基于思想品德学科特性,要求思想品德观课者观课前应做好知识、理念等准备,着眼于正确的观课视角,以教学效果、素材选择、问题设计、方法采用、学生活动为观察点,坚持借鉴、反思的原则,巧取"他山之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陶行知就曾对“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作出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学合一”的精辟论述.构建学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之间相互渗透,有效融合的统一整体.教师的有效“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高效“学”,达到“以教导学”.反之,学生的深刻“学”是为了推进教师的深入“教”,达到“以学促教”,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共赢”的目标追求.众所周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主体实际、教材内容要义等因素,确定好“教”的策略.通过“以教导学、以教引学”等指导活动,讲解传授数学知识技能.学生主体在此进程中,积极呼应,配合策应教学活动,深入参与师生互动、探知分析数学知识、问题活动.高中生学习习惯逐步树立,学习要求逐步提升,需要教师“拿捏”好教与学之间关系,做到“教学合一”.本人现对“教学合一”理念在三角恒等变换章节中的应用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3.
闫勤 《河南教育》2007,(7):78-78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要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要从具体目的出发,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观察对象,有重点地进行观察.观察事物还要选择好的观察点,它既可以是定点,也可以是动点.定点观察即在一个固定的场景中进行观察.动点观察是根据观察的需要移动观察点,观察过程分散在几个场景中.动点观察实际上是两次以上定点观察的组合.  相似文献   

14.
物理教师经常能听到学生反映:“课听得懂,题不会做.”这种现象确实影响着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试图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1 从“教”的方面分析从“教”的方面来说,课听得懂,主要是由于教师下了功夫,把课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师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想方设法要把基本知识教好.教师明白,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基本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去做题.但是,学生听懂了课,未必会做题.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上,注重讲课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至教师以“讲”代“教”,学生以“听”代“学”,背离开了“教学工作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原则。本文是一高三物理复习课不同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作用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邓庭艳 《考试周刊》2023,(10):21-24
用“一体”的思想,以统编语文教材八上第四单元教学内容为单位,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单元主题统领教读课的“教”与“学”、自读课的“导”与“学”、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与“成果呈现”,使学生在教读课中学“法”,在自读课中得“法”,在课外阅读中用“法”,实现阅读能力的获得、运用与迁移。  相似文献   

17.
郑志湖 《宁夏教育》2008,(10):79-79
新课程提出了“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这里的“学”,一是指学生是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二是指有没有学会,有没有会学,主要指教学的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论教”主要是从情绪、交往、思维、目标达成的四大状态来评价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观就是教师对“纲要”教学的认识或主张。“纲要”传统教学观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及相关理论的工具,其结果严重妨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智力因素的培养。“纲要”现代教学观的基本主张是:“纲要”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教学生学”到“教学生自己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要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要从具体目的出发,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观察对象,有重点地进行观察.观察事物还要选择好的观察点,它既可以是定点,也可以是动点.定点观察即在一个固定的场景中进行观察.动点观察是根据观察的需要移动观察点,观察过程分散在几个场景中.动点观察实际上是两次以上定点观察的组合.……  相似文献   

20.
吴、蒋二位老师的课例,体现了新课程的教材观、教学观,全面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体现教者和学生创造性智慧的典型案例.下面笔者从两方面谈一谈对这节课的看法.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的教材观传统的教材观是“教材即为知识”,教师和学生都把教材“绝对化”、“权威化”和“神圣化”.而本节课中,教者打破了这一陈腐的教材观,全面贯彻了“教材是范例”的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材观,体现了教师是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