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教育即育人,教育以人为对象。人生活在世界中,总是追求“好”的生活,“好”的教育应该切合于对“好生活”、“好人”的追求。那么,何谓“好人”、“好生活”、“好教育”?从柏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我们深深知道,那绝对的“好人”、“好生活”、“好教育”是不可能君临于此世的,或者说是不可能完全转化为世俗的现实图景的。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在”,在我们世界隐秘的那一面,在我们现实之手无法触及的地方,在我们坚定的信念之中。  相似文献   

2.
教育理想是人的理想在教育领域里的反映.教育理想因其批判性和超越性的本质决定了它总是和教育现实保持着距离,如何保持它们之间的合理距离是我们寻找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平衡时所必须思考的.反思我们已有的现念和研究,我们似乎应该把教师的教育理想和学生的教育理想纳入我们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代大学德育在"现实世界"中的功效不高,究其原因是忽视了人的"可能世界",没有关注到人的"可能世界"在德育中如何实现。根据人的本质,大学德育的"可能世界"应该是回归"生活世界"的。孔子的实践性德育思想影响深远,当代大学德育可以借助于其思想的实践性回归"生活世界"。其德育思想为当代大学的德育活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从而实现大学德育活动的"可能世界"和人的"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4.
理想的教育追求不仅是我们反思现实教育的依据,也是我们筹划未来教育的指南。乐生是一种积极、充满理智与情感的生活态度,它直接指向高品质的生活,不同寻常的人生境界。在物质财富富有的今天,在满足了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追求高品质、高品位的生活成为当代人的第一需要。因而,造就乐生主体是当代教育的理想追求。走向乐生的教育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它以可能生活为场景,以自由活动为内容,采用体验教学,以学生的乐生精神趋向性养成为核心目标,从而为学生有意义且有情趣地生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理想是将现实人发展成理想人。但是由于遗传、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诸因素负向功能的影响,现实人始终处于未完成、不完善和片面畸形化发展状态,而理想人的形成过程又极其漫长和繁杂,这是教育理想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向和生命的超越性特征,通过真正落实全人教育,实施科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依然可以满怀信心、走向教育理想的彼岸。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越来越为过多的现实功利要求所困扰,教育的高雅也正逐步让位于需求的庸俗这一情境中,人们曾经有过的教育梦想和人生追求也大多难以寻觅。这样说,对于我们怀揣教育理想的教师来说,也许并不公平,对于我们期待已久的理想教育来说,可能也算不上公正。毕竟,每个时代都有在现实教育的土壤中追寻理想教育的人们存在!  相似文献   

7.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许多哲学家都曾对"本质"概念进行界定。这些观点彼此存在很大分歧,但一致同意,本质就是决定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原因。马克思不仅对此表示赞同,而且将事物的本质分为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分析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现实本质就是培养掌握特定技艺的职业人,而其理想本质则是通过传统职业技能培训和学术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融合,培养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职业人。  相似文献   

8.
对哲学的学习总是离不开对现实的思考。哲学所给人的是巨大的智慧,这使得人用一种"超越性"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们眼前的现实。于是,哲学视阈下的现实与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把哲学作为第一知识来考察,就像哲学对人的"终极关怀"一样,我们自身也需要用"终极关怀"的眼光来对待哲学。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向前一步来反观现实,然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职业指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各高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分注重理论而忽视现实的问题,使得职业指导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社会、经济服务的宗旨有所偏离。从职业规划、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自己对职业指导的"理想"与"现实"教育方面的看法,阐述大学生职业指导应与时俱进,加强个性指导,妥善处理理论与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生活世界长期高度隔离说明我们的理论还不够"创新",进一步求助哲学的深刻论证已成为教育改革强烈的要求。哲学变革表明,知识的真理性的确来自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但课堂中的书本知识仅仅只是知识得以可能的前提,与生活世界隔离开来不可能使学生学到现实完整的知识,更不可能获得其他现实的素质。当前仅囿于课堂、学校的改革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实践,联系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教育理想是人的理想在教育领域里的反映。教育理想因其批判性和超越性的本质决定了它总是和教育现实保持着距离,如何保持它们之间的合理距离是我们寻找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平衡时所必须思考的。反思我们已有的观念和研究,我们似乎应该把教师的教育理想和学生的教育理想纳入我们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2.
赵宇 《华章》2012,(24)
方东流的《双面男人》采用了双线结构的叙事手法.小说将主人公“我”和“我”笔下的萧洒两个男子的生活轨迹展现出来: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理想.“我”与潇洒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重叠,在命运的选择上却走着截然不同的两条路,这也是每一个人在现实和理想中的差别.“我”与萧洒的对比,即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现实给我们带来的真实,而理想与梦境带来的是人对完美事物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小的时候,我们常常喜欢用好人或者坏人来定义一个人。看电影的时候,总是先要分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然后对好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而用憎恨去对待那些坏人,觉得他们简直死有余辜!我也是这样长大的。但在日渐长大的过程中,我慢慢知道,其实,我们身边的人是不可能被简单地分成好和坏两类的。因为一个人本身是很复杂的,而且又在不断变化。随着我们的观察力和阅历不断丰富,我们对人的认识才开始走向客观。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初衷。祝老师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他的原型曾经就生活在我的身边!我那时上初中,开始按自己的标准来划分…  相似文献   

14.
希望是火,失望是烟。生活便总是一边点着火,一边又冒着烟。有时理想和现实总是相距那么遥远,多少次筑起的梦想堡垒,被现实一次次地摧毁,要明白困难和不顺是在所难免,少一些失落,多一份清醒,给自己一份执著。人生不相信眼泪,命运鄙视懦弱,如果总是沮丧,生活便是荒芜的沙漠。不要奢望生活中总是春风拂面处处芬芳,即使有时生活是连日的阴雨不晴,我们的内心世界也要保持阳光和花香;也不要在艰难的岁月里一心渴望他人的呵护与帮忙,我们的双肩可以瘦弱,但是一定要学会坚强,因为生活中所有的风雨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扛。即使有一千个借口哭泣,也要有一千零  相似文献   

15.
阿格妮丝·赫勒针对一些学者因为如今出现的道德边缘化而主张道德是一个单独领域的观点,提出道德并非是一个单独领域,而是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之中的。道德哲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好人存在",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好生活,"好人"是那些"宁可自己受苦而不去犯错误的人"。由此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好人存在,好人何以可能"。她的整个道德哲学体系即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分别从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总体的人三个角度展开的。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现行的幸福观教育进行反思,探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认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倡导的教育理念在现实中被束之高阁、幸福观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始终模糊不清、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内涵缺乏明确定位"是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深化改革的瓶颈.教育应关注人,关注人的幸福,关注人的幸福潜能的开掘,在自身发展中谋求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召开的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的五个转型",其核心是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的转型,即从过度追求现实功利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价值。这明确告诉了我们课堂转型的方向,但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转型的理念距离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有相当的落差。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不少教师缺乏可操作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汪潇 《文教资料》2011,(36):255-257
江苏女作家黄蓓佳的创作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几十年来她笔耕不辍,呈现给读者一部又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前期表现大学生生活的“梦幻情绪小说”到表现社会生活的现实小说,作家赞美纯洁的爱情和善良的人性,执着追求美好的理想,也以沉痛之笔书写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无情地揭露出城市文明和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堕落.关注隐藏于生活背后的种种现实。本文以黄蓓佳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切入.全面剖析黄蓓佳成人题材小说的主题内容和美学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人在创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实践中,由感受到理想吕标与理想现实而得到的精神满足,而人会在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过程中得到自我愉悦和欣慰感受,是一种从理想到现实最美的情感体验。幸福不仅仅表现为肉体快乐,更重要是理想与精神快乐。因此进行理想教育对促进个人精神满足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20.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含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